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的后面
——读张焕军散文有感
与焕军交往有几年了。近来,又花了些时间,认真读了他的一系列散文、随笔。发现其人不仅好,而且文亦好。人好,可交朋友;文好,自然有可学之处。如今,许多人的人文是对不上号的,焕军对得上,很搭。
首先,是焕军的勤奋。四年出了三本书,无疑是个勤快人,而且一本比一本好。从《换一种方式去开始》《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到《换一种心境去生活》,单看书名,就够能吸引眼球。
三本书,是姊妹篇,也是系列之作。“换方式”“换角度”“换心境”,干什么呢?“去开始”“去思考”“去生活”。焕军在《五十写给自己的话》里这样写道:“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标志,上半场结束了,中场休息,停下来整理整理,看看该如何走好下半场。”他要“换一种方式”,开始文学创作。人常说,年过三十不学艺,张焕军却认为“人生五十”,是“收获之年,开场之年,人生旅程再次扬帆。”为此目的,焕军要换角度、换心境,以适应创作之需。读了焕军的书,你会发现,焕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厚实的底气和充足的实力。他早年学经济,参加工作后多年从事与经济有关的文字工作,做过大学老师,在机关、基层多处任职,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阅历、经历,生活底子厚实。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有很好的准备。另一个原因,是焕军对文学的挚爱,他爱学习、爱读书,不但到书店买书,还经常到旧书摊淘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方面的书他都读,而且多年坚持记笔记。这样,他在散文圈才一露脸,就给人出手不凡的感觉,这也应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说法。
其次,是焕军的真实。熟悉焕军的人都认为可交,因为他真实,为人善良、诚实、可信赖。焕军的文章也是这样,文如其人。我一直认为,真实是散文的生命。焕军的文章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不做作扭捏,不卖弄、不夸张,不无病呻吟,朴素、自然、流畅。许多文章都像是在聊天、拉家常,读来温暖、亲切,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如《父亲》《母亲走了》《托梦》写得都很动情,让人读了鼻头发酸。他写的朋友、同事、同学之友谊,兄弟姐妹之感情,也包括他见到的一些陌生人,都富有深情,可以看出他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充满真情,他的善良、宽厚、仁爱,是一种大爱,一种无私的爱。
焕军的真实,还表现在他文章积极向上,阳光温暖,特别是一些随笔杂谈,思想性、哲理性很强。看得出不少是他自己对生活、工作的总结,很有学习、借鉴的必要。文章短的只有几十个字,长的也就几百个字,道理浅显易懂,读了耳目一新,还有豁然开朗之感觉。焕军每天都散步,走着走着,就“走”出了一篇文章,而且总结出了“散的是心情,步的是人生”的警句。写生命,他悟出了“生命是有尊严的,要活出尊严”的道理。
焕军的文字接地气、有灵气、有人气,是心灵与人、与自然有机的契合。读焕军的文章,可以感悟出他丰富细腻的心路历程。他爱山、爱水、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爱和平安宁的生活。如《黄河落日》《又上青华山》《米皮故乡》《又见腊梅花儿开》,凡走过的山水、摸过的花草,他都有文字的记录或心灵的关照。与山水同行,与花草共存,给山水花草赋予了真情实感。
焕军也有风趣幽默的文章,如《不想咋的,真的咋的啦》《家男》等,在读的时候忽然会跳出眼界,很调皮的样子,令人爱不释手。这些,又会使你发现焕军的聪明和机警。焕军的文章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看焕军的文章,篇篇都有新意,包括开头和结尾,写作手法各有不同。
再则,是焕军的有“心”。焕军是个有心人,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他都善于观察,勤于总结。干一项工作,做一件事情,成功还是失败,成绩还是教训,他都会认真总结。古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焕军去一个地方,见一个人,有什么启发和感悟,他也会进行思考,总结出一二三来。焕军善于观察、总结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读书、旅游,甚至连泡酒也总结得头头是道。据说,他泡的酒很多,其中还有茵陈、樱桃之类的,你就知道他的心有多细了。
当然,与焕军交往时间长了,你还会发现他身上有股“俗气”。饭桌上,当别人矜持不语或高谈阔论的时候,他起身给大家斟酒添茶,像个店小二似的。合影拍照时,他也总是在边上站,把中间的位置留给别人。搞活动,他忙前忙后,不厌其烦,等到出彩的时候却不见了他人影。问他时,他一句“我是跑堂的”,然后嘿嘿一笑。
焕军办公桌对面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写的是毛主席诗词中的几句:“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有次与他闲聊时说起这幅字,他笑笑,说:“我是个俗人,干得也是俗事,没有多大本事,唯有努力和勤奋才能把事情干好。俗人干俗事儿,没有股子‘俗气’劲儿是不行的。”
