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的山川
□付小春
回到故乡,清晨在鸟叫声中醒来,青山绿水映入眼帘。云雾缭绕,狗吠深巷,炊烟袅袅,一派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景象,仿佛置身画卷之中。
我的故乡在陇东地区的泾川县,泾川即泾河川之意。泾河发源于崆峒山北麓的六盘山,它向东流过平凉,至泾川的开阔川地,出甘入陕,在西安和渭河汇合,形成“泾渭分明”的奇观。《柳毅传》中“泾河龙王”的故事就出自这条河。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泾川写下著名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人们在这里春种秋收,过着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
我家在山脚下,门前不远有条小溪,依山傍水,绿树环绕。院内靠山有三孔窑洞,左右各三间古朴整齐的瓦房。20世纪90年代,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祖父和父亲靠种植果树致富,生活蒸蒸日上。房子就是那时所建,我在这里度过整个童年。
耕种时节,天色微白,祖父和父亲便吆着牛上山犁地。到了中午,我去田里送饭,一手提装饭菜的竹篮,一手提装着米汤的瓦罐。鸟鸣空谷,草木寂寂,山路上的野草沾满露水,打湿我的布鞋。祖父和父亲停下犁耙,在地头坐下,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新犁的田地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山下长河如练,沃野千里,清风徐徐,仿佛能听见土地平静地呼吸,看得见来年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
夏天收了麦,打麦场上铺满金灿灿的麦子,亲邻相互帮助,割麦、碾麦、扬场、垒麦草垛,丰收的喜悦溢满整个村庄。傍晚经常下雷阵雨,听到打雷声,大人和小孩都跑起来,推麦的推麦,装袋的装袋,一起动手将晾晒的麦子收进屋。不一会儿,瓢泼大雨便下了起来,串串水珠从鱼鳞般的瓦檐上飞流直下,在地上砸出无数亮晶晶的水泡。秋天,收获的青玉米棒堆满院子,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边看电视聊天,一边剥着玉米。天空中繁星点点,月光如水,银河是那么清晰而又遥远,萤火虫闪着绿莹莹的光亮,四周一片静谧。
学校在村子中心,每天清晨,琅琅读书声回荡在明亮的教室里。冬天我们上学时,要早起带一捆木柴去学校生火。清晨的山村,大地仍在酣睡,万籁无声,映着雪光步行,只有咯吱咯吱的踏雪声。冬天的懒觉最是惬意,窗外大雪初晴,银装素裹,窗上结下美丽的窗花。火炕正热,被窝正暖,厨房传来母亲做饭的声音,幸福感油然而生。
小时候最盼过年,因为有压岁钱拿、有肉吃、有新衣穿、有鞭炮放。那几天,大人们忙着炸油饼、压花肉、灌香肠、剪窗纸、贴对联……临近过年那几天,灶上一天到晚都在烧火,年味弥漫在村里的各个角落。除夕那天,下午两三点刚过,年夜饭就已经做齐备了。人们端着菜盘,提着美酒,到长辈家拜年。大家围炕而坐,把酒言欢,其乐融融,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如今,退耕还林政策已实施多年,故乡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家家户户修了新居。种地实现机械化,呈现一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气象,人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但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更给了我无法磨灭的精神烙印。无论走多远,无论在何方,我都惦记着故乡的一草一木,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怀念着纯朴亲切的乡情。举头望月,我仿佛又看见故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那个从塬上升起的红彤彤的朝阳,那一方锦绣美丽的山川……
(单位:西安市红十字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付小春
回到故乡,清晨在鸟叫声中醒来,青山绿水映入眼帘。云雾缭绕,狗吠深巷,炊烟袅袅,一派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景象,仿佛置身画卷之中。
我的故乡在陇东地区的泾川县,泾川即泾河川之意。泾河发源于崆峒山北麓的六盘山,它向东流过平凉,至泾川的开阔川地,出甘入陕,在西安和渭河汇合,形成“泾渭分明”的奇观。《柳毅传》中“泾河龙王”的故事就出自这条河。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泾川写下著名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人们在这里春种秋收,过着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
我家在山脚下,门前不远有条小溪,依山傍水,绿树环绕。院内靠山有三孔窑洞,左右各三间古朴整齐的瓦房。20世纪90年代,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祖父和父亲靠种植果树致富,生活蒸蒸日上。房子就是那时所建,我在这里度过整个童年。
耕种时节,天色微白,祖父和父亲便吆着牛上山犁地。到了中午,我去田里送饭,一手提装饭菜的竹篮,一手提装着米汤的瓦罐。鸟鸣空谷,草木寂寂,山路上的野草沾满露水,打湿我的布鞋。祖父和父亲停下犁耙,在地头坐下,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新犁的田地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山下长河如练,沃野千里,清风徐徐,仿佛能听见土地平静地呼吸,看得见来年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
夏天收了麦,打麦场上铺满金灿灿的麦子,亲邻相互帮助,割麦、碾麦、扬场、垒麦草垛,丰收的喜悦溢满整个村庄。傍晚经常下雷阵雨,听到打雷声,大人和小孩都跑起来,推麦的推麦,装袋的装袋,一起动手将晾晒的麦子收进屋。不一会儿,瓢泼大雨便下了起来,串串水珠从鱼鳞般的瓦檐上飞流直下,在地上砸出无数亮晶晶的水泡。秋天,收获的青玉米棒堆满院子,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边看电视聊天,一边剥着玉米。天空中繁星点点,月光如水,银河是那么清晰而又遥远,萤火虫闪着绿莹莹的光亮,四周一片静谧。
学校在村子中心,每天清晨,琅琅读书声回荡在明亮的教室里。冬天我们上学时,要早起带一捆木柴去学校生火。清晨的山村,大地仍在酣睡,万籁无声,映着雪光步行,只有咯吱咯吱的踏雪声。冬天的懒觉最是惬意,窗外大雪初晴,银装素裹,窗上结下美丽的窗花。火炕正热,被窝正暖,厨房传来母亲做饭的声音,幸福感油然而生。
小时候最盼过年,因为有压岁钱拿、有肉吃、有新衣穿、有鞭炮放。那几天,大人们忙着炸油饼、压花肉、灌香肠、剪窗纸、贴对联……临近过年那几天,灶上一天到晚都在烧火,年味弥漫在村里的各个角落。除夕那天,下午两三点刚过,年夜饭就已经做齐备了。人们端着菜盘,提着美酒,到长辈家拜年。大家围炕而坐,把酒言欢,其乐融融,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如今,退耕还林政策已实施多年,故乡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家家户户修了新居。种地实现机械化,呈现一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气象,人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但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更给了我无法磨灭的精神烙印。无论走多远,无论在何方,我都惦记着故乡的一草一木,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怀念着纯朴亲切的乡情。举头望月,我仿佛又看见故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那个从塬上升起的红彤彤的朝阳,那一方锦绣美丽的山川……
(单位:西安市红十字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