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红色经典的铸成
当前版:第04版上一期  下一期上一版  下一版
第8740期:第04版 周末

红色经典的铸成

——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的修订与版本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柏峰

1954年6月,杜鹏程《保卫延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迄今已经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有必要对这部红色经典的修订与版本情况作一鸟瞰。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作家反复修改已经公开出版的作品,是一个常见而特殊的文学现象,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需要考察和辨析其修订和版本流变(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的情况,对杜鹏程《保卫延安》的修订与版本流变的考察与辨析,进一步深入认识这部当代红色经典长篇小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清样修订

作品能够出版,这是对作家精神劳动的肯定,也是精神劳动的物质体现。1953年年底,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正式出版《保卫延安》,杜鹏程继续埋头在清样上进行修改,在《回忆雪峰同志》中,他说:

雪峰同志和出版社编辑部同志们,给“打字稿”提了意见,我用了两个星期把稿子加以修改之后便付印了。第一校清样,我几乎通篇作了大修改,以致只好重排。编辑部的同志说,二校清样千万别大改。可是拿到二校清样,又改得非常乱,于是不少章节又得重排……因此,原来这书三月出版,结果六月份才改完,预计七、八月份才和读者见面。

——《杜鹏程文集·回忆雪峰同志》卷三

一般来说,作者在清样上只是做些文字校订工作,不大涉及内容的改动。然而,杜鹏程却在第一校清样上“几乎通篇作了大修改”,“拿到二校清样,又改得非常乱”,不言而喻,他主要是改动了小说的内容。

冯雪峰同志看过《保卫延安》修改后的清样,对杜鹏程说:“看了清样,看到你把作品修改得更好了,作为一个作家,我对你把稿子反复修改,非常赞成,可是编辑部的同志说吃不消。这是一个矛盾!”为了消除这个矛盾,杜鹏程表示暂不发排继续修改,反倒是冯雪峰鼓励他:“将来你还可以不断修改。我之所以说修改要在将来而不是现在,是因为这个作品不足之处反映了我们现有的文学水平,等将来我们水平提高了,你的经验也多了,自然有能力把它搞成与古典杰作争辉的作品。”

杜鹏程认真听从了冯雪峰同志的建议,《保卫延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初版

1954年6月,由“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部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的初版本终于问世。书封面为浅军绿色,除书名、作者、出版社外,还印有“解放军文艺丛书”字样,以及一幅两位持枪士兵靠背而坐捧书阅读的封面画。书中前边有《陕甘宁边区简图》,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地理坐标和敌我态势。书脊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小说正文全部采用繁体竖排版,共计608页,约34.7万字,小32开本。扉页注明该版本为“一九五四年·北京”版,背面印有内容说明:

1947年3月初,蒋介石匪帮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入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

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元帅,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这是一部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作品。

这篇176个字的内容说明,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保卫延安》的主要故事情节,并给予高度的艺术评价。《保卫延安》首印10万册,立即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好评,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这部以战争实感见长的小说,周恩来总理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我们部队打仗就是这样,彭总这个人也就是这样’。”(《杜鹏程文集·〈保卫延安〉创作的一些情况》卷三)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赞誉呢?当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次印刷,而1955年3月,已经是第6次印刷,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冯雪峰同志在《文艺报》发表长篇评论《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文中指出“《保卫延安》具有古典文学中的英雄史诗的精神”,《保卫延安》获得史诗的称誉,全国不少报刊同时发表了大量肯定性评论文章。

《保卫延安》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功。

修订版

应广大读者争读争购的需要,1956年1月,杜鹏程对1954年版《保卫延安》进行过一次比较大的改动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第2个版本。这个版本相比初版,发生了很大变化,重新设计了封面,封面左上方印有延安宝塔山和一面鲜艳的红旗图画,书脊为淡绿色的装饰花纹,大方而庄重。此版沿用了初版的内容说明,为大32开本。书前的《陕甘宁边区简图》却删掉了,全书共504页,约36.8万字,仍采用繁体竖排版,但总字数比1954年版多出2万多字,而内文的修订远不止2万字。

