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楠: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创新
在延长石油集团气田公司采气一厂延气2采气大队,大家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上:“有困难,找冯楠。”作为采气大队生产组组长,冯楠始终坚守一线,为企业和职工解决各种问题。
“冯楠是生产的核心‘大脑’,在他的带领下,采气大队产量连年递增,年交气量连续7年稳产10亿立方米以上。他也多次荣获采气一厂先进工作者、业务能手、生产标兵等称号。”7月3日,延气2采气大队队长申彦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22年,延长石油集团授予冯楠“埋头苦干好员工”称号。
冯楠父亲是一位战斗英雄,曾荣立一等战功,退役后成为一名石油工人。父亲的言传身教,为幼时的冯楠种下埋头苦干的种子。
2018年,一个零下20℃的夜晚,大雪纷飞。此时正值民生保供关键时分,7号集气站内气井因极寒天气,输气管线遭遇严重冻堵。
凌晨4时,冯楠一边致电调度中心重新分配气井产量,全力保障总外输和管网压力的正常稳定,一边迅速穿上棉袄,带上工具、热水壶,驱车前往出事井场。
然而,铺天盖地的降雪让车辆深陷困境。冯楠坚定地说:“四个轮子解决不了的事,还有两条腿呢。”说完便扛起工具,只身迈入茫茫雪夜中。他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前行,唯有一个信念:尽快抵达井场,解决难题。那一抹孤独而坚定的红色身影,在刺骨的风雪之夜显得格外耀眼。
抵达井场后,看到管线外部已被一层厚厚的霜冰包裹,确定外输弯头被冰堵,冯楠搓了搓冻得近乎失去知觉的双手,看了看霜冰包裹的管线,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暖水壶,舍不得喝一口热水,而是将壶中珍贵的热水一点点浇在霜冰上……6时,气井管线终于成功复产。
2022年冬季,全省天然气供应陷入困境,生产压力如泰山压顶般袭来。
采气一厂紧急启动天然气增产措施,冯楠作为“三岗”示范,开启“5+2”工作模式,不仅主动挑起最艰巨的生产任务,还积极与下游单位展开紧密协调,竭尽全力保供。
然而,极端低温雨雪天气使省内气象低温纪录被不断刷新。就在冯楠全身心投入这场战斗时,家中传来妻女住院的消息,他本人也发着高烧。身心的双重煎熬,让冯楠仿佛置身于炼狱之中。但他深知,此刻绝不能倒下。面对民生保供的紧张局面,他咬紧牙关,穿好防护服毅然决然和工友们一起冲进深山。
在极度严寒天气,他凭借顽强意志徒步往返井场20余次,行程近200公里。在井场处理棘手问题30余项,打通冰雪封堵道路87条,不仅成功保障了全井区331口气井的正常生产,还实现增产气约200万立方米。
“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创新。”这是冯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勇挑大梁,牵头攻克了一道道生产难题。
面对变径管线积液无法清管的棘手困境,他与技术骨干协同展开技术攻关。经过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发明了“伞式海绵球”。作业中,冯楠身先士卒,钻进狭窄逼仄的球筒,成功完成首例小变大变径通球,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难题,实现年度增产气约150万立方米。
2022年初,面对老井区设备陈旧老化、人员严重短缺和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冯楠深入调研市场发展趋势,在大队党政工指导下成立创新团队,精心编制了《采气大队智能化气田改造方案》。针对老井区信息化程度低、能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他提出在现有设备基础上构建一套专业领先的自动化、信息化软件平台,并融合实时数据、自动化、信息化等前沿技术,成功解决了诸多关键难题,实现节支约1350万元,提高经济效益约730万元/年。
针对井口输气不畅,冯楠精心研究出井间互联工艺,并推广应用到35个井场,增产气约300万立方米/年;针对交接计量区过滤器滤芯更换频繁难题,研制出可重复利用的钢制滤芯,节支约45万元/年;针对产能下降后的停产放喷,研究出压缩机串联排水技术,有效避免了停产放喷,年节气约50万立方米,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2024年的装置检修中,他多次深入现场研究,创造性提出“实物预置法”,编制《装置检修方案》,将原停产9天检修工期缩短至6.5天,并实现了检修期间气井的轮休复产,成功超产气约1660万立方米,为“百亿攻坚年”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报记者 胡建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在延长石油集团气田公司采气一厂延气2采气大队,大家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上:“有困难,找冯楠。”作为采气大队生产组组长,冯楠始终坚守一线,为企业和职工解决各种问题。
