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西安地铁建设梦
冬日暖阳下的古都西安,地铁8号线列车正在运行调试中。
对西安市民来说,这是翘首以盼、满怀期待的西安地铁首条环线,对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西安电化公司西安地铁8号线员工来说,这是他们倾力打造的“数智化精品地铁”线路。
这条线路背后,有三位不同年代的地铁建设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铺筑了“梦想之路”。
00后的数字开拓者
11月30日清晨,当阳光洒进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西安地铁8号线项目部时,李泽龙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一个三维地铁工地模型逐渐显现。
将BIM技术应用于西安地铁建设,这是他实现梦想的起点。
“我一直对新技术充满好奇。”李泽龙笑着说,“当我知道BIM技术可以应用于地铁建设时,就决定要尝试一下。”通过BIM技术将细部指导方案、工艺标准通过轻量化模型、工艺视频等形式进行三维技术交底,实现“先试后建”有效服务于施工现场作业。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李泽龙将精心制作的BIM模型展示给现场工人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人没有接触过建模,无法一时间理解,看不懂这些三维模型。”李泽龙回忆,“我当时很着急,毕竟时间紧迫,不能迟滞工程进度。”
于是,李泽龙尝试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示BIM模型。他将制作的视频和720度全景化视图生成二维码。工人只需用手机扫码,就能直观地看到施工工艺规范要求。这一创新之举不仅解决了沟通难题,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90后的通信坚守者
就在李泽龙应用BIM技术的同时,马超也在为通信工作而忙碌。如果说李泽龙是BIM技术的先行者,那么马超则是地铁运行通信技术的坚守者。
从大连地铁1、2号线,到西安地铁14号线、5号线2期、16号线,9年来,马超的足迹遍布了两个城市的多条地铁线路。
初到西安地铁8号线项目部,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通信施工迎来不小挑战,他常说:“既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安全,同时也要依据现场实际调整作业面,施工作业才能流畅,忙而不乱。”
西安地铁8号线经过西安二环路,施工条件相比其他线路更复杂。马超总结以往地铁施工经验,优化通信系统区间线缆固定方式,经设计及第三方咨询单位核量后,将区间广播线缆防护钢管固定于支架最上层,采用十字固定管卡固定的方式,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
9年坚守,马超始终坚持专业、认真、冷静。他说:“不是每天6点下班就可以关掉手机,面对现场施工,要随时做好联络沟通,解决问题。”于是在每个节点抢建的夜晚,马超总会紧绷一根弦,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80后的传承践行者
在地铁运营中,信号系统是列车安全运行的“大脑”。
随着西安地铁8号线建设逐渐深入,信号系统的升级和优化工作也提上日程。这时,见证了西安地铁从无到有的王强被委以重任。
作为信号领域的“老地铁人”,王强负责的线信号系统,通过全新的全电子执行单元取代继电电路引导列车,节省了投资成本,故障定位精准,也提高了维修效率。
“刚参加工作时,我也迷茫困惑。”回忆起成长历程,王强感慨万千。“第一个领我入门的是分公司经理,刚来单位,在工地非常青涩,是他告诉我怎么看图,怎么发现图纸错误。我认为,一定要对工作负责,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如今,王强也有了徒弟,对徒弟和年轻一代的地铁建设者寄予厚望:“我希望他们能保持责任心和好学心,不应付,不敷衍。”
80后、90后、00后三代人,有人创新、有人坚守、有人传承,虽出生年代不同、年龄不同,但是他们有同一个梦想:建好城市动脉,让城市更加美好。
□全媒体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冬日暖阳下的古都西安,地铁8号线列车正在运行调试中。
对西安市民来说,这是翘首以盼、满怀期待的西安地铁首条环线,对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西安电化公司西安地铁8号线员工来说,这是他们倾力打造的“数智化精品地铁”线路。
这条线路背后,有三位不同年代的地铁建设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铺筑了“梦想之路”。
00后的数字开拓者
11月30日清晨,当阳光洒进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西安地铁8号线项目部时,李泽龙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一个三维地铁工地模型逐渐显现。
将BIM技术应用于西安地铁建设,这是他实现梦想的起点。
“我一直对新技术充满好奇。”李泽龙笑着说,“当我知道BIM技术可以应用于地铁建设时,就决定要尝试一下。”通过BIM技术将细部指导方案、工艺标准通过轻量化模型、工艺视频等形式进行三维技术交底,实现“先试后建”有效服务于施工现场作业。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李泽龙将精心制作的BIM模型展示给现场工人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人没有接触过建模,无法一时间理解,看不懂这些三维模型。”李泽龙回忆,“我当时很着急,毕竟时间紧迫,不能迟滞工程进度。”
于是,李泽龙尝试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示BIM模型。他将制作的视频和720度全景化视图生成二维码。工人只需用手机扫码,就能直观地看到施工工艺规范要求。这一创新之举不仅解决了沟通难题,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90后的通信坚守者
就在李泽龙应用BIM技术的同时,马超也在为通信工作而忙碌。如果说李泽龙是BIM技术的先行者,那么马超则是地铁运行通信技术的坚守者。
从大连地铁1、2号线,到西安地铁14号线、5号线2期、16号线,9年来,马超的足迹遍布了两个城市的多条地铁线路。
初到西安地铁8号线项目部,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通信施工迎来不小挑战,他常说:“既要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安全,同时也要依据现场实际调整作业面,施工作业才能流畅,忙而不乱。”
西安地铁8号线经过西安二环路,施工条件相比其他线路更复杂。马超总结以往地铁施工经验,优化通信系统区间线缆固定方式,经设计及第三方咨询单位核量后,将区间广播线缆防护钢管固定于支架最上层,采用十字固定管卡固定的方式,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
9年坚守,马超始终坚持专业、认真、冷静。他说:“不是每天6点下班就可以关掉手机,面对现场施工,要随时做好联络沟通,解决问题。”于是在每个节点抢建的夜晚,马超总会紧绷一根弦,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80后的传承践行者
在地铁运营中,信号系统是列车安全运行的“大脑”。
随着西安地铁8号线建设逐渐深入,信号系统的升级和优化工作也提上日程。这时,见证了西安地铁从无到有的王强被委以重任。
作为信号领域的“老地铁人”,王强负责的线信号系统,通过全新的全电子执行单元取代继电电路引导列车,节省了投资成本,故障定位精准,也提高了维修效率。
“刚参加工作时,我也迷茫困惑。”回忆起成长历程,王强感慨万千。“第一个领我入门的是分公司经理,刚来单位,在工地非常青涩,是他告诉我怎么看图,怎么发现图纸错误。我认为,一定要对工作负责,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如今,王强也有了徒弟,对徒弟和年轻一代的地铁建设者寄予厚望:“我希望他们能保持责任心和好学心,不应付,不敷衍。”
80后、90后、00后三代人,有人创新、有人坚守、有人传承,虽出生年代不同、年龄不同,但是他们有同一个梦想:建好城市动脉,让城市更加美好。
□全媒体记者 鲜康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