仅从字数上看,杜鹏程这次修订确实下了功夫。1956年5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将冯雪峰同志的《论〈保卫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更名为《论〈保卫延安〉》,列入文艺作品阅读辅导丛书出版,内容提要中说,有“几处字句经过作者的修改”后,这无疑“能够辅导读者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无疑再次扩大了《保卫延安》的影响。这个版本直到1958年3月,还继续出版,序次是第16次印刷。

再次修订版

1958年,杜鹏程继续在1956年版《保卫延安》的基础上又作了一些修订,推出了这部小说的第3个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于此年12月出版。布面精装,封面正上方仍然是1956年版的图画,大32开本,书脊上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字样,共469页,约33.1万字。

不过,1954年版和1956年版均有出现的内容说明,在此版中删去了,换成了署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写于1958年10月的出版说明:

这部长篇小说所描写的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巨大的历史题材之一——1947年西北战场上保卫延安的战争。1946年7月,蒋匪开始向全国各解放区全面进攻,我各解放区人民和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和中央统一指挥之下实行全面反攻,到1947年2月,蒋匪的全面进攻即完全被粉碎,我军在八个月中即歼灭了敌人七十一万人;蒋匪企图挽救自己的日益明显的灭亡局势,在三月间开始所谓重点进攻,一方面集中力量进攻山东解放区,一方面以十倍于我当时在西北的人民解放军的兵力进攻陕北解放区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我陕北人民和西北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亲自领导和指挥之下,以无比的胜利信心和大无畏精神,实行坚决回击;战争从三月开始,很快就从防御转为进攻,经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有名的战役,到九月间已取得了对当时西北战场和全国战场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胜利,当初疯狂进攻的敌人除小部分逃窜外全部被歼灭于陕北解放区内。这部作品以一个连和连长周大勇为主要的线索,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这次战争中各个战役和有关方面的情况,尤其着重地表现了这次战争的艰巨性以及人民和战士的不怕任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成功地创造了一些英雄人物,如周大勇、李诚、卫毅、王老虎、老农民李振德等等,同时也相当成功地表现了高级指挥员的卓越形象。

出版说明还引用了周扬同志1956年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赞扬这部小说主人公的话:“主人公们经受了革命最严峻的考验,但这小说里没有流露一点个人感伤的情调,也没有表现那种一切都一帆风顺的廉价的‘乐观’。”并进一步阐述了《保卫延安》的艺术价值:“由于表现了这种高贵的精神和创造了怀抱这种精神的英雄形象,这部作品就具有反映这次伟大战争的史诗意义。小说对全国广大读者起了非常深刻的鼓舞教育作用。”

这篇出版说明较之1954年、1955年版的内容说明,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保卫延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故事情节以及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引用周扬同志的简短评语,重新肯定了这部作品。

这篇出版说明非常漂亮,从《保卫延安》的历史背景到叙述者再到主要人物和读者等方面进行介绍,而美国著名文艺理论界韦恩·布斯在1960年代,才出版了其名著《小说修辞学》,重点探寻小说中这种修辞关系。这篇出版说明,不知道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何人手笔,其阐述小说艺术本质规律堪为深刻而有理论见地。

另外,1958年版《保卫延安》的卷末,附有杜鹏程在1958年9月写于西安的后记,简单比较了1956年版和1958年版的修改情况,回答了一些读者疑问。

杜鹏程说:一九五六年初,这本书重排的时候,我曾经修改过一番:删去了数千字,增添了两三万字,虽然个别地方改动比较多,但是从总的方面说这些修改都是属于技术性的。这次重排也在字句方面作了一些改动。

有许多读者来信问我:“红军一九三五年底就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而书中写着周大勇一九三六年参加红军还长征过,这有点说不通!”我们通常说“红军长征”多半是指党中央直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而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央红军”。其实中国工农红军是分为好几路长征的。红一方面军是一九三四年十月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而红二方面军是一九三六年初开始作北上的转移,途中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同年十一月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由此可知:周大勇一九三六年初加入红军,后来又随红二方面军长征,是符合历史情况的。

