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成为新风尚
“文旅+”让乡村通往“诗和远方”
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6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暑假临近,学生们专注期末备考之际,家长们也开始规划年假的旅游行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家庭,不约而同地寻找能让全家人放松身心的乡村度假地。这股回归自然、体验田园之乐的旅游风尚,映射出“文旅+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强大吸引力。
近年来,陕西用“文旅+”这把神奇的钥匙,将餐饮、艺术、非遗等元素巧妙融入,打开了乡村通往“诗和远方”的大门,引领了一场乡村旅游的风潮。
舌尖味道 引爆地道美食之旅
踏上陕西乡村之旅,意味着开启一场舌尖上的美妙旅行。从羊肉泡馍、凉皮、肉夹馍的关中经典,到热米皮、腊肉的陕南温情,再到洋芋擦擦、羊肉饸饹的陕北粗犷,每一种风味都是对味蕾的深情邀约,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人。
6月15日,游客王女士手提两袋刚买的软麻花,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袁家村街道,边吃边笑着说:“我姐上次来时,对这儿的软麻花赞不绝口,说是她吃过最美味的,让我给她捎一些。”两旁热气腾腾的小吃摊正散发着诱人香气,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人们满怀对乡村美食的好奇与期待,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各式小吃。
这个昔日宁静的小村落,历经岁月的雕琢,集农家乐、手工艺工坊、时尚休闲于一体,已化身为乡村旅游的璀璨明珠。日均接待上万游客,节假日更盛,年收益突破3亿元,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标杆。
而深入巴山小镇、马嵬驿、周至水街、陈仓老街等众多乡村游目的地,你可以发现,乡村为每一道陕菜赋予了灵魂,以最质朴的方式欢迎每一位远方来客。在那里,游客的体验远不止于味觉的盛宴,精彩的民俗表演、温馨的传统民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织就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
非遗赋能 古老村落绽放新姿
乡村游发展中,我省各地积极挖掘非遗元素,为当地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灵魂。
陕北赤牛坬村,隐匿在群山之中,却因独特的魅力大放异彩,成为抖音上的热门打卡地。这个仅有数百户的小村庄,以其逾800年的历史沉淀和壮观的陕北窑洞群落吸引着无数游客。村民们自发筹建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有68个展厅、超过15万件民俗藏品,将陕北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静态的展示,还有国内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村民们以田地为舞台,以生活为剧本,用质朴的表演方式将各种非遗和农耕记忆鲜活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该村党支部书记高根强说:“我们让‘老物件’变道具、‘老窑洞’变客房、‘老农民’变演员,‘三老’变‘三宝’,全村吃上了‘旅游饭’。其中,《高高山上一头牛》由全村150余名农民参与演出,形成村内无闲人,人人有事做、一人一技能、一家一特色的新气象。”
茯茶镇则是另一处融合典范。这个位于西咸新区的小镇以当地独具特色的茯茶为基础,打造了一个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非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茯茶的奥秘,感受古老技艺的魅力,同时还能漫步在充满关中风情的街道上品尝地道小吃,享受一段愉悦的文化之旅。茯茶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有40多家茯茶企业扎堆在这里,170多家商户经营着各种茯茶生意,你能看到茯茶是怎么一步步从原料变成香茶,还能亲自体验做茶的乐趣,简直就是茯茶爱好者的天堂。”未来,茯茶镇不仅要让茯茶产业更强,还要把它和旅游、文化深度结合起来,打造一个从茶园到茶杯,从历史到现代,从体验到享受的全方位旅游胜地。
此外,我省凤翔六营村、高陵场畔等地也都通过特色项目和互动性极强的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旅游中感知非遗的魅力。
艺术唤醒 发现乡村别样之美
要说西安市民假期近郊游,哪里最热闹?鄠邑区的蔡家坡村绝对算一个。沿“八号公路”缓缓行驶,艺术气息跃然眼前,沿途彩绘雕塑与环境和谐共生。“关中忙罢艺术节”作为蔡家坡村独特的文化符号,成功实现了艺术与乡土生活的融合,不仅激发了蔡家坡村美食、民宿及农家乐的蓬勃发展,其影响力还辐射到邻近几个村。
仅5公里之隔的栗峪口村借势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剪鸭村”,实现华丽变身。如今的栗峪口村,每到周末便热闹非常,成为远近闻名的周末休闲目的地。村庄内新兴的茶餐厅、机车展览馆、宠物乐园、垂钓、数字游民社区等多种业态,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鲜活力,激活了当地的旅游经济。
笔者从省文旅厅获悉,近年来,陕西通过强化文化引领、景区带动、艺术赋能、综合保障等措施,成功培育了一批文化旅游典型县和乡村旅游典型村,壮大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链到2026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200亿元以上。朱家湾村凭借其优异的自然生态和旅游发展成果,荣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榜单,成为全球瞩目的乡村旅游典范。
