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55期:第02版 综合

工人文工团往事 (之五)

去生产一线演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小舞剧《闹菜园》(1955年)。

据胡雨珠回忆,1956年夏,他们随省委、省总工会组织的慰问团,到秦岭深处为修建宝成铁路的工人演出。当时宝成铁路是国家重点工程,省委非常重视,由省总工会一名副主席带队前往慰问演出。

胡雨珠说,由于是去大山里演出,比在西安基本建设的工地演出还要艰苦,甚至危险更多,但是比起一线工人施工的困难和危险,演员的辛苦根本不算什么。

演出中他们遇到了一些很感人很受教育的事,在修建宝成铁路的工人队伍中,有个女工中队。工人文工团在给女工中队演出那天,早上起来要翻过两座山才能到达。好不容易到了女工中队的施工地点,演员们刚开始表演,谁知天公不作美,居然下起了雨。台下观众有的打着伞,有的戴着草帽,有的什么雨具都没有,仍然在雨中观看演出。演员看观众淋着雨没走,演得更加努力。

让人感动的是台下几位女工还上到舞台,专门给文工团的乐队撑伞,生怕把乐器淋坏了,自己却被雨淋着,演员们非常感动,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大家跳得更有劲了。

这次演出使胡雨珠对工人的劳动精神有了强烈的感性认识,也让她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

还有一次也是为修建宝成铁路的另外一拨工人进行慰问演出,“我们当时是在河边搭了舞台,化妆时每个演员需要在河床中找到可以坐,并能在对面放镜子的石头。搞灯光的同志在这里挂一盏汽灯,就是我们的后台了。”当时的演出条件之简陋,由此不难窥见。

由于挂了汽灯,吸引来很多飞蛾,有的翅膀还是彩色的,非常美丽。“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不然能拍下不少美丽的镜头。”胡雨珠感叹道。

宝成铁路慰问演出之后,还有一次演出让胡雨珠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59年,她随工人文工团到汉中、安康等地演出,给在秦岭进行地质勘探的测绘队员演出。

他们吃完早饭出发,翻了两座山来到勘探队的宿营地,那里没法架设舞台,大家找了一个约5平方米的土塄作舞台。没有灯光,就拿出四个矿石灯(嘎斯灯,通过点燃乙炔发光照明),放在土塄台的四角。胡雨珠感叹:“这样的舞台照明,估计全国一流的大剧团都没见过。”

当时看演出的观众虽然人数不多,可胡雨珠和其他演员都以饱满的激情为工人表演。“这次演出对我们这些没有吃过苦的青年人来说,是一次人生磨炼。”胡雨珠说,当时山上气温很低,加之下了几天雨雪,山路很难走,稍有不慎就可能滑落深渊。当晚演出前,几名工人打了三个大大的火把,分别在演员手拉手组成的队伍中照亮崎岖危险的山路。文工团的领导都很担心,不断提醒大家:“小心啊!”可演员们都是年轻人,只顾手拉手往前走,边走边唱,其乐融融。

当年去山里演出的时候,大家每人只背了一床被子,谁知到了演出地点,才知道这里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冷。胡雨珠和关良城说好钻一个被窝,打对脚睡,这样她们俩就可以共用两床被子,有效御寒。大家在山顶住的是一排很简陋的房子,墙是用高粱秆连在一起做成的,里外再用泥巴糊上,但寒风还是会从高粱秆的缝隙吹进来,吹得人头疼。

在和记者回忆这些场景时,胡雨珠总会抚摸着当年的黑白合照,用柔和的目光看着照片上的同伴说,那时文工团里不管是有孩子的还是没孩子的,只要说一声去演出,大家从来不讲困难,打起背包就出发,全都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有一次在铜川为煤矿工人演出时,因铜川矿务局汽车调配不开,文工团的演员只能乘坐拉煤的小火车前往演出地点。演员和布景道具统统装在小火车上,等到了目的地,大家都变成了“黑包公”,只有眼睛与牙齿能辨出,矿工们看见满面煤灰的演员后大笑不止,他们深情地说:“咱们真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你们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工人阶级了。”矿工们的话让工人文工团的演员倍感亲切与光荣。

“我们文工团奔忙的时候,每年有200多场演出,团里想尽各种方法提高全体团员业务素质,采取送出去学习、请进来授课等,使我们团从只能演小歌舞、曲艺节目,到演出三部大话剧和三部大歌剧。”讲到这里,胡雨珠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1957年,工人文工团又编排出了话剧《无名英雄》(又名《长虹号起义》)。当时北京青年艺术剧院正在西安巡演《西望长安》和《无名英雄》,大家互相观摩交流。当北京青艺的著名导演、编剧、主演于村看过西安市工人文工团的演出后,十分震惊,连连感慨:一个小小的工人文工团竟有如此实力,敢演这个大剧!

随后,在于村提议下,将北京青艺的演员以角色配对的方式,对西安市工人文工团演员进行辅导,使大家的演技得到飞速提高。当年北京青艺在西安只演出了几场,无法满足广大工人的需求,西安市工人文工团的演出则填补了这一空白,有时一日连演三场,还要更换场地,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工人的渴求。为了抢时间,大家采取了“双快”行动,即装卸车快、装卸台快,并把布景、服装分配到人,大家各负其责,每到一个演出点装卸车不超过10分钟,装拆舞台不到半小时,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胡雨珠坦言:“这可以说是工人文工团的一个特色,真正体现了我们团每个演员一专多能的特点。”

从1958年起,工人文工团相继排演了《两个女红军》、歌剧《党的女儿》、话剧《苦菜花》等,这一阶段是文工团排练、演出的鼎盛时期。王启光在回忆录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我们每上演一台新剧目,团里就召集各产业工会的文艺干部分配演出场次,有时为了分配场次多少、时间怎么安排,各产业工会都争得面红耳赤。”

值得一提的是,工人文工团当年每到一个工厂演出前,还要和该厂工人打一场篮球赛。为啥呢?胡雨珠补充道:“我们工人文工团的篮球队当时在西安文艺界还是小有名气的。”工人文工团在工厂的演出,既体现了上级工会对工人兄弟的关怀,又增进了交流,因此受到各厂工会的支持与喜爱。

再就是每次还要为看不上节目的炊事员“加演”“开小灶”,胡雨珠解释道,由于每场演出为工人和演员准备晚餐的师傅无法到现场观看节目,几位独唱独舞的演员和伴奏,要在晚饭后到厨房专门为准备晚餐的炊事员表演几个节目以示感谢。“这样一来,工人师傅都非常感动,也很乐意我们去演出。”胡雨珠说。

1959年国庆后,为了迎接全国工人文艺汇演,全团都下厂参加辅导工作,全体演员分散到国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还有五四四厂、三桥车辆厂、西北机器厂等。大家先排练,再按产业进行汇演,并选出一批优秀节目由省总工会牵头举办了第一届工人文艺汇演。经过选拔,组织了一台综合晚会,进京参加了全国工人文艺汇演,最终我省这台晚会还为国际工联观摩团专场演出,受到了全总与国际工联的好评,为陕西工人争了光、添了彩。(未完待续)

本报记者  兰增干  刘诗萌  刘妍言

1955年,胡雨珠(右三)等人乌克兰舞剧照。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