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来,西安市和乐之家为老人提供四十一万份免费午餐——
一顿饭里的温情陪伴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老人排队领餐。

张超在后厨忙碌。
2月24日10时,76岁的独居老人李志勤来到西安慈善和乐社区敬老互助中心(以下简称和乐之家)等待吃午饭。“在这不光吃得好,还能跟大家一块聊天,是我的精神家园。”他乐呵呵地说。
和乐之家是一家公益食堂,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凤城一路,自2018年开办以来,每天为近200位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一份午餐,七年坚守
记者走进和乐之家的厨房看到,餐厨设备干净整洁,几名志愿者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在洗菜、切菜,有的在调制美味的酱料,还有人守在灶台前熬制姜汤。
“老人家牙口不好,菜要炖得烂糊点,适合入口还好消化。”说话间,“炊事员”陈秋菊不停地翻动着锅铲。炒土豆丝、白菜炖豆腐、蒸馍……小小的食堂里,很快饭香四溢。
就餐区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在志愿者的组织下,老人们跟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做着手指操。75岁的吴秀英已经在和乐之家用餐两年半,餐前集体大合唱是她最喜欢的节目。“跟大家每天这么唱一回,我感觉精神更好了。”她说。
和乐之家负责人张超告诉记者,食堂的运营并不容易。起初,资金、场地、人手都是难题。她和志愿者四处奔走,争取支持。慢慢地,一些企事业单位开始捐助,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食堂运作终于步入正轨,每天用餐的老人也从刚开始的几十人增加到现在两百多人。
“2月23日,供餐累计天数2296天,供餐累计份数416927份,用餐180人,带餐30人……”7年来,张超坚持将每日的就餐情况统计好发布在志愿者微信群里。截至目前,和乐之家已累计为41万人次老人提供爱心午餐。
暖心场景,每天上演
“吃饭啦!”张超忙活到11时30分,先将饭菜端出来后,又忙着组织老人有序排队。她告诉记者,和乐之家每日的供餐团队由10至15位爱心志愿者组成,成员不固定,抵达餐厅后根据当日工作情况自己认领岗位。
“我一有空就来,能为老人做点事情,感觉很有意义。”54岁的志愿者杜小艳家住未央区相家巷村,24日一大早,她就乘坐一辆货拉拉抵达和乐之家,而车上拉的,是相家巷村村民捐赠的200斤蔬菜。将蔬菜送到后,她又在后厨帮忙备菜。
这样暖心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记者采访当日,就有3位爱心人士先后捐赠了糕点、杂粮及面粉。
“很多爱心人士有啥就拿啥。”张超说,蔬菜水果、锅碗瓢盆,食堂需要什么,他们便添置什么。社区居民送几把椅子,爱心人士捐米面油,各个志愿活动群的群友捐钱,房东降房租……在张超看来,大家的支持是和乐之家运行下去的根本原因。
近200位老人同时就餐,安全是张超最操心的事。从老人走进餐厅开始,她就一直盯着。将挡道的凳子挪开、扶领到餐的老人坐好……就餐的1小时里,她在过道间不停穿梭忙碌。
和乐之家,爱心延续
经常做公益的张超注意到许多独居老人常凑合着吃些剩饭剩菜,甚至有时干脆不吃饭。“对高龄老人来说,做饭、吃饭都是难题。”她想为社区周边的老年人办好“食”事,让他们在家门口吃上一口热乎饭。于是,在未央区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张超和几位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共同成立了这个公益食堂。
对很多老人来说,和乐之家提供的不仅是一顿午餐,还满足了他们对陪伴的渴望。76岁的张庆华住在南郊,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以前总是一个人吃饭,现在,去和乐之家成了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生活有了目标,多了许多欢乐。”她说。
饭菜免费又可口、满足了社交需求、抚慰了孤独的心……和乐之家的“好”,老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许多老人在用完餐后会主动留下来帮忙。
60岁的郭玉虎曾经是一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张超帮其寻亲并办理了身份证。现在,他成了和乐之家的志愿者,也有了住处,平日里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虽已至耄耋,志愿者杨玉霞依旧认为自己还能干点什么,擦桌子、发餐具、洗碗,她会帮着做一些小零活。“人家帮我解决了吃饭的难题,我也要帮人家,用好还好。”她说。
