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912期:第02版 要闻

陕西省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发布

(2024年第6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为落实全总关于实施典型标杆的选树培育和示范推广建设工程有关要求,按照陕西工会工作创新“领跑计划”,省总工会决定定期发布陕西省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现发布2024年第6期创新案例,供各级工会相互学习借鉴,并结合实际推广应用。


西安市总工会

多维度构筑“五个一”工作体系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西安市总工会着力完善“工会+司法+人社+法院+检察+高校”劳动争议联合调处机制,多维度构筑“五个一”工作体系,创新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西安工会实践。

一是打造五项机制,构建维权服务体系。“工会+司法”,织密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工会+人社”,全面推进裁前调解,成立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驻市总工会仲裁庭。“工会+法院”,普遍成立诉调对接工作室,设立“巡回审判法庭”。“工会+检察”,协同保障,设立劳动者维权服务站。“工会+高校”,联合建立“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协同创新中心”。

二是突出特色培育,延伸维权服务触角。在企业园区、仲裁院、法院、检察院、区县工会分级分类打造“会、站、室、中心”四级解纷平台,实现工会维权服务阵地全覆盖。累计受理案件10854件,调解成功3875件。开发“西安工会法律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工会驿站等阵地,推进线上线下法律服务相融合。开展400余场次涉工法律法规执行监督专项行动,专项活动筑牢风险隐患防火墙。联合西安市律师协会聘请70余名执业律师,在行业协会、商会等设立工会法律服务站,联系引导社会组织助力工会维权服务精准化。

三是建强三支队伍,提升维权服务质效。精心培养2000余名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1500余名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员、200余名劳动争议诉调对接调解员,为参与劳动争议化解保驾护航。


中国石油陕西铜川销售分公司工会

聚焦中心抓竞赛  执行有力增动力

2024年,中国石油陕西铜川销售分公司工会持续深入开展“提纯枪、扩非油、增效益”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为助力公司完成各项业绩指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聚焦竞赛强管理,赋能基层夯基础。将劳动竞赛与分公司油卡非润一体化营销工作结合起来,紧贴公司主营业务,分两个层次设立专项竞赛指标,突出每季度不同竞赛主题,鼓励、引导加油站间开展交流,通过竞赛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实现经营业绩指标显著提升。

二是聚焦培训提服务,对标对表促提升。将培训和服务技能提升有机结合,持续开展“每周二单站服务比拼日、每月8日服务达人赛、每季度服务挑战赛”活动,以赛代训提升员工现场营销和服务能力,通过对标分析,你追我赶,分别在省公司组织的安全文武大赛和服务挑战赛中斩获佳绩。

三是注重宣传抓典型,营造氛围聚合力。劳动和技能竞赛领导小组精选活动内容,挖掘、总结竞赛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并加大推广力度,鼓干劲、提士气,使全体员工深刻领悟竞赛活动的实质与意义。每月开展“铜”星“耀”我行主题宣传活动,涌现出川口、长虹、黄堡加油站等多个先进典型,营造了“讲奉献、比贡献、学先进、争第一”的营销竞赛氛围。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

培育董事长联络员  深化民主管理制度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创新推行董事长联络员制度,坚持“把基层好做法好经验带回来、把基层的问题难题带回来,把公司的政策要求带下去、把公司的重点任务带下去”,构建“两个带回来,两个带下去”工作机制,推进民主管理落地落实。

一是在“选”字上下功夫,构建两级体系。建立省公司、直属单位两级选拔机制,通过个人自荐、单位审核、省公司确认,把德才兼备、政治坚定、责任心强、业务扎实的联络员选出来。

二是在“育”字上做文章,提升履职能力。利用情景模拟、实战演练、实地观摩等方式,加强学习教育培训。目前有148名联络员深入11家地市公司、24个县公司、39个边远站所,收集160条职工意见建议,梳理312条办理意见,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实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管”字上出真招,确保规范履职。出台《董事长联络员履职评价意见》,通过积分制、定期评估等多元量化考评,严格考核管理,激发动力压力。