“文旅+”如同一股强劲的催化剂,让众多乡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颜值”,在保留乡村原始韵味的同时,增添了时尚与活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夏明勤)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6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暑假临近,学生们专注期末备考之际,家长们也开始规划年假的旅游行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家庭,不约而同地寻找能让全家人放松身心的乡村度假地。这股回归自然、体验田园之乐的旅游风尚,映射出“文旅+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强大吸引力。
近年来,陕西用“文旅+”这把神奇的钥匙,将餐饮、艺术、非遗等元素巧妙融入,打开了乡村通往“诗和远方”的大门,引领了一场乡村旅游的风潮。
舌尖味道 引爆地道美食之旅
踏上陕西乡村之旅,意味着开启一场舌尖上的美妙旅行。从羊肉泡馍、凉皮、肉夹馍的关中经典,到热米皮、腊肉的陕南温情,再到洋芋擦擦、羊肉饸饹的陕北粗犷,每一种风味都是对味蕾的深情邀约,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人。
6月15日,游客王女士手提两袋刚买的软麻花,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袁家村街道,边吃边笑着说:“我姐上次来时,对这儿的软麻花赞不绝口,说是她吃过最美味的,让我给她捎一些。”两旁热气腾腾的小吃摊正散发着诱人香气,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人们满怀对乡村美食的好奇与期待,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各式小吃。
这个昔日宁静的小村落,历经岁月的雕琢,集农家乐、手工艺工坊、时尚休闲于一体,已化身为乡村旅游的璀璨明珠。日均接待上万游客,节假日更盛,年收益突破3亿元,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标杆。
而深入巴山小镇、马嵬驿、周至水街、陈仓老街等众多乡村游目的地,你可以发现,乡村为每一道陕菜赋予了灵魂,以最质朴的方式欢迎每一位远方来客。在那里,游客的体验远不止于味觉的盛宴,精彩的民俗表演、温馨的传统民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织就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
非遗赋能 古老村落绽放新姿
乡村游发展中,我省各地积极挖掘非遗元素,为当地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灵魂。
陕北赤牛坬村,隐匿在群山之中,却因独特的魅力大放异彩,成为抖音上的热门打卡地。这个仅有数百户的小村庄,以其逾800年的历史沉淀和壮观的陕北窑洞群落吸引着无数游客。村民们自发筹建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有68个展厅、超过15万件民俗藏品,将陕北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静态的展示,还有国内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村民们以田地为舞台,以生活为剧本,用质朴的表演方式将各种非遗和农耕记忆鲜活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该村党支部书记高根强说:“我们让‘老物件’变道具、‘老窑洞’变客房、‘老农民’变演员,‘三老’变‘三宝’,全村吃上了‘旅游饭’。其中,《高高山上一头牛》由全村150余名农民参与演出,形成村内无闲人,人人有事做、一人一技能、一家一特色的新气象。”
茯茶镇则是另一处融合典范。这个位于西咸新区的小镇以当地独具特色的茯茶为基础,打造了一个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非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茯茶的奥秘,感受古老技艺的魅力,同时还能漫步在充满关中风情的街道上品尝地道小吃,享受一段愉悦的文化之旅。茯茶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有40多家茯茶企业扎堆在这里,170多家商户经营着各种茯茶生意,你能看到茯茶是怎么一步步从原料变成香茶,还能亲自体验做茶的乐趣,简直就是茯茶爱好者的天堂。”未来,茯茶镇不仅要让茯茶产业更强,还要把它和旅游、文化深度结合起来,打造一个从茶园到茶杯,从历史到现代,从体验到享受的全方位旅游胜地。
此外,我省凤翔六营村、高陵场畔等地也都通过特色项目和互动性极强的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旅游中感知非遗的魅力。
艺术唤醒 发现乡村别样之美
要说西安市民假期近郊游,哪里最热闹?鄠邑区的蔡家坡村绝对算一个。沿“八号公路”缓缓行驶,艺术气息跃然眼前,沿途彩绘雕塑与环境和谐共生。“关中忙罢艺术节”作为蔡家坡村独特的文化符号,成功实现了艺术与乡土生活的融合,不仅激发了蔡家坡村美食、民宿及农家乐的蓬勃发展,其影响力还辐射到邻近几个村。
仅5公里之隔的栗峪口村借势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剪鸭村”,实现华丽变身。如今的栗峪口村,每到周末便热闹非常,成为远近闻名的周末休闲目的地。村庄内新兴的茶餐厅、机车展览馆、宠物乐园、垂钓、数字游民社区等多种业态,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鲜活力,激活了当地的旅游经济。
笔者从省文旅厅获悉,近年来,陕西通过强化文化引领、景区带动、艺术赋能、综合保障等措施,成功培育了一批文化旅游典型县和乡村旅游典型村,壮大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链到2026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200亿元以上。朱家湾村凭借其优异的自然生态和旅游发展成果,荣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榜单,成为全球瞩目的乡村旅游典范。
“文旅+”如同一股强劲的催化剂,让众多乡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颜值”,在保留乡村原始韵味的同时,增添了时尚与活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夏明勤)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