15时,结束工作的志愿者们启程回家,而和乐之家的爱心供餐故事还将继续上演……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老人排队领餐。
张超在后厨忙碌。
2月24日10时,76岁的独居老人李志勤来到西安慈善和乐社区敬老互助中心(以下简称和乐之家)等待吃午饭。“在这不光吃得好,还能跟大家一块聊天,是我的精神家园。”他乐呵呵地说。
和乐之家是一家公益食堂,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凤城一路,自2018年开办以来,每天为近200位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一份午餐,七年坚守
记者走进和乐之家的厨房看到,餐厨设备干净整洁,几名志愿者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在洗菜、切菜,有的在调制美味的酱料,还有人守在灶台前熬制姜汤。
“老人家牙口不好,菜要炖得烂糊点,适合入口还好消化。”说话间,“炊事员”陈秋菊不停地翻动着锅铲。炒土豆丝、白菜炖豆腐、蒸馍……小小的食堂里,很快饭香四溢。
就餐区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在志愿者的组织下,老人们跟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做着手指操。75岁的吴秀英已经在和乐之家用餐两年半,餐前集体大合唱是她最喜欢的节目。“跟大家每天这么唱一回,我感觉精神更好了。”她说。
和乐之家负责人张超告诉记者,食堂的运营并不容易。起初,资金、场地、人手都是难题。她和志愿者四处奔走,争取支持。慢慢地,一些企事业单位开始捐助,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食堂运作终于步入正轨,每天用餐的老人也从刚开始的几十人增加到现在两百多人。
“2月23日,供餐累计天数2296天,供餐累计份数416927份,用餐180人,带餐30人……”7年来,张超坚持将每日的就餐情况统计好发布在志愿者微信群里。截至目前,和乐之家已累计为41万人次老人提供爱心午餐。
暖心场景,每天上演
“吃饭啦!”张超忙活到11时30分,先将饭菜端出来后,又忙着组织老人有序排队。她告诉记者,和乐之家每日的供餐团队由10至15位爱心志愿者组成,成员不固定,抵达餐厅后根据当日工作情况自己认领岗位。
“我一有空就来,能为老人做点事情,感觉很有意义。”54岁的志愿者杜小艳家住未央区相家巷村,24日一大早,她就乘坐一辆货拉拉抵达和乐之家,而车上拉的,是相家巷村村民捐赠的200斤蔬菜。将蔬菜送到后,她又在后厨帮忙备菜。
这样暖心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记者采访当日,就有3位爱心人士先后捐赠了糕点、杂粮及面粉。
“很多爱心人士有啥就拿啥。”张超说,蔬菜水果、锅碗瓢盆,食堂需要什么,他们便添置什么。社区居民送几把椅子,爱心人士捐米面油,各个志愿活动群的群友捐钱,房东降房租……在张超看来,大家的支持是和乐之家运行下去的根本原因。
近200位老人同时就餐,安全是张超最操心的事。从老人走进餐厅开始,她就一直盯着。将挡道的凳子挪开、扶领到餐的老人坐好……就餐的1小时里,她在过道间不停穿梭忙碌。
和乐之家,爱心延续
经常做公益的张超注意到许多独居老人常凑合着吃些剩饭剩菜,甚至有时干脆不吃饭。“对高龄老人来说,做饭、吃饭都是难题。”她想为社区周边的老年人办好“食”事,让他们在家门口吃上一口热乎饭。于是,在未央区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张超和几位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共同成立了这个公益食堂。
对很多老人来说,和乐之家提供的不仅是一顿午餐,还满足了他们对陪伴的渴望。76岁的张庆华住在南郊,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以前总是一个人吃饭,现在,去和乐之家成了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生活有了目标,多了许多欢乐。”她说。
饭菜免费又可口、满足了社交需求、抚慰了孤独的心……和乐之家的“好”,老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许多老人在用完餐后会主动留下来帮忙。
60岁的郭玉虎曾经是一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张超帮其寻亲并办理了身份证。现在,他成了和乐之家的志愿者,也有了住处,平日里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虽已至耄耋,志愿者杨玉霞依旧认为自己还能干点什么,擦桌子、发餐具、洗碗,她会帮着做一些小零活。“人家帮我解决了吃饭的难题,我也要帮人家,用好还好。”她说。
15时,结束工作的志愿者们启程回家,而和乐之家的爱心供餐故事还将继续上演……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