“冯楠是生产的核心‘大脑’,在他的带领下,采气大队产量连年递增,年交气量连续7年稳产10亿立方米以上。他也多次荣获采气一厂先进工作者、业务能手、生产标兵等称号。”7月3日,延气2采气大队队长申彦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22年,延长石油集团授予冯楠“埋头苦干好员工”称号。
冯楠父亲是一位战斗英雄,曾荣立一等战功,退役后成为一名石油工人。父亲的言传身教,为幼时的冯楠种下埋头苦干的种子。
2018年,一个零下20℃的夜晚,大雪纷飞。此时正值民生保供关键时分,7号集气站内气井因极寒天气,输气管线遭遇严重冻堵。
凌晨4时,冯楠一边致电调度中心重新分配气井产量,全力保障总外输和管网压力的正常稳定,一边迅速穿上棉袄,带上工具、热水壶,驱车前往出事井场。
然而,铺天盖地的降雪让车辆深陷困境。冯楠坚定地说:“四个轮子解决不了的事,还有两条腿呢。”说完便扛起工具,只身迈入茫茫雪夜中。他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前行,唯有一个信念:尽快抵达井场,解决难题。那一抹孤独而坚定的红色身影,在刺骨的风雪之夜显得格外耀眼。
抵达井场后,看到管线外部已被一层厚厚的霜冰包裹,确定外输弯头被冰堵,冯楠搓了搓冻得近乎失去知觉的双手,看了看霜冰包裹的管线,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暖水壶,舍不得喝一口热水,而是将壶中珍贵的热水一点点浇在霜冰上……6时,气井管线终于成功复产。
2022年冬季,全省天然气供应陷入困境,生产压力如泰山压顶般袭来。
采气一厂紧急启动天然气增产措施,冯楠作为“三岗”示范,开启“5+2”工作模式,不仅主动挑起最艰巨的生产任务,还积极与下游单位展开紧密协调,竭尽全力保供。
然而,极端低温雨雪天气使省内气象低温纪录被不断刷新。就在冯楠全身心投入这场战斗时,家中传来妻女住院的消息,他本人也发着高烧。身心的双重煎熬,让冯楠仿佛置身于炼狱之中。但他深知,此刻绝不能倒下。面对民生保供的紧张局面,他咬紧牙关,穿好防护服毅然决然和工友们一起冲进深山。
在极度严寒天气,他凭借顽强意志徒步往返井场20余次,行程近200公里。在井场处理棘手问题30余项,打通冰雪封堵道路87条,不仅成功保障了全井区331口气井的正常生产,还实现增产气约200万立方米。
“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创新。”这是冯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勇挑大梁,牵头攻克了一道道生产难题。
面对变径管线积液无法清管的棘手困境,他与技术骨干协同展开技术攻关。经过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发明了“伞式海绵球”。作业中,冯楠身先士卒,钻进狭窄逼仄的球筒,成功完成首例小变大变径通球,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难题,实现年度增产气约150万立方米。
2022年初,面对老井区设备陈旧老化、人员严重短缺和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冯楠深入调研市场发展趋势,在大队党政工指导下成立创新团队,精心编制了《采气大队智能化气田改造方案》。针对老井区信息化程度低、能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他提出在现有设备基础上构建一套专业领先的自动化、信息化软件平台,并融合实时数据、自动化、信息化等前沿技术,成功解决了诸多关键难题,实现节支约1350万元,提高经济效益约730万元/年。
针对井口输气不畅,冯楠精心研究出井间互联工艺,并推广应用到35个井场,增产气约300万立方米/年;针对交接计量区过滤器滤芯更换频繁难题,研制出可重复利用的钢制滤芯,节支约45万元/年;针对产能下降后的停产放喷,研究出压缩机串联排水技术,有效避免了停产放喷,年节气约50万立方米,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2024年的装置检修中,他多次深入现场研究,创造性提出“实物预置法”,编制《装置检修方案》,将原停产9天检修工期缩短至6.5天,并实现了检修期间气井的轮休复产,成功超产气约1660万立方米,为“百亿攻坚年”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报记者 胡建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