四是在“用”字上重实绩,发挥实效作用。常态化开展调研,围绕电网攻坚、发展新质生产力、营商环境优化、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建立建议意见诉求季度报送机制,挖掘基层好做法,及时反馈问题。


西凤集团

薪酬分配向一线倾斜

西凤集团充分发挥薪酬导向作用,激励一线职工传承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成长成才。

一是突出向生产一线倾斜。从管理痛点出发,对原有薪酬结构“砸碎重组”,坚持薪酬分配向一线岗位倾斜,改革后的薪酬体系更加科学、透明,一线职工收入增幅达8%,同等职级的一线员工比机关员工收入平均多1500元,一线岗位出现员工回流。

二是突出向技能人才倾斜。在岗位工资设定上,严格执行同工同酬、因岗定酬原则。在技能人才收入分配上进行一定政策倾斜,对于在劳动竞赛中表现突出和受到上级表彰奖励的优秀人才,在每年的工资晋升中酌情上调1~2级。与此同时,对取得高级职称的技能人才,按照职称调整工资,使有技能优势但无管理特长的人才收入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突出向营销一线倾斜。创新推出《营销系统激励体系改革方案》,将薪酬与业绩挂钩,完成基础目标后,分别给予团队奖励、超额奖励和负责人车辆奖励,推行三年战略激励计划,积极引导销售团队推进市场挖潜工作,提升产品在各市场区域合理占比,对于完成三年总增量目标的团队给予奖励,让营销人员在工作中有目标、有动力。


西安市总工会

建立全市农业类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  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西安市总工会成立全市农业类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为提升农业集约化、智慧化、科技化水平助力赋能。

聚焦效应扩大。建立“联盟+全域”,将涉及樱桃、葡萄、草莓、羊肚菌、花卉种植和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园林观光等产业的8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在一起,创机制、建阵地,打造现代农业联盟组织体系,促进各工作室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聚焦科技突破。建立“联盟+高校、企业”,整合科研、生产、推广应用全链条资源力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引进农业新品种60余种,推广农业新技术10余项,承担国家、省、市、区科技项目20多项,形成特色鲜明的劳模创新服务链。

聚焦市场扩展。建立“联盟+互联网”,聚焦特色农产品、休闲康养、乡村旅游等,通过线上直播带货与线下推广营销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白鹿原地区农副产品销售和休闲观光等年产值达12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增长6.7%。

聚焦文旅融合。建立“联盟+文旅”,通过农业+旅游+研学+非遗+文创形式,建成了集生产、采摘、游览及示范推广、文化体验、实践研学、科普教育和现代农业展示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研学学生3万多人。

聚焦技能提升。建立“联盟+工会、高校、农技专家”,着力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攻关等活动,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线上线下指导果农300余万人次。


榆林市总工会

推行“1+12+X”新业态群体建会入会模式

榆林市总工会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构建以市总工会牵头,12个县市区为锚点,X个基层工会覆盖广大新业态群体的“1+12+X”工作新模式。

统筹谋划,下好“先手棋”。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攻坚专项行动,制定工作任务清单,对工作推进情况实行月报制,对会员实行动态管理,同步搭建市、县工会协同联动工作平台,推动形成任务统一部署、问题综合研判、行动一致开展的工作格局。举行市县区同步集中入会仪式,吸纳12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分类指导,打好“组合拳”。综合运用平台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渠道及时掌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从业分布、行业类别、入会现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部门带、行业牵、社区联的方式,扩大对新业态群体的组织覆盖。发挥赴基层蹲点工作力量,全市60名蹲点干部以“一对一”“点对点”方式进社区、下企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宣传工会政策、权益保障等。

靶向施策,念好“服务经”。通过实地走访、谈心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掌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所需所盼,精准开展帮扶救助、技能培训、移动体检、心理咨询等服务,持续增强服务匹配度。每年打造20家市级职工之家与职工小家,不断配套完善服务设施,扩大服务覆盖,增强其归属感、幸福感。


