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143期:第08版 陕煤四版

“塑造北移精神建功陕煤发展事业”征文选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

自2004年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为了做强做优做大陕煤集团,抓住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机遇,提出并实施了“稳定渭北、壮大彬黄、做强陕北”的战略目标,在集团党政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实施产业优化、战略北移。一大批胸怀大局的陕煤人响应集团公司号召,放弃关中地区优越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克服重重困难奔赴陕北。他们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经过不懈的奋斗和拼搏,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特大型煤矿和煤化工基地,为集团公司转型发展和追赶超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用实际行动铸就了陕煤人的“北移精神”。为了进一步提炼塑造陕煤“北移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关于在全省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集团公司开展了“塑造北移精神,建功陕煤发展事业”征文活动。现将优秀征文稿件予以刊登,旨在弘扬“北移精神”,进一步激发全集团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力争在实现集团的转型发展和追赶超越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蒲白煤矿运营公司“北移”路上的收获

春暖花开,大雁北回。蒲白煤矿运营公司作为在蒲白改革发展中孕育出的第一家采用市场化经营模式的新生单位,从组建以来,一路向北再创业,高歌猛进,用开拓的勇气、担当的精神、创新的举措,用短短四年时间,走出了一条集掘进、综采、安装等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实现了由“安置型”向“效益型”的华丽转身,1800余名干部职工用实际行动阐释着陕煤“北移精神”的内涵。

“北移”路上的坚韧

寒冬中总是孕育着春的希望。2014年12月,蒲白煤矿运营公司组建成立,来自老区白水煤矿、朱家河矿等单位的323名老区职工陆续来到公司报到。2014年12月28日,当来自老区关闭矿井白水煤矿的36名职工坐上大巴车奔赴蒲白新区——黄陵建庄矿业公司之时,标志着该公司“北移”路上的“走出去”模式正式开启。

该公司第一项目部原经理陈东民作为先锋部队中的一员,从背着行囊离开家来到建庄的那一刻起,区队里那张简易的木板床成了他劳顿一天之后休息的一席之地,井下工作面成了他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带领工人们一边熟悉井下作业环境,调整工作面系统布局,一边学习培训,组织掘进。40多天里,他没有回过一次家。面对环境反差带来的不适,早已做好迎战困难准备的干部职工,从区队管理到执行各项制度,从干零活到施工重点工作,都表现出最佳的精神状态。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就创造出日进尺38.4米的好成绩,实现了“走出去”的“开门红”。

“走出去”创业对于这群“北移”的干部职工来说,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当时职工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加之新区的工作环境、生产工艺与老区有着很大的不同,走出去适应新岗位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使职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掌握新的技术工艺,该公司从全员培训着手,加强了转岗人员、新进人员以及特殊工种、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积极安排管理人员到艰苦岗位接受锻炼,到华美、建新等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经验,从队长、书记,再到技术员,都扎扎实实地与职工战斗在第一线。生活在适应,技能在增长,各项目部鼓励职工业余时间学技术、强本领。如今,职工们一般都懂得2至4门技术,工作上越干越顺手。该公司综合队刚刚组建时,担负着建新井下掘进工作面喷浆的工作,而从老区来的职工绝大多数都从未在井下干过。在队长陈伟的带领下,他们边学习边琢磨,有经验的师傅手把手地带领新工人,由于前期不是太熟练,许多工人的手、衣服被速凝剂蚀烂,可大家没有一个退缩的。有些工人为了及早掌握操作要领,自发地跑到黄陵建新综掘队去“偷学”本领。在23个工作日里,他们克服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上的种种压力,第一个月就高质量地顺利完成了230米的喷浆任务,得到了公司及矿方的认可。

“北移”路上的奉献

十月的漠北,沙柳变成了金黄色,虽没有夏日的翠绿,但依旧在茫茫的沙漠上随风飘舞,格外醒目。在这片拥有宝贵煤炭资源的沙地之上,蒲白煤矿运营公司第三项目部就位于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以西5公里南翼进风斜井处。该项目部成为公司“走出去”路途上走得最北的一支队伍。从2015年7月底管理人员进入,8月16日正式开工,10月份完成掘进进尺510米,10月2日柠条矿专门组织其他各项目部人员到该项目部井下工作面就工程质量进行了学习。仅仅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在80后项目部经理汤涛的带领下,他们用奉献、诚信、效率在漠北塑造起了蒲白人质量的品牌。