看来,焕军“换一种”的后面是一种追求,是脱凡入俗的价值观。□周养俊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与焕军交往有几年了。近来,又花了些时间,认真读了他的一系列散文、随笔。发现其人不仅好,而且文亦好。人好,可交朋友;文好,自然有可学之处。如今,许多人的人文是对不上号的,焕军对得上,很搭。
首先,是焕军的勤奋。四年出了三本书,无疑是个勤快人,而且一本比一本好。从《换一种方式去开始》《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到《换一种心境去生活》,单看书名,就够能吸引眼球。
三本书,是姊妹篇,也是系列之作。“换方式”“换角度”“换心境”,干什么呢?“去开始”“去思考”“去生活”。焕军在《五十写给自己的话》里这样写道:“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标志,上半场结束了,中场休息,停下来整理整理,看看该如何走好下半场。”他要“换一种方式”,开始文学创作。人常说,年过三十不学艺,张焕军却认为“人生五十”,是“收获之年,开场之年,人生旅程再次扬帆。”为此目的,焕军要换角度、换心境,以适应创作之需。读了焕军的书,你会发现,焕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厚实的底气和充足的实力。他早年学经济,参加工作后多年从事与经济有关的文字工作,做过大学老师,在机关、基层多处任职,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阅历、经历,生活底子厚实。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有很好的准备。另一个原因,是焕军对文学的挚爱,他爱学习、爱读书,不但到书店买书,还经常到旧书摊淘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方面的书他都读,而且多年坚持记笔记。这样,他在散文圈才一露脸,就给人出手不凡的感觉,这也应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说法。
其次,是焕军的真实。熟悉焕军的人都认为可交,因为他真实,为人善良、诚实、可信赖。焕军的文章也是这样,文如其人。我一直认为,真实是散文的生命。焕军的文章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不做作扭捏,不卖弄、不夸张,不无病呻吟,朴素、自然、流畅。许多文章都像是在聊天、拉家常,读来温暖、亲切,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如《父亲》《母亲走了》《托梦》写得都很动情,让人读了鼻头发酸。他写的朋友、同事、同学之友谊,兄弟姐妹之感情,也包括他见到的一些陌生人,都富有深情,可以看出他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充满真情,他的善良、宽厚、仁爱,是一种大爱,一种无私的爱。
焕军的真实,还表现在他文章积极向上,阳光温暖,特别是一些随笔杂谈,思想性、哲理性很强。看得出不少是他自己对生活、工作的总结,很有学习、借鉴的必要。文章短的只有几十个字,长的也就几百个字,道理浅显易懂,读了耳目一新,还有豁然开朗之感觉。焕军每天都散步,走着走着,就“走”出了一篇文章,而且总结出了“散的是心情,步的是人生”的警句。写生命,他悟出了“生命是有尊严的,要活出尊严”的道理。
焕军的文字接地气、有灵气、有人气,是心灵与人、与自然有机的契合。读焕军的文章,可以感悟出他丰富细腻的心路历程。他爱山、爱水、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爱和平安宁的生活。如《黄河落日》《又上青华山》《米皮故乡》《又见腊梅花儿开》,凡走过的山水、摸过的花草,他都有文字的记录或心灵的关照。与山水同行,与花草共存,给山水花草赋予了真情实感。
焕军也有风趣幽默的文章,如《不想咋的,真的咋的啦》《家男》等,在读的时候忽然会跳出眼界,很调皮的样子,令人爱不释手。这些,又会使你发现焕军的聪明和机警。焕军的文章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看焕军的文章,篇篇都有新意,包括开头和结尾,写作手法各有不同。
再则,是焕军的有“心”。焕军是个有心人,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他都善于观察,勤于总结。干一项工作,做一件事情,成功还是失败,成绩还是教训,他都会认真总结。古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焕军去一个地方,见一个人,有什么启发和感悟,他也会进行思考,总结出一二三来。焕军善于观察、总结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读书、旅游,甚至连泡酒也总结得头头是道。据说,他泡的酒很多,其中还有茵陈、樱桃之类的,你就知道他的心有多细了。
当然,与焕军交往时间长了,你还会发现他身上有股“俗气”。饭桌上,当别人矜持不语或高谈阔论的时候,他起身给大家斟酒添茶,像个店小二似的。合影拍照时,他也总是在边上站,把中间的位置留给别人。搞活动,他忙前忙后,不厌其烦,等到出彩的时候却不见了他人影。问他时,他一句“我是跑堂的”,然后嘿嘿一笑。
焕军办公桌对面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写的是毛主席诗词中的几句:“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有次与他闲聊时说起这幅字,他笑笑,说:“我是个俗人,干得也是俗事,没有多大本事,唯有努力和勤奋才能把事情干好。俗人干俗事儿,没有股子‘俗气’劲儿是不行的。”
看来,焕军“换一种”的后面是一种追求,是脱凡入俗的价值观。□周养俊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