这篇后记收入1979年《保卫延安》版本与此后的各个印刷版本中。

1958年版《保卫延安》的明显特征,是采用了简体横排排版。这是因为从1956年1月1日全国报刊开始试行简体横排版,其他印刷品也紧随其后分批推行。这或许也是杜鹏程和出版社在短时间内又推出1958年版《保卫延安》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1954年6月至1959年4月,《保卫延安》印数达百万册(杜鹏程1979年版《保卫延安·重印后记》),这在我国出版史上非常少见。这一现象,既说明了《保卫延安》持续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说明了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没有想到的是,《保卫延安》正值巅峰状态,却突生变故。

1959年4月,北京第2次印刷之后,《保卫延安》就不能再印刷了。

1963年下半年,形势愈加严峻,文化部相继发出通知,对《保卫延安》先是“应立即停售”“停止借阅”,紧接着补充通知“就地销毁”“不必封存”。当时,“书是悄悄烧毁了,可是并没有找什么麻烦”。杜鹏程并未受到影响,还可以继续从事创作,他陆续发表了一些散文、杂感、短论和短篇小说。1960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速写集》。1962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年青的朋友》等作品。

第三次修订版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呈现出思想解放和凝聚人心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风貌。

在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为彭德怀元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时隔20年之久,《保卫延安》重见天日。1979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杜鹏程第三次修订的《保卫延安》,简体横排版,32开本,字数约36万,共计525页,保留了1954年版、1956年版中的内容说明,增添了朱育莲绘制的《陕甘宁边区图》(初版与第2版均未署名),文末特意说明“本书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经作者重新修订后再版”。卷首为冯雪峰同志著《论〈保卫延安〉》一文,作为本书代序。卷后,附有杜鹏程1958年9月写于西安的后记,以及他为该书此次出版写的《重印后记》。

在《重印后记》中,杜鹏程开首说:“《保卫延安》出版25年了。在文末,杜鹏程深情地说:

这第四个本子印行的时候,我把冯雪峰同志在《文艺报》一九五四年的第十四期、十五两期发表的《论〈保卫延安〉》(发表时题为《〈保卫延安〉的地位和重要性》),放在卷首,以表达对这位文艺界的老前辈深切悼念。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创刊于1949年5月4日的《文艺报》,先是文学周刊,1949年9月复刊后为半月刊。冯雪峰同志的长篇论文是在《文艺报》半月刊十四、十五两期连载的。

杜鹏程又继续说:

他当初写评论时,看的是一九五四年的第一版。后来出的版本,变动较大,如对彭德怀元帅的描写,就增添了数千字,比他当初看到的那个本子,可以说,有一定的提高。

杜鹏程在这篇《重印后记》中,为读者说明了为什么在卷首增添冯雪峰同志关于《保卫延安》的长篇评论缘由,也说明了他对1954年以及后来出版的本子,做过3次修订,增添了不少内容。也许是因为冯雪峰先生在其长篇论文中指出:“从更高的要求或从这部作品还可以加工的意义上说,也总是这样的英雄史诗的一部初稿。”杜鹏程在心中记住了前辈的话,他并不满足目前的状况,还将继续对《保卫延安》进行不断修改和加工,况且,老作家林淡秋发表在1954年9月《新华月报》《读〈保卫延安〉》文章中讲:“《保卫延安》的作者还年轻,他对如此宏大的历史事件,还缺乏足够的表现能力,这就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的深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跟着他对实际生活体验得更加深化和他的创作经验的日益丰富,他是能够写出比《保卫延安》更出色的作品的。”这语重心长充满着对杜鹏程创作希望的话,不能不让他引起深思。因此,杜鹏程在1954年6月出版的《保卫延安》基础上,3次进行艰苦修订,使之更加趋于理想的艺术境界。