2015年7月初到柠条塔的汤涛,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几间简陋的板房就是他们住宿办公合一的地方,无边的大漠成为陪伴他们的唯一伙伴。面对矿方提出8月份就要掘进施工的目标,公司党政为他们立下必须一炮打响的军令状,他用责任和担当扛起了那份压力,用敬业和奉献让创业的艰难变成了他奋进的源泉。解决职工住宿、跑材料设备等大小事务十分繁杂,需要与矿方协调的部门非常多,但他就像拼命三郎,做事总是一马当先。神木的七、八月是那里最热的天气,那段时间他每天最多休息时间都不超过五个小时,连续的奔波加上酷热的天气,让他中暑,上吐下泻,整个人虚脱了一样。但他毫无怨言,从不退缩。而今,该项目部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200余人、4支掘进队的专业化掘进队伍。

2016年,在继续承揽黄陵新区、神木柠条塔掘进工程的基础上,该公司主动协调,外拓市场,4月份再次承揽柠条塔矿的整平抑尘服务项目。从蒲白老区朱家河煤矿分流来的12名职工,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其中还有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带着青春的气息迅速融入到漠北这片沙土之上。4月1日该项目正式接管,到4月10日,短短十天时间装车191381.29吨,装车能力约达到2万吨/天,得到了矿方的认可,为该公司顺利拓展市场,铺就了一条“走出去”的形象路。

“北移”中飘扬的党旗

“共产党员”这四个字,不仅意味着一种政治责任,更代表着一种精神标杆。从远在柠条塔的第三项目部党支部到驻扎在黄陵新区两矿两个项目部的六个党支部,130名党员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在异地让“走出去”的党旗高高飘扬。

29岁的童苗苗2015年7月被分配到柠条塔第三项目部担任技术负责人,一干就是三年。没想到,这个“他人屋檐下”打工的项目部,反而成了他的“新舞台”。这三年中,他先后完成创新管理、技术项目20余项,为企业创效100余万元。项目部所完成的10余项掘进巷道和重点工程,有3项掘进巷道一次性通过国家级质量标准化验收。他也蜕变成了一名领导信任、员工信服的项目部副经理,全公司最年轻的综掘队队长,陕煤集团劳动模范。

“走出去”创业的领头雁——陕煤集团劳模张正林,从老区分流到该公司的第一天开始,就立下了“要想赢得尊重,就得自己过硬。要让别人说你行,你自己就得先行”的誓言,面对初到新区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所带的班组工程质量、掘进进尺每月名列区队前茅。矿业公司安全行为专项治理标兵王忠孝,在千米井下利用一切机会向职工传技术、送技能,严格执行岗位操作标准,带头干标准活。在他的带动下,该班组4名职工先后荣获了公司的安全行为标兵称号。

远在柠条塔的整平抑尘服务部12人中有4名女同志,在远离蒲白的陕北,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去年4月15日,在对设备进行日常的巡检过程中,她们发现提升系统钢丝绳有严重断丝现象,在接管该项目不到10天,还在边学边操作的情况下,她们与男同志们共同参与了22.5T提升碾压辊子钢丝绳的更换,比矿方规定的时间提前两个小时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两套整平提升系统钢丝绳的更换工作,手上、脸上满是油污的她们,互相看着开心地笑了……

“北移精神”是一种财富、是一种力量,依靠着这笔财富和力量,蒲白煤矿运营人用奋斗和行动在“走出去”的路上演绎着“胸怀大局、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北移精神”的丰富内涵,为陕煤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王艳 弥凡斌)


我的家园我的梦

(张光荣)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回报。——题记

你是行业的骄子,相拥你,怎能不令我心醉?

你是行业的骄傲,相拥你,怎能不令我痴迷?

你倚天舞剑的豪气,敢为人先的追逐,怎能不撩拨我窥视的冲动?

你高亢激越的长吟,风情万种的律动,怎能不让我永久地着迷?

你步履维艰的跋涉,如泣如诉的煎熬,连同满腔喷涌的激越啊,怎么能不让亲近你的人泪花飞扬?

你拥有东北汉子的质朴,西北汉子的憨厚,怎能不让无数的追随者为你点赞?

啊,你真像谜一样的天空!高不可攀,亦深不可测。

从八百里秦川,我跋涉而来。当我走近你,你秉性的孤傲,你胸怀的坚韧,让我空寂的灵魂瞬间释然。当我亲近你,你的温情,你的缠绵,怎能不让我感到生命的厚重。难道是你,在不经意间改变我的性格?恍惚间,我不由自主地扪心自问,难道你就是我苦苦寻觅的生命家园?

