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31期:第03版 一线

“领头雁”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余之超(右)为乡亲介绍木耳种植技术。

她从4个木耳吊袋大棚开始,如今做到了农业板块龙头企业,有了标准化制种制袋厂、种植木耳的家庭农场、分拣深加工的工厂,还有了冷链物流储存库。她就是省劳动模范、镇安县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秦绿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之超。

如今,余之超带着群众发展木耳产业,去年给西华村集体上缴了82.5万元,给村民发放工资404.5万元。她所在的西华村,也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变成了先进村、红旗村。

小时候,余之超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她离开贫穷的大山,不要再像他们一样当农民。余之超也很努力,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很快在西安一家知名饭店做到了管理职务,未来可期。但在2006年,她回到了山里。“我是山里娃,根在山里,该在山里做点什么。”余之超的想法很纯粹。

“刚一开始,我把山货收购回来又卖出去,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跟心里想干的事不是一回事。”她说。于是,她选择在西华村种植木耳。

西华村是一个深度贫困县的深度贫困村。余之超刚到的时候,这里还不通公路,20多公里的山沟沟里,连片土地不超过15亩。更尴尬的是,整个村里只有3个老人。“其他人早搬走了,鸟不拉屎的地方,人咋待啊,不走咋办?”村支书说。

即便如此,余之超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这里肯定能长出好木耳。

这里海拔2100米,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气候也反复无常。就这样,遇水架桥,逢山修路,没钱请技术人员,就自己学,没钱请工人,就自己动手干。研发、创新、做标准……余之超成了半个专家。

村民建不起大棚,她就设计适合山区且省钱的塔式木耳种植架;村民掌握不了技术,她就把所有困难环节在工厂完成后再交付给他们。渐渐地,余之超的事业开始步入正轨。返乡创业快20年,余之超从当年一个20出头的小姑娘步入了中年,也在忙碌之余收获着快乐。

如今的西华村,在余之超木耳产业的带动下,家家门前有花,户户通了水泥路,产业路上都铺上了柏油。她还带动了周边村的旅游业,木耳地旁的大石头,都成了网红打卡地。曾经出去务工的几十户村民又回来了,余之超为村里培养了几十个技术骨干,并把他们输送到其他村当指导技术。

余之超先后被商洛市人民政府授予“十佳创业明星”“十佳农民”“十佳农村实用人才”。她主导研发的“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的研发及木耳栽培技术”获商洛市科技二等奖并申请了专利,被商洛市人民政府评为首届“十佳农民”。

小木耳,大产业。西华村富了,还带动了周边村、乡镇的乡亲走上致富之路。“她就是大山里的领头雁。”大家说。

“产业兴旺,共同富裕才是我的目标,我要带着山里的父老乡亲勇往直前,让我们的小木耳,成为真正的大产业。”提及未来,余之超信心满满。□通讯员  项玉燕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