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25期:第01版 首版

中铁宝桥积极推动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建,持续深化“产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

创新工作室激活“向新力”

关键字:新力,激活,工作室,创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5月27日,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机电工程分公司内,气氛热烈,中铁宝桥电器数控技术示范教学培训中心和中铁宝桥韩治中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当日在这里正式揭牌。

韩治中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以来该公司成立的第11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产改’为我们搭建了大舞台,以我的名字命名工作室,是对我最大鞭策和鼓励。我将竭尽所能,围绕新质生产力,做好人才培养,投身科技攻关,为分公司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作出应有贡献。”近年来,韩治中已荣获宝鸡工匠等荣誉,且培养技师2名、高级工4名和中级工1名,他用27年的努力,为企业“开疆扩土”贡献专业力量。

如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已成为中铁宝桥集团发展的“助推器”、技术难题的“攻坚室”、创新成果的“转化站”、人才培育的“蓄水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企业发展“加速器”

“四个国际首创”,刷新“六个桥梁之最”——日前,随着高350米的常泰长江大桥“钻石型”钢塔拔地而起,这座在建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距离合龙仅剩“一步之遥”,世界最高钢塔纪录即将再次改写。

“大桥建设的焊接工作,不仅要做到焊缝光滑,外观好,内部没有缺陷,更要保证焊得牢固。”常泰长江大桥的参建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宝桥智能焊接班组长杨鸿涛回忆起参建工作,仍保持着一颗匠心。目前,全桥合龙在即,回到公司本部的杨鸿涛正在为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做准备,工作室也将于近日揭牌。

数次刷新桥梁建设纪录,离不开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开展钢桥梁制造技术、设备和系统全面升级。在这其中,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紧抓项目建设、企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组织和引导工作室成员,在各自岗位和专业上开展各种类型的技术攻关活动,保证了重点项目的技术准备和生产急需。


三秦工匠王英锋(中)与工作室成员讨论技改方案。(受访者供图)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先后参与临港大桥、泸州二桥、甘肃陆港桥、乌江桥、渭河咸阳桥、帕德玛伸缩器、60AT1-60kg/m异形轨跟端加长技术开发与应用、垫板制造工艺装备优化、道岔钢轨智能顶调及在线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热锻成型钢轨在线自动检测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多项重点工程生产制造任务,积极开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操作技能、重大科技项目技术攻关等经济技术创新创效活动,攻克了一道道影响和制约生产的难关。

科技兴企,人才强企。近年来,中铁宝桥工会持续加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实现工作室示范引领、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传承技能、培育精神等功能。近五年,工作室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改技措项目463项,创造直接经济价值达1000余万元,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人才培养“孵化地”

从学徒到首席技师,从普通员工到全国劳模,王汝运凭借精湛技艺和不懈努力,先后参加了10余项国家重点桥梁工程建设,捧回20余项国内外大奖,参建工程总吨位超过50万吨,被誉为“我国桥梁行业的一名大国工匠”。

“开展经济技术工作突出‘群众性’,才能有坚实的工作基础;体现实用性,才能有创新的目标。”王汝运创新工作室正锲而不舍地把一粒粒创新的种子洒向中铁宝桥这片沃土,持续不断地传递着蓬勃的生命力。

“中国桥梁”“宝桥制造”,浸透着该公司每一位劳模先进和工作室成员的心血。

捧回科学技术一等奖的李军平、5项国家专利获得者张莉、28项职务专利授权的冯毅、三秦工匠王英锋、中铁工业劳模段方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韩治中等,一大批产业工人脱颖而出,中铁宝桥让产业工人由“工”变“匠”,通过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让产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创新”。

“我们先后制定了《导师带徒实施管理办法》《技师活动小组实施办法》《劳模(金牌)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劳模先进五年培育规划》等10余项制度。”中铁宝桥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军介绍道。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好的环境,就像土壤之于种子,种子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需要适宜生长的土壤。”刘军说,我们先后投入100余万用于工作室创建、成果奖励、日常运行,每年投入职工各类培训教育经费达300余万,着力打造和培养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提供更多有利于个性化人才成长的“土壤”。

同时,工作室发挥人才“孵化器”作用,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拜师学艺”传帮带活动,助力“种子徒弟”成长成才,真正形成一人带一群、一群带动一片的“头雁效应”。

目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累计取得创新成果174项,其中,51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先后培养三秦工匠2人、陕西省首席技师2人、陕西省能工巧匠3人、陕西省技术能手42人,成为企业发展、夯实人才根基的一个重要“基地”。

助力生产“新引擎”

累计建造钢桥梁1000余座,参建桥梁先后46次跨越长江、22次跨越黄河、24次跨越海岛;累计生产各类道岔近30万组,成功研发国内首组时速250公里客专道岔、350公里高速道岔、提速道岔、重载道岔、减振道岔等,保障国铁五次大提速和我国顺利迈入“高铁时代”……

58年间,中铁宝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跨江越海、不断登攀突破的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奇迹”。

中铁宝桥扬州公司智能制造车间,只需投入25至30名工人,一个车间就能实现每月5500至7500吨产能,劳动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

中铁宝桥钢桁桥梁制造的综合焊接自动化率高达93%,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0%、综合运营成本降低15%。

随着大量原创性技术和新型设备的广泛应用,手工加工和简单的机械设备逐渐被各类新型生产工具取代。在中铁宝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新型设备的更新实现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桥梁建设的未来正在人才集聚、科技进步的支持下,迸发出新质生产力的生机与活力。

“企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刘军对劳模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清晰的认识,“要使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成为人才聚集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成为实施发明创造、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为助力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应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队伍保障。”

近年来,中铁宝桥以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五小”等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特别是围绕自主创新做好项目立项和科技攻关,积极探索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管理体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载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构筑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底座。”中铁宝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民说。

本报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