安康市总工会

“三单”模式探索劳模工匠助企惠企新路径

安康市总工会聚焦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整合全市劳模工匠人才资源,按照“1个市级服务总队统筹指挥,10个县级和安康高新工会服务队对接多个产(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的“1+11+N”架构,探索推行“企业点单、总队派单、分队接单”服务模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职工技能水平。

一是双向摸排,企业点单。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梳理劳模工匠人才资源库和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库,分级分类收集劳模工匠技术服务项目,紧扣“4+1”重点涉工产业链,摸排劳模工匠260人,征集企业各类需求信息170余条,涵盖全市79家企业,形成企业需求清单。

二是精准匹配,总队派单。市级劳模工匠服务总队根据各级分队劳模工匠自身能力所长,围绕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助力企业创新增效、提高企业职工能力素质等需求清单,组织动员开展宣传宣讲、技术指导、技能传承培训等服务,分层次有序全面推动助企工作。

三是组团帮扶,分队接单。聚焦产业链,组织全国劳模、现代农业技术服务队为安康富硒茶产业链企业开展服务,提升企业制茶工艺和新品开发能力,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创新链,组织三秦工匠带领工匠技术服务队,帮助苏陕诚讯电子有限公司持续改进工装设备、优化产能结构,车载喇叭工艺产能时效提升135%。聚焦人才链,依托劳模工匠学院、实训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阵地培训技能人才3000余人,打造技能人才成长“练兵场”和技术创新“新高地”。


宝鸡市陈仓区总工会

建立农民工诉前维权“133N”新模式  让劳动者不再烦“薪”忧“酬”

宝鸡市陈仓区总工会探索建立农民工维权服务站一窗受理、三个服务、三级网络、多方联动的诉前维权“133N”新模式,为劳动者权益保驾护航。

一个窗口一站式受理案件。区总工会、区人社局投资42万元建立了全市首家农民工维权服务站,设立了信访投诉举报中心、仲裁庭等服务场所,设立监察、仲裁、工会法援等窗口,实施“统一受案、集中研判、归口处理”。服务站近两年接待来电来访4288人次,处理举报投诉案件1743件,为2005名劳动者追讨工资2366.9万元。

三项服务织牢农民工维权“防护网”。服务站建立了“三官一律”工作室,法院、检察院、公安、律所等派驻业务骨干常驻,对欠薪案件进行协助调查、证据搜集,有效衔接了劳动争议调解和诉讼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

三级网络构筑争议调处“防火墙”。以区治欠领导小组、区仲裁委员会为龙头,各成员单位履行行业监管责任;以镇(街)矛调中心、“防欠薪”排查化解组为网络,构建矛盾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前置工作机制;以企业调解委员会、企业工会为基础,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

多方联动把问题化解在源头。围绕将“单一力量维稳”转变为“专群结合创稳”,推动建立起“人社主办、工会主代、部门主管、司法主援、公安主突、法院主审、检察主督、群团主调”的多方联动机制,推动“一站式”解纷平台建设,形成了和谐劳动关系多元共建的良好局面。


汉中市汉台区总工会

推动职工“五小”创新提质创效

汉中市汉台区总工会以职工“五小”创新活动为抓手,全链条全方位激发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热情。

聚焦“基层链”,强化理念先行。通过组织开展产改示范企业观摩会、建设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厂务公开宣传展示等方式,以典型事例和具体成果引导职工树立创新“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观念。

聚焦“组织链”,完善制度机制。健全完善职工“五小”创新成果评选活动长效机制,形成党政支持、工会组织、部门协作、职工广泛参与的“四位一体”创新工作格局。规范形成制订计划-开展活动-成果总结-成果申报-成果验收-成果评审发布-成果奖励-向上级推荐系列流程,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激励职工创新创造。

