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49期:第02版 综合

为“老牌企业”注入“新动能”

——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工会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6月19日,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车间里,数控机床有序运转,运送材料的小车穿梭在各个工位之间,车工、焊工、钳工、调试工、铸造工……每个人都坚守岗位,忙得热火朝天。

当日,该公司工会主席杨军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秘诀。工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条件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驱动企业科技创新,为老牌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该公司聚焦创新成果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研发平台打造、创新制度建设、数字化赋能等,着重在产品研发和创新开发上下功夫,发展成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国内精密泵阀领域排头兵企业。

建立“新八级工”制度

让职工得实惠

作为一个老牌企业,该公司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不断促进技能工匠人才成长进步,形成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工、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泵阀工匠”的“新八级工”人才培养制度,建立了以体现技能价值为导向的技能工匠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多得、技高多得。

“以前公司技能等级只有四级,干到最高级别津贴只有1000元,现在技能等级分为八级,最高级别津贴达6000元。”“新八级工”制度受益者、数控技师工朱剑锋说。朱剑锋1997年进厂工作,按照旧制度早已干到最高级别,如今有了“新八级工”制度,去年,他通过努力顺利提升一级,待遇也相应提高了。“新制度给了职工晋升空间,让大家更有盼头了。”

从朱剑锋憨厚的笑声中,记者感受到“新八级工”制度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实惠,让能干、想干、会干、努力干的职工在晋升空间和薪酬待遇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家钻研业务、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打造人才培养阵地

帮职工提技能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该公司聚焦泵阀产业发展前沿,突出制造工艺的新标准,通过以学促进,实施“名校+”育才战略,同省内外行业领军的名校开展深入合作,签订了长期人才培养基地协议,培育了一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

“有了学习力,才有创新力;有了创新力,才有竞争力。”公司工会副主席雷军说,去年,公司参考华为人才培训体系成立了西安泵阀大学,成为企业培育人才的主阵地。

西安泵阀大学主要培养一线多技能职工、多业务能手、泵阀技能(工匠)人才,具体负责装配技能、焊工技能、镗工技能、加工中心、新员工技能等方面教学。目前,学校已开展相关培训覆盖3612人次。

车间内,同时操控两台数控机床的西安市劳动模范尹金锋一边忙碌,一边对记者说:“我在厂里工作24年了,以前是一名铣工技师,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产品工艺的不断提升,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学习不提升技能是会落伍的。”

通过自学和公司工会在西安泵阀大学开设的数控、编程等技能培训班的多次学习,他已经从铣工转岗为一名多技能数控车工。今年5月,尹金锋刚刚参加完晋级考试,理论和实际操作考得都不错,对顺利晋级很有信心。

通过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公司获得专利45项,每年专利数量及高价值专利保持增长。以“企业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攻克行业“卡脖子”技术,完成了多项“以国代进”产品的研发,部分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助企业破难题

有了人才的储备和科技创新,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该公司研发的产品已形成了从壳体、叶轮、阀体、阀芯等部件到泵阀整体的完整产品体系。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工会在助力职工(工匠)技能提升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提供了人才储备。”该公司研发部部长赵锦蓉说。

“近几年,公司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中亮点频出。聚焦特材铸造及表面硬化、TC4材质铸造工艺攻关、稀土永磁驱动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部分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赵锦蓉说。

经过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该公司实现了国内最大口径钛合金强制循环泵、百万吨级醋酸装置用锆材母液循环泵、大口径锆合金双压板旋塞阀等产品的国内首台(套)研制,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且已在工程中应用,赢得了市场好评和客户称赞。

“目前,公司正在与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所合作,向着高标准的低振、低噪、高效泵阀品牌引领者的目标不断迈进。”杨军锋说。

本报记者  刘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