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表、PPT一键生成,AI成为办公“新搭子”——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职场人如何驭浪前行
本报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
春节期间,一款“横空出世”的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热度持续飙升,为蛇年春节增添了浓浓的科技感和“AI味儿”。
万字长文几秒生成、图表PPT一键排版、音视频快速成片……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AI)技术正深度嵌入千行百业,掀起前所未有的变革。
人工智能时代,AI技术给办公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怎样在效率和创造力之间找寻平衡点?面对前沿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职场人如何挺立潮头、驭浪前行?2月13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不同行业的员工、有关专家。
AI用对,效率翻倍
“AI用得好,下班就是早”“今年终于晋升管理层,手下暂有豆包、kimi、文心一言等员工”“职场开挂神器,当代年轻人最铁的上班搭子”……记者在各大社交软件搜索发现,关于AI办公的相关话题热梗密集。不难看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加持下,各类AI工具正扮演着推动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角色。
前不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3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6.4%。
“去年第一次尝试通过AI生成千字工作报告时,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和‘惊人’来形容。”今年32岁的刘欣,在西安一家国企从事行政文秘工作。简单输入主题关键词和指令,眨眼功夫,洋洋洒洒的长篇文字材料就跃然屏上。在她看来,AI一键成文像是精妙的戏法。“原来形成一份初稿,至少要苦思冥想一两天,而AI只需要几秒钟,仅从用时上来说,就很颠覆认知了。”刘欣说。
和刘欣一样,很多人在工作中体验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亿点点震撼”。“没有灵感的时候,可以借助AI来设计。而且周报、日报等简单的基础性任务,也可用AI来完成。”在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的王跃,将市面上几款热门的AI应用软件悉数下载,并根据不同软件的特点,分配相应的任务。
写总结、编代码、提炼要点、分析数据、美化PPT、合成视频……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AI逐渐演变出更加卓越的性能。越来越“聪明”的AI软件,成为了许多职场年轻人的得力助手。
AI智能,但非万能
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拥有着强大功能的AI,也并非完美无缺。记者打开手机软件下载商城,查看用户对于几款AI办公软件的使用评价时发现,评论区不乏“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内容太空洞”“回答出现差错”等吐槽的声音。
在小红书平台,也有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使用体验。其中,博主“九月”表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有时候乍一看还不错,但仔细一读就感觉很空洞,往往缺乏案例支撑,且其引用内容的真实性也很难保证。
除了生成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外,对于AI合理使用与过度依赖的边界在何处,也成为摆在职场人面前的现实问题。比如,担心岗位被取代、过度依赖致使自身技能退化、产生思维惰性等顾虑,渐渐浮出水面。
“这两年,我对于AI带来的喜与忧深有体会,喜是在AI帮助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忧是担心自己被替代,也担心自己的创造力在习惯性依赖AI后会慢慢枯竭。”在一篇关于“如何正确看待AI的发展”公众号文章中,网友“文卿”留言表示,人工智能使他嗅到了一丝职业危机的味道。对此,他分享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问AI之前自己先形成一个大概的想法,问的时候也尽可能详细,这样生成的结果,才不算是完全脱离于自己思维的、不属于自己的产物。
“危”与“机”并存,人工智能如同一把“双刃剑”,一面蕴藏着美好的希冀和无限的潜能,一面时刻考验着职场人破局重生、转“危”为“机”的应变力。
驾驭AI,拥抱变化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职场人如何与AI共舞、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与其陷入被淘汰的担忧和焦虑,不如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看待AI技术的发展,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知识更新的动力,不断识变、主动应变、积极求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刘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西安交通大学“职业发展与规划”通识类选修课的授课教师,刘朔在课堂上经常会组织学生讨论人工智能对未来职业的影响等内容,在观点的碰撞和启迪中,不断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边界与思维视野,为将来步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做足充分准备。
刘朔认为,未来的竞争并非是人与AI之间的对抗,而是“会用AI的人”与“不会用AI的人”之间的较量。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使用工具、驾驭工具的能力鸿沟可能被进一步拉大。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人机协同创新能力和理性批判思维,持续提升数字素养,在技术的洪流中不断向前。”她建议,职场年轻人应保持对新技术、新技能的探知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在工作中要坚持独立清醒的思考,避免对AI产生过度依赖。此外,在人工智能时代,增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场“软技能”也显得尤为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种观点认为,“AI之于今天的我们,就像电脑之于生活在2000年的人们。”拥抱技术,合理使用AI,它可以变成职场最有力的工具,也能够作为技能升级、创造价值的阶梯,为职业发展增添更多可能性。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