修订的原因

前后3次修订,基于杜鹏程自身眼界和文学修养的提高,也反映出他对评论者意见的重视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1956年1月,杜鹏程对《保卫延安》进行过一次比较大的修改,他后来在《〈保卫延安〉的写作及其它——重印后记》中说:“到了一九五六年,我进行过一次较大的修改,删去数千字,增添了两三万字。”(《我与文学》)此后,杜鹏程在1958年,第2次进行修改,出版了第3版《保卫延安》。修改是非常重要的提高作品艺术水平有效的方法,通过3次修改,《保卫延安》无论在描写人物还是在战争场面的叙述上,杜鹏程认为,“比起前几个本子,充实得多了”。修订的过程,是不亚于创作过程的艰巨精神劳动。

杜鹏程为什么花费很大的力气反复修改作品呢?其实,早在延安时代,他就明确认为:“文章不多次进行修改,很难成为艺术作品。”(《战争日记》1947年7月7日)就《保卫延安》而言,这是因为“一方面是他不满足于作品现有意义和深度,他在作品大的意向和主题方面,总是采取锲而不舍、穷追不放的做法。另一方面他的构思衍进和形成是在修改过程中进行加深的。思绪像浪潮推进,他写着写着,某点启发,某点闪现,就会引来新的构想。而他总是一次次追求他认为满意的,好的构思和角度,在细节上,也要选择含有深刻寓意的细节。所以他的稿件,总是推翻重写、重写又推翻,一次次修改,不到自己大体满意的地步,决不肯罢休。”这段话,是杜鹏程的夫人、作家文彬在为《杜鹏程文集》编后记中所说的,道出了杜鹏程在创作中为什么反复修改作品的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说,杜鹏程对《保卫延安》这3次修订和对作品内容的充实,一是作者自己的认识和文学水平随着时代前进不断提高,不大满意之前的作品而重新在艺术上进行完善,二是在他心底牢记着冯雪峰同志先前告诫他“再作修改以求提高”的话,杜鹏程默默地用自己不断追求高水平的写作实践,来回报对他有极大帮助的这位文艺界老前辈的殷切盼望。

版本综述与印数

由此来看,1954年、1956年、1958年、1979年,这4个版本,是杜鹏程长篇小说《保卫延安》重要的版本。至于其他的众多版本,或是这4个版本的重印本,或是其改编本。例如,1984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建国三十五周年精装纪念版,12月,又列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丛书出版,1990年8月,列入北京市教育局选编的青年文库,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库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红色长篇小说经典版等。202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把《保卫延安》列入推出的“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初版经典复刻版之一出版。前言中说:“青山保林”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文学”的重大收获,也是“红色经典”的代表性作品。《保卫延安》以解放战争时期延安保卫战为题材,描绘了一幅生动、壮丽的人民战争画卷。“青山保林”不仅是历史的反映和时代的记录,还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刻画出中国人广阔的精神世界。

此外,还有1985年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少年版,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列入“新中国长篇小说经典丛书”,199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文集版等印刷版本。《保卫延安》一直是畅销书,199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统计,“截至目前,他们出版社已印行二百一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册,如果再加上部队和其他出版社印行的数字,已超过四百万册了。”(《杜鹏程文集·〈保卫延安〉创作的一些情况》卷三)这还不算此后一再印行的数字。

《保卫延安》在我国出版史是一个罕见的文学现象。对此,杜鹏程非常清醒地认为:

一部艺术作品,从它的出生就会受到时间的检验和选择。尽管历史的长河在不停地流去,但那些珍贵的有价值的艺术品,总留了下来,而其中大部分,随着河水和泥沙而消失了。《保卫延安》已经经受了一段历史的检验和选择,但它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将会是什么命运,那就只有后来人评定了。

书的命运如同人的命运,随着社会的幽明而荣辱起伏。然而,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真实反映革命战争历史原貌、涌动伟大时代主潮,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文学作品,无论怎样,其艺术生命仍然茁壮而不朽。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一位英国作家写的小说《书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一本好书是大师的呕心沥血之作,超越生命的生命,值得永久珍藏与怀念。”

1956年1月版书影。

1958年1月版书影。

1979年版书影。

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复刻版书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