不是吗?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是富饶的圣土,八百里秦川有广袤无际的原野,有物华天宝的宝藏,有玉带缠绕的秀美山川……然而,当我行走在毛乌素沙漠,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印记,让我认识到另一方谜一样的土地,谜一样的天空。那金灿灿的沙漠,那笔直挺立的胡杨,那到处散落的仰昭、龙山文化,那石破惊天的石卯遗址,那享有“东方科威特”之誉的边塞古城,怎能不令我心潮奔涌。倘若不走近你,我的冲动,我的眷恋,怎会在此定格。

爱你,就有爱的理由。畅游在你的怀抱,你牵着我的手,牵着我的灵魂,在雕刻古典与现代华章交融的大地上行走,我在移情别恋里忘却了归家的路。因为你的胸怀,接纳了漂泊者的灵魂;因为你的柔情,温存了漂泊者的心海。

栖息在你的怀抱,弹指一挥间,时间的光影让我度过了三千多个快乐的日子。掀开三千多页日记里的温情,每一页都记录着我的荣光,承载着我的自豪。寒风里,我们没有倒下;逆境中,我们勇毅奋进。那每一步艰苦卓绝的印记,都是冲破理念束缚、时间禁锢,负重前行的诗意篇章。

不是吗?供给侧改革,浴火重生的洗礼中,我们的企业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打破了各种藩篱的束缚,杀出了一条深化改革发展的新路。

在化解过剩产能,伤骨动筋的阵痛中,我们用“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硬朗和坚毅,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篇。

去杠杆,向困境中走去,我们不等不靠、不讲困难。

补短板,从艰辛中走来,我们不歇不停,不说理由。

提质增效,我们在困境中凤凰涅槃,蓄势待发。

转型升级,我们在逆境中浴火重生,雄风依旧。

你质疑吗?艰辛中一路走来,岁月重复着我们的性格,时光见证我们的秉性。聚焦神木煤化人10年的创业历程,每一个白昼,汗水兑现我们昔日创业的承诺。在每一个企业,我们用脊梁,坚定地支撑企业腾飞的翅膀;在每一个飞扬的数据里,每一项降耗的指标里,都有着我们的无私奉献。奋进中,当一条条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这是鼎力抗压的战歌,这是自信满满的承诺。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如果没有信仰,我们怎能耐得住寂寞,怎能长久守护我们的家园。有人说,我们是时代的舞者,偌大的化工产业园就是我们的舞台,设备的轰鸣就是自然生成的音乐;有人说,我们是煤化工的拓荒者,每一次走过的险滩急流,定格的都是品牌企业新的姿态。聚焦神木煤化人发展的历程,一次次苦苦探索的历程,都是鼎力抗压的乐章,一次次信心满满的承诺,都是云卷云舒的赞歌。

掀开发展的诗篇,我惊呆了!在人们的质疑声中,我们在不经意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当我们从肩负使命,立足煤化,“北移”筑梦的那一刻起,就始终坚持以煤炭分质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当“陕煤—榆林版煤制油”“块煤干馏中低温煤焦油制取轻质化燃料工艺技术”在行业独领风骚的时候;当我们自信满满,自主研发出“系世界首创、居国内领先”的“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多产中间馏分油成套工业技术(FTH)”、低阶粉煤回转热解制取无烟煤工艺技术、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制环烷基础润滑油等系列技术的时候;当我们逆势而行,追赶超越,全面形成“块煤(粉煤)—兰炭(粉焦)—煤气(煤矸石)发电—电石—热力—煤焦油加工——燃料油—精细化工产品”一体化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时候,人们的思绪怎能不律动飞舞。试想,如果我们昔日不曾播撒下一粒梦想的种子,今天就不会拥抱花团锦簇,枝繁叶茂的大树。如果我们昔日不曾播撒下一粒梦想的种子,今天就不会驰骋在明流暗潮涌动的大海,品味迎战惊涛的快感。

星夜静美,我整夜无眠。站在高山之巅,我深情地俯瞰一座座矗立于荒漠深处的厂房,一台台轰鸣的设备,一辆辆穿行如梭的运输车辆,一个个坚守岗位的劳动者,你的壮美,你的神韵,怎能不让所有的人们陶醉。望着你,你与大地浑然一体的壮美,那是何等永恒。

我似乎听到你荡气回肠的呐喊,你雄浑瑰丽的乐章,你奋进创新的舞姿,还有那无数北移创业者传递的薪火……一切的一切,都是多么地摄人魂魄!

