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总是笔直站立向上生长的模样
——漫谈张宏和他的散文
夏天的一个午后,我从南山花园酒店访友归来,看见仙鹅湖下丹江边的滨水步道上,一排排白杨树直直地站立着,指向天空,指向蓝天白云。一阵风吹过,树叶哗哗响着。它们高大得让人仰视,站着好多年了。它们当年站在尘土飞扬的丹江边,身上刀刻着的表达爱情或者仇恨的名字,已经模糊,变为成长的伤痕。如今站在两边都是楼房的宽阔路边、风景如画的滨水步道旁,依然努力地向上生长。
不论环境好坏,努力生长都是它们的主题。我忽然想起了以白杨为笔名的张宏。他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人,务农、参军、做记者、任乡镇干部、当司法干警,一个人能从事多种职业,应该说阅历够丰富了。
不管是在农村种地,还是部队站岗;不管是当记者到乡下采访,还是作为乡镇干部,为一方的百姓致富奔忙;不管作为司法干警,为一区的平安忙碌,还是节假日闲下来写一点自己的文章,他都忘不了一个人,用他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他的先祖叫张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当看到或想到这“横渠四句”的时候,张宏一种立心立命开太平的强烈责任感就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挥去。
《商洛日报》原总编辑刘少鸿先生给他的《且行且歌》序言里写过这样几句话:“热爱是成才的内在动力,勤奋是成才的必由之路,钻研是成才的重要阶梯。”热爱、勤奋、钻研,让他在工作和文学上,年年有进步,收获多多。张宏不光是张载的后人,还是我的乡党。我们原来是邻村,现在合成了一个谢垣社区,成了一个村子的人。
他的新书又要出版了,我先睹为快。我以为这本书的特色有三。第一有真情,不做作。真情是有温度的,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再装也是装不出来的。写他们的先祖、写过去的朋友、写自己的父母,文字里都流淌着发自内心的感情。第二有动人的细节。文学作品是讲究细节的,没有细节的文章是没有感染力的,只有鲜活的细节才能让别人感同身受。比如他写的《厅叔》,其实写的也是我的一位亲戚。他写了两个细节,一个是他当年办南秦文学社时赞助他一元钱,一个是过年前给病人送药时遇车祸的细节,结尾尤其感人。
他写道:“二〇一五年腊月十三日傍晚,南秦川道的公路上,大车小车摩托车川流不息,灯光忽远忽近,忽明忽暗,奇叔在急匆匆给下赵塬社区患者送药途中遭遇车祸,惨烈地走完了69年的历程。”我后来才听村里人说,那个患者当晚是有药可吃的,奇叔完全可以在第二天早上送去。奇叔出门时对家人说:“给人治病,既要医病,又要医思想。药送到了,病人就不恐慌,就有了精神支柱,病人就少些痛苦,病也就好得快些。”作为一个老作家,如果让我写奇叔,也写得没有他这么好。
第三,文字干净朴实。张宏不是专业作家,也不喜欢华丽的辞藻。他说出自我世界的时候,用的是平常的、朴实的语言。贾平凹说,文章就是说话,而把说话生动地写出来,也是很难的。
张宏不光能写文章,还能把文化方面的特长用在工作上,用在自己主事的乡镇形象打造上。在腰市,著名作家京夫的故乡,喊出“文化之乡,文明腰市”;调往北宽坪工作,在李先念转战并创建商洛县政府的地方,想出一句话“革命老区,红色宽坪”;调往丹江南岸的刘湾街道工作,又想了一句话“水韵江南,灵秀刘湾”。
白杨是张宏的笔名。他说:“小时候,我们村的水泵渠两岸,栽植着两行高大的白杨树,父亲是木匠,从村上买下白杨树,伐了锯成木板,做成板柜,卖给没处存放粮食的村民,挣一点手艺钱。每每伐树的时候,父亲就讲,白杨树是可用之才,不挑土、长得快,扦插也能成活,人也要一样,啥环境都能适应,要做有用之才。父亲这些话,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后来学了茅盾的《白杨礼赞》,我的思想也慢慢跟着升华到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力争上游,力求上进。我觉得,以‘白杨’作笔名,于我再好不过了。”
他起了白杨的笔名,一看就是当过兵的人,一看就是喜欢白杨。当兵的时候,像白杨一样为祖国守边防。当乡镇干部的时候,像白杨一样守护着一个乡镇。当司法干部的时候,像白杨一样,守护着一方的平安。他的工作是守护,写作是他业余的生活。白杨树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像是他的内心独白,那是在闲暇的时候,深夜灯下,悄悄地对亲人、对朋友、对陌生人,说出他自己的世界。