聚焦“科研链”,搭建创新平台。以“五小”创新成果评选活动为载体,围绕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安全环保、设备改造、降本增效、管理提升等关键问题,对落后技术设备、不合理工艺和陈旧操作方式进行革新改造,57项创新成果获得省市各类奖项。

聚焦“创效链”,注重成果转化。开展“向新出发劳模工匠助企行”等活动,建立汉台区职工“五小”创新成果资源库,实现创新成果资源共享和应用推广,推动实现从职工“单体创新”到职工团队“联盟创新”的能力跃升,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会

开展爱心托管服务“小举措”解决“大难题”

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会创新举办“警小苗·多彩假期”爱心托管班,以“小举措”有效解决民警职工的后顾之忧,使大家充分感受到工会组织“娘家人”的温暖,助力监所持续安全稳定。

一是因地制宜。为方便托管儿童接送和集中照顾,未管所工会认真研判,充分发掘单位内部现有条件和资源,利用工作时间时空闲的职工活动中心,通过调整布局和物品添置,为孩子们搭建出一片既可以集中安心学习,又可以分散开心活动,还不影响未管所正常办公秩序的“欢乐天地”。

二是量身打造。未管所工会针对儿童特点,贴心设置阅读、书法、绘画、手工制作、体育运动、音乐舞蹈等充满趣味和寓教于乐的学习课程与文体活动,让孩子们劳逸结合欢度多彩假期,也让职工们能够踏实安心工作。

三是互动双赢。为充实授课和看护力量,未管所工会积极发动全所警察职工和家属,根据自身所长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志愿服务,既充当“警老师”,又成为“大朋友”,这一互动举措不仅解决了孩子照看问题,还为加深家庭感情、同志之情建立了纽带,深受孩子们喜爱和警察职工广泛好评。自2023年暑期以来,未管所已连续两年开办爱心托管班,报名儿童人数占全所适龄儿童的85%,40名警察及家属累计志愿服务超500小时。


中航西飞女职委

践行“五有”标准  打造西飞女职工创新工作体系

中航西飞女职委组织动员女职工积极融入公司“鲲鹏集群”一体化创新共同体,践行“有工作制度、有创新平台、有实践团队、有领军人才、有创新成果”标准,激发女职工创新动力和活力。

一是坚持制度给力。修订《女职工工作实施细则》《女职工建功立业主题竞赛工作流程》,更新“女职工建功立业主题竞赛评比条件”,将创新创效和“鲲鹏集群”贡献度,作为“女职工组织规范化建设考评标准”重要指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励女职工广泛参与岗位建功、创新创造。

二是班组建设发力。树牢班组建设是发展基石的理念,创新推行“1355”班组管理模式,为15名巾帼劳模工匠配备博士导师,同时开展“巾帼名师带徒”,用“帮带+学习+实践”机制打造人人是标杆的巾帼班组。在技术领军人才带领下,巾帼班组形成联合技术攻关项目26项,其中1项被纳入全总职工创新项目清单,并成为省国防科技工业“揭榜挂帅”25个省级重点项目之一。

三是搭建平台助力。创建“复合材料巾帼创新工作室”,依托工程研发实验室和中试生产线,形成包括2名博士、12名硕士在内的共28名以女性科技工作者为主的研发团队,以“人才+项目”双资源模式,成功突破24项关键技术,其中7项入选国家部委、省级研发项目,在多个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和快速转化。


中储粮集团西安分公司工会

注重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

中储粮集团西安分公司工会围绕公司中心工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支撑,切实为服务企业、服务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积极推广“技防技控”项目。通过引入多项物联网新技术、智能化新设备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智能出入库、数字仓储、实时粮情等系统集成,助力粮食全链条追溯管理、信息化智能监管。公司工会联合浪潮公司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操作技能与应急处置能力,防范业务风险和管理漏洞。

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公司工会与河南工业大学、成都储藏院等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开展储粮AI预警模型研究和“储粮粮情人工智能分析预警技术研究”等。同时利用合作院校智力功能,帮助带动公司职工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项目199个,多个项目获奖或被推广。