啊,我固守的家园。你绿莹莹的山,怎能不让我意乱情迷?

啊,我固守的家园。你碧蓝蓝的天,怎能不撩拨我的心弦?

静静守候着,等待着。我期待你新的勃发,新的萌动。(神木煤化工产业有限公司)


张家峁公司:大漠深处闪耀的明珠

陕北神木,万里长城穿境而过,九曲黄河环绕于此。车出神木,向西北方向行约26公里,宽阔的柏油路一直蜿蜒伸向考考乌素沟。公路上一辆辆运煤车从眼前有序驶过,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映入眼帘,高耸入云的原煤仓,纵横交错的皮带栈桥,与四周葱郁的草木,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共同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就是陕北矿业张家峁公司。

1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黄土漫天,风沙蔽日。12年间,张家峁人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务实担当的作风打造出了“投资省、速度快、标准高”的建井模式,用跨越式的发展创出了“张家峁速度”;累计生产原煤9000多万吨,实现产值240多亿元;荣获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煤矿荣誉称号,安全生产周期达3400多天;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均达到100%,原煤生产人员效率达到83.3吨/工;在“2018中国煤炭企业科学产能百强矿井”评选中位列第四;开创了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化选煤厂典范,信息化建设走在了行业前列……12年的惊人变迁,从一片荒漠到煤海明珠,凝聚了全体张家峁人的心血和汗水,饱含着一批批拓荒者无私而执着的奉献。

艰苦创业战荒漠

2005年,陕煤集团实施战略转移,北上开发建设陕北能源新基地——神府矿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和背景下,一群关中精英怀着满腔豪情,舍小家为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奔赴陕北。也就在那时,一群来自韩城的精兵强将,一路北上,翻山越岭,风尘仆仆地来到陕北毛乌素沙漠腹地,敲醒了这块沉寂已久的荒漠,开启了建设大型现代化矿井的新征程。

万事开头难。在开工建设前,他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当时按照初步形成的开采计划方案和地质勘探资料,首先要选定风井位置和场地。但他们来到现场进行初步勘查后才发现,现场地形与设计图纸相差甚大,沟沟壑壑根本无法实施,风井位置确定不了,整个矿井设计就不能继续进行。

时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郭佐宁回忆起这段岁月仍感慨万千:“当时正值2005年冬季,天寒地冻,山里又没有通公路,我们只能冒着严寒,踩着积雪徒步在荒无人烟的山沟沟里寻找风井位置。我们数次翻山越岭,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经过来回奔波,最后终于在当地村干部的协助下确定了风井的位置。”尽管当时累得满头大汗,裤腿鞋子都粘满了泥土,但大家不叫一声苦,没道一声累,个个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风井位置确定后,由于所处的位置在狭窄的沟道里,距离工业广场大约7公里,被一座大山和一条深沟阻隔,所以首要的任务是修通连接两处的道路。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合理可行的修路方案,从而开始了公司第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为主、副平峒的掘进延伸提供了通风保障并赢得了时间,使巷道掘进提前完成。

2006年1月16日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张家峁矿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当天,召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和一届一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公司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正式拉开了张家峁矿井建设的序幕。

塞北荒漠的冬天,荒凉得仿佛时间也会凝固。大风而至,天地被埋没在昏黄中,牛羊也冻得瑟瑟发抖。正是在这寒风料峭之时,一支不足20人的队伍,头顶风沙,走进了这座沉寂、荒芜的山谷,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用当时的话来说,这里“荒草沙地条件苦,风吹草低见荒土;住的彩钢房,睡的大通铺,吃的粗杂粮”。凛冽的北风带着沙尘扑打着他们,让人感到刺骨、钻心般的寒冷。面对这样艰苦的条件,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也没有一个人抱怨。白天,他们奔波在施工现场,晚上,集中在一起召开“碰头会”,针对建设前期面临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集思广益寻求解决的对策和办法,争分夺秒,夜以继日。

回忆起初来矿井的情景时,第一批老员工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在山沟沟里搭建彩钢房,开始有了自己的新‘家’,不足20平米的房间里却挤满了十几号人,晚上打呼声、磨牙声、梦话声不绝于耳,但我们依然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温暖。”到了深冬时节,因为地处山沟,置身室外,零下二十来度的气温仿佛一瞬间就夺去了身体里所有的温度。然而,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为矿井建设努力奉献着,热血融化了一切的冰冷,大家忙碌着、兴奋着,也无比地憧憬着……