作家是商洛的又一个文化特产,就像核桃、木耳一样。张宏这个笔名叫白杨的人,像一棵白杨树,总是笔直站立向上生长的模样,正在成为特产的一部分。作为乡党、作为文友,我真诚祝福他像白杨树一样笔直站立,写出更多努力向上的好文章。□鱼在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夏天的一个午后,我从南山花园酒店访友归来,看见仙鹅湖下丹江边的滨水步道上,一排排白杨树直直地站立着,指向天空,指向蓝天白云。一阵风吹过,树叶哗哗响着。它们高大得让人仰视,站着好多年了。它们当年站在尘土飞扬的丹江边,身上刀刻着的表达爱情或者仇恨的名字,已经模糊,变为成长的伤痕。如今站在两边都是楼房的宽阔路边、风景如画的滨水步道旁,依然努力地向上生长。
不论环境好坏,努力生长都是它们的主题。我忽然想起了以白杨为笔名的张宏。他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人,务农、参军、做记者、任乡镇干部、当司法干警,一个人能从事多种职业,应该说阅历够丰富了。
不管是在农村种地,还是部队站岗;不管是当记者到乡下采访,还是作为乡镇干部,为一方的百姓致富奔忙;不管作为司法干警,为一区的平安忙碌,还是节假日闲下来写一点自己的文章,他都忘不了一个人,用他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他的先祖叫张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当看到或想到这“横渠四句”的时候,张宏一种立心立命开太平的强烈责任感就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挥去。
《商洛日报》原总编辑刘少鸿先生给他的《且行且歌》序言里写过这样几句话:“热爱是成才的内在动力,勤奋是成才的必由之路,钻研是成才的重要阶梯。”热爱、勤奋、钻研,让他在工作和文学上,年年有进步,收获多多。张宏不光是张载的后人,还是我的乡党。我们原来是邻村,现在合成了一个谢垣社区,成了一个村子的人。
他的新书又要出版了,我先睹为快。我以为这本书的特色有三。第一有真情,不做作。真情是有温度的,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再装也是装不出来的。写他们的先祖、写过去的朋友、写自己的父母,文字里都流淌着发自内心的感情。第二有动人的细节。文学作品是讲究细节的,没有细节的文章是没有感染力的,只有鲜活的细节才能让别人感同身受。比如他写的《厅叔》,其实写的也是我的一位亲戚。他写了两个细节,一个是他当年办南秦文学社时赞助他一元钱,一个是过年前给病人送药时遇车祸的细节,结尾尤其感人。
他写道:“二〇一五年腊月十三日傍晚,南秦川道的公路上,大车小车摩托车川流不息,灯光忽远忽近,忽明忽暗,奇叔在急匆匆给下赵塬社区患者送药途中遭遇车祸,惨烈地走完了69年的历程。”我后来才听村里人说,那个患者当晚是有药可吃的,奇叔完全可以在第二天早上送去。奇叔出门时对家人说:“给人治病,既要医病,又要医思想。药送到了,病人就不恐慌,就有了精神支柱,病人就少些痛苦,病也就好得快些。”作为一个老作家,如果让我写奇叔,也写得没有他这么好。
第三,文字干净朴实。张宏不是专业作家,也不喜欢华丽的辞藻。他说出自我世界的时候,用的是平常的、朴实的语言。贾平凹说,文章就是说话,而把说话生动地写出来,也是很难的。
张宏不光能写文章,还能把文化方面的特长用在工作上,用在自己主事的乡镇形象打造上。在腰市,著名作家京夫的故乡,喊出“文化之乡,文明腰市”;调往北宽坪工作,在李先念转战并创建商洛县政府的地方,想出一句话“革命老区,红色宽坪”;调往丹江南岸的刘湾街道工作,又想了一句话“水韵江南,灵秀刘湾”。
白杨是张宏的笔名。他说:“小时候,我们村的水泵渠两岸,栽植着两行高大的白杨树,父亲是木匠,从村上买下白杨树,伐了锯成木板,做成板柜,卖给没处存放粮食的村民,挣一点手艺钱。每每伐树的时候,父亲就讲,白杨树是可用之才,不挑土、长得快,扦插也能成活,人也要一样,啥环境都能适应,要做有用之才。父亲这些话,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后来学了茅盾的《白杨礼赞》,我的思想也慢慢跟着升华到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力争上游,力求上进。我觉得,以‘白杨’作笔名,于我再好不过了。”
他起了白杨的笔名,一看就是当过兵的人,一看就是喜欢白杨。当兵的时候,像白杨一样为祖国守边防。当乡镇干部的时候,像白杨一样守护着一个乡镇。当司法干部的时候,像白杨一样,守护着一方的平安。他的工作是守护,写作是他业余的生活。白杨树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像是他的内心独白,那是在闲暇的时候,深夜灯下,悄悄地对亲人、对朋友、对陌生人,说出他自己的世界。
作家是商洛的又一个文化特产,就像核桃、木耳一样。张宏这个笔名叫白杨的人,像一棵白杨树,总是笔直站立向上生长的模样,正在成为特产的一部分。作为乡党、作为文友,我真诚祝福他像白杨树一样笔直站立,写出更多努力向上的好文章。□鱼在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