三是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常态化开展技能竞赛和多业务线培训,激发公司内部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作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增强对前沿科技技术的学习借鉴,提升公司技能人才素养。通过职工技能提升和科技应用,辖区科技储粮应用率保持98%以上,综合损耗率控制在0.8%以内,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工会

擦亮“新小家”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

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工会以擦亮“新小家”品牌为抓手,持续完善和推进职工小家建设,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齐抓共管突出协同效应,打造品质小家。坚持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推进的协同共建工作机制,有序实施硬件改造提升。累计投入资金350余万元,建成“新小家”及其配套设施163个。指导车间班组制定“新小家”管理办法,将“新小家”纳入日常安全现场管理范围,与安全现场管理同步检查奖惩,每周定期检查通报,每月汇总考核,确保“新小家”管理规范有序。

文化塑造突出共识效应,打造文化小家。将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厚植小家文化建设,统一制作“新小家”文化展板,涵盖班组员工风采、小家家规、党建活动、学习园地、班务公开栏等诸多内容,着力打造“和”“同”“实”“为”的“新小家”文化品牌。

深度赋能突出阵地效应,打造有为小家。将工会各项工作融入公司“节拍化”生产,通过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红旗杯”班组长大赛、劳动竞赛等提高职工技能素质和本领。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为车间解决更多疑难杂症和“瓶颈”问题,促进班组建设再提升。

拓展外延突出辐射效应,建设活力小家。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拓展建家思路,完善冷饮制作间、午间驿站、学习园地等配套设施,并广泛开展学习宣讲、团队建设等工会特色活动,做到服务职工全覆盖、特色活动受青睐。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

四链赋能“产改”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以“产改”试点单位建设为抓手,转职赋能和职教改革同频共振,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职业培训、文化传承”四链赋能“产改”的新路径。

围绕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产业、标准、岗位等要素多元组链,依托陕西工匠学院和学校产业学院对接,工会牵头组建“秦工坊”,激发职工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引擎作用,探索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开发职业能力标准,打造融入工匠专家的金师团队,实现人才和岗位“如榫对卯”。

聚焦创新科技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发挥省校两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作用,建设科创项目库、科技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和科研团队,开展校企“N工结合”“五小活动”,服务中小微企业,实现创造和活力竞相迸发。

围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打造“育训共同体”,建设模块化培训课程、工匠型专业团队,开展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实现提升和贡献同频共振。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党建带工建为引领(红色匠心党建共同体),创新红色匠心文化育人理念,形成装备制造类高职特色文化育人标准体系,开创“教学链+实践链+环境链”全员育人路径,形成工业文化强基、红色文化铸魂的思政大格局,实现产业和人才“双向奔赴”。


西安音乐学院工会搭建音乐思政创新工作室

探索思政育人新路径

西安音乐学院工会通过搭建音乐思政创新工作室,将音乐表演与职工思想政治引领相结合,创新探索思政育人新路径,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生动性和感染力。

一是校内名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工作室以思政传播主流阵地建设为目标,持续放大名家聚集效应,以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李佳教授为领衔人,汇聚本校和10所兄弟音乐院校的钢琴系专家教授,并特邀中国钢琴学会会长等专家作为顾问,共同设计音乐思政课主体内容和教学模式,参与工作室的发展规划和学术指导。

二是音乐艺术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在作品创作中,工作室以延安精神为核心价值依托,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融入其中,把党史学习教育和艺术审美叠加,创作出大型艺术作品《琴音传薪火》,用钢琴语言表达红色经典,呈现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红色记忆。

三是艺术鉴赏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坚持以乐化人、以文育人理念,运用启发式、沉浸式、感染式教育方式,在思政铸魂和艺术教育融合中讲好“大思政课”。一年来,开展大型艺术思政音乐鉴赏巡回演出活动10余场,线上线下观看逾100万人次,潜移默化引领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