众志成城创佳绩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矿区的主平硐、原煤仓、变电所、联建楼、办公楼等相继开工。2008年,矿井副平硐与辅助运输大巷贯通,35KV变电所投入运行,办公楼和职工宿舍也相继建成封顶,矿区路面硬化工程顺利完工……

一项项高质量工程顺利竣工的背后是建设者们挑灯夜战、孜孜以求奋战的结果,这背后不仅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凝聚了他们的团结协作和互帮互助,也凝聚了他们家人的牵挂和思念……

“这里早晚温差很大、气候又干燥,有的同事不适应这里的环境,再加上长时间在黄沙漫天的室外环境作业,身体吃不消病倒了,还有的甚至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又没有时间和条件熬中药。家在本地的同事知道后,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让家人帮忙熬药,有的帮忙悉心照料,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度过了建设的艰难时期。”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那段日子里,由于既要赶施工进度又要抓施工质量,大家吃住就都在施工现场,并且经常是几个月才回一次家,家里的老人和妻儿都照顾不上。等到回家时,孩子猛然见到我,一脸茫然,似乎不敢相认我这许久未见的父亲,也可能是感到很委屈,扭头就跑了。我一个人在原地发愣,心酸、愧疚与无奈涌上心头,泪水瞬间划过脸庞……”

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栉风沐雨终见彩虹。2009年5月29日,满载着公司创业者的执着追求和希望的第一刀煤终于从千米井下经过皮带运输送进了崭新的原煤仓。这一历史时刻,标志着张家峁矿井已经建成并一次试运转成功,比计划工期提前7个月实现了矿井联合试生产,打造出了“投资省、速度快、标准高”的张家峁模式,创出了陕北能源开发建设的“张家峁速度”。

破茧成蝶勇前行

2011年,公司矿井接连完成了竣工环保验收、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备案验收、安全设施及条件竣工验收。2012年矿井完成了从600万吨到1000万吨的跨越。

然而一场寒冬,让前进的道路多了些荆棘。从2013年开始,煤价大跌,煤炭市场步入“寒冬期”。张家峁人没有被严峻的形势和困难重重的局面吓倒,他们以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与担当,以科学理性的智慧与谋略,迎寒冬展傲骨,克艰难亮宝剑,度过了充满艰辛而又极不平凡的几年。

他们找准定位,审时度势,科学谋划,以“创值增盈,降本增效”作为核心工作任务,确定了“百元”成本矿建设目标,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56811”大成本体系管控模式,对成本进行精细化、实效化管控,形成了“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全员、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立体式成本管控体系,使全员树立了效益观念和节约意识,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做到在生产上精耕细作、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形成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就是效益源的良好态势。

此外,先后多次组织人员深入阳煤、神东、渭化等公司进行走访调研,听取客户意见,了解客户的需求结构和配煤方案,并针对用煤客户不同的需求,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产品的“定制化”生产,增加了产品种类,满足了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是抢出来的、闯出来的,效益是算出来的、干出来的,只要思路到位、措施到位、执行到位,降本增效就会大有作为。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张家峁人终于顶住了压力、应对了挑战,交出了克难制胜、破茧成蝶的张家峁答卷。

追赶超越铸辉煌

改革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三型四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敢于创新的张家峁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抓住有利时机,以新技术应用为出发点,不断打造创新高地。

构建了“1+9”总控分控自动化管理模式,对井下、地面23个机房、硐室的66个岗位操作实行了远程控制,实现了矿井自动化系统由监到控的转型。

应用了地质可视化及矿井一张图协同管理系统,实现了矿井生产状况、煤炭资源状况、安全状况等各类信息的“综合集成”、直观高效、一体化展示。

一个个创新成果陆续落地运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能量源”,再添新动力。

面对企业转型发展,公司不断激发全员创新创效潜能,通过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科技创新工作室、千万吨矿井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科技创新实验室“四室一体”双创平台,为广大职工创新创效搭建了广阔舞台,实现了人人都是创客,处处都有创新。截至2018年10月底,公司累计完成创新项目35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6.56亿元。

艰难创业十二载,浓墨重彩绘新篇。12年来,在一批批“北移”拓荒者和全体职工的艰难奋斗下,如今的矿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厂房,明亮洁净,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工业厂区绿地映衬,生活厂区花香四溢,花园式矿区建设如火如荼;职工文化活动中心里全民健身的热闹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停车场内,数百辆私家车有序停放;矿区里着装统一的职工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工作岗位,在打造安全高效文明和谐幸福美丽智慧矿区的道路上,张家峁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李潇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