春节期间,一款“横空出世”的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热度持续飙升,为蛇年春节增添了浓浓的科技感和“AI味儿”。
万字长文几秒生成、图表PPT一键排版、音视频快速成片……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AI)技术正深度嵌入千行百业,掀起前所未有的变革。
人工智能时代,AI技术给办公方式带来了哪些变化?怎样在效率和创造力之间找寻平衡点?面对前沿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职场人如何挺立潮头、驭浪前行?2月13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不同行业的员工、有关专家。
AI用对,效率翻倍
“AI用得好,下班就是早”“今年终于晋升管理层,手下暂有豆包、kimi、文心一言等员工”“职场开挂神器,当代年轻人最铁的上班搭子”……记者在各大社交软件搜索发现,关于AI办公的相关话题热梗密集。不难看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加持下,各类AI工具正扮演着推动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角色。
前不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3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6.4%。
“去年第一次尝试通过AI生成千字工作报告时,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和‘惊人’来形容。”今年32岁的刘欣,在西安一家国企从事行政文秘工作。简单输入主题关键词和指令,眨眼功夫,洋洋洒洒的长篇文字材料就跃然屏上。在她看来,AI一键成文像是精妙的戏法。“原来形成一份初稿,至少要苦思冥想一两天,而AI只需要几秒钟,仅从用时上来说,就很颠覆认知了。”刘欣说。
和刘欣一样,很多人在工作中体验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亿点点震撼”。“没有灵感的时候,可以借助AI来设计。而且周报、日报等简单的基础性任务,也可用AI来完成。”在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的王跃,将市面上几款热门的AI应用软件悉数下载,并根据不同软件的特点,分配相应的任务。
写总结、编代码、提炼要点、分析数据、美化PPT、合成视频……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AI逐渐演变出更加卓越的性能。越来越“聪明”的AI软件,成为了许多职场年轻人的得力助手。
AI智能,但非万能
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拥有着强大功能的AI,也并非完美无缺。记者打开手机软件下载商城,查看用户对于几款AI办公软件的使用评价时发现,评论区不乏“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内容太空洞”“回答出现差错”等吐槽的声音。
在小红书平台,也有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使用体验。其中,博主“九月”表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有时候乍一看还不错,但仔细一读就感觉很空洞,往往缺乏案例支撑,且其引用内容的真实性也很难保证。
除了生成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外,对于AI合理使用与过度依赖的边界在何处,也成为摆在职场人面前的现实问题。比如,担心岗位被取代、过度依赖致使自身技能退化、产生思维惰性等顾虑,渐渐浮出水面。
“这两年,我对于AI带来的喜与忧深有体会,喜是在AI帮助下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忧是担心自己被替代,也担心自己的创造力在习惯性依赖AI后会慢慢枯竭。”在一篇关于“如何正确看待AI的发展”公众号文章中,网友“文卿”留言表示,人工智能使他嗅到了一丝职业危机的味道。对此,他分享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问AI之前自己先形成一个大概的想法,问的时候也尽可能详细,这样生成的结果,才不算是完全脱离于自己思维的、不属于自己的产物。
“危”与“机”并存,人工智能如同一把“双刃剑”,一面蕴藏着美好的希冀和无限的潜能,一面时刻考验着职场人破局重生、转“危”为“机”的应变力。
驾驭AI,拥抱变化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职场人如何与AI共舞、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与其陷入被淘汰的担忧和焦虑,不如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看待AI技术的发展,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知识更新的动力,不断识变、主动应变、积极求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刘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西安交通大学“职业发展与规划”通识类选修课的授课教师,刘朔在课堂上经常会组织学生讨论人工智能对未来职业的影响等内容,在观点的碰撞和启迪中,不断拓展同学们的知识边界与思维视野,为将来步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做足充分准备。
刘朔认为,未来的竞争并非是人与AI之间的对抗,而是“会用AI的人”与“不会用AI的人”之间的较量。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使用工具、驾驭工具的能力鸿沟可能被进一步拉大。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人机协同创新能力和理性批判思维,持续提升数字素养,在技术的洪流中不断向前。”她建议,职场年轻人应保持对新技术、新技能的探知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在工作中要坚持独立清醒的思考,避免对AI产生过度依赖。此外,在人工智能时代,增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场“软技能”也显得尤为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种观点认为,“AI之于今天的我们,就像电脑之于生活在2000年的人们。”拥抱技术,合理使用AI,它可以变成职场最有力的工具,也能够作为技能升级、创造价值的阶梯,为职业发展增添更多可能性。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