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工作群消息不断,违法加班惩处力度不足……职场人身心俱疲的背后——
“休而不息”何时止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小张,刚刚客户打来电话,觉得广告设计稿和预期差得有点远,整体风格太年轻化了……你现在抓紧时间再出一稿。”4月5日,清明假期第二天,在西安市高新区某广告公司工作的张女士不得不放弃和儿子春游,返回家里修改设计稿。
“加班文化”如同一层阴影,笼罩着无数职场人的生活。张女士就是“加班文化”的典型受害者。此外,不少职场人下班后,仍会收到来自工作群的消息,不得不随时回复处理工作,这类隐性加班的情况也日益凸显。
4月6日,记者采访了陕西职工帮扶服务中心公职律师刘敏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赵健杰,深入了解“加班文化”背后的法律和劳动关系问题。
手机里的“隐形工位”
3月29日7时,西安市莲湖区世纪锦绣小区刘先生的微信收到客户发来的5分钟语音,要求他立即修改项目方案。餐桌前,6岁的女儿正举着画了一半的春游计划表,眼巴巴望着正在看电脑的爸爸。“爸爸又要加班吗?”这句稚嫩的疑问,让刘先生敲击键盘的手指猛然顿住。
张女士和刘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加班文化”下,职场人工作的缩影。
张女士所经历的显性加班,往往因为紧急的工作任务而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和工作方式变革,隐性加班也日益突显。和刘先生一样,不少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收到来自工作群的消息,不得不随时处理工作。这些任务看似微小,却无情地挤压原本属于劳动者个人的时间,导致职场人身心俱疲。
刘敏表示,根据我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度。然而,很多劳动者明知自身权益被侵害,却因害怕失去工作等原因,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无疑助长了“加班文化”的蔓延。
政策为劳动者“撑腰”
面对“加班文化”的肆虐,国家层面已经采取行动,从制度层面为劳动者提供坚实的保障。
3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解决“加班文化盛行”等问题,并专门就“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提出了相关举措,强化执行监督来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明确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同时鼓励弹性错峰休假等。
刘敏表示,从法律层面看,劳动者应增强维权意识,收集好加班证据,必要时通过劳动仲裁等合法途径维护休息休假权利。她呼吁,劳动者在面对不合理的加班要求时,要敢于站出来说“不”,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加班文化’盛行,企业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粗放是重要原因之一。”赵健杰认为,政府应强化监管,加大对违法加班企业的惩处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让违法加班的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遏制“加班文化”的蔓延。
企业破冰的示范效应
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不少企业积极尝试通过内部改革来推动“加班文化”的转变。
大疆公司率先宣布“不准加班”,强制员工21时必须下班。这一举措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讨论,不少员工晒出自己被“赶”下班的经历,直呼“人生第一次被赶出公司”。
美的、海尔等企业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举措。美的严格控制加班时间,规定18时20分后不允许有人还在公司加班,并禁止员工就餐后再返回工位继续加班的现象。海尔则全面落实双休制,所有部门(包括研发、市场等)实行双休,周六不准来公司,食堂也不提供饭食。特殊情况需要加班的,必须提前一周审批,工作日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天。
“这些企业强制下班的举措为行业树立了良好范例。”刘敏说,这些企业的做法不仅有助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她呼吁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推动“加班文化”的转变。
赵健杰认为,这些企业的尝试是改变“加班文化”的重要一步。通过标杆企业带动,可以将这一理念推广到更多行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小张,刚刚客户打来电话,觉得广告设计稿和预期差得有点远,整体风格太年轻化了……你现在抓紧时间再出一稿。”4月5日,清明假期第二天,在西安市高新区某广告公司工作的张女士不得不放弃和儿子春游,返回家里修改设计稿。
“加班文化”如同一层阴影,笼罩着无数职场人的生活。张女士就是“加班文化”的典型受害者。此外,不少职场人下班后,仍会收到来自工作群的消息,不得不随时回复处理工作,这类隐性加班的情况也日益凸显。
4月6日,记者采访了陕西职工帮扶服务中心公职律师刘敏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赵健杰,深入了解“加班文化”背后的法律和劳动关系问题。
手机里的“隐形工位”
3月29日7时,西安市莲湖区世纪锦绣小区刘先生的微信收到客户发来的5分钟语音,要求他立即修改项目方案。餐桌前,6岁的女儿正举着画了一半的春游计划表,眼巴巴望着正在看电脑的爸爸。“爸爸又要加班吗?”这句稚嫩的疑问,让刘先生敲击键盘的手指猛然顿住。
张女士和刘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加班文化”下,职场人工作的缩影。
张女士所经历的显性加班,往往因为紧急的工作任务而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和工作方式变革,隐性加班也日益突显。和刘先生一样,不少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收到来自工作群的消息,不得不随时处理工作。这些任务看似微小,却无情地挤压原本属于劳动者个人的时间,导致职场人身心俱疲。
刘敏表示,根据我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度。然而,很多劳动者明知自身权益被侵害,却因害怕失去工作等原因,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无疑助长了“加班文化”的蔓延。
政策为劳动者“撑腰”
面对“加班文化”的肆虐,国家层面已经采取行动,从制度层面为劳动者提供坚实的保障。
3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解决“加班文化盛行”等问题,并专门就“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提出了相关举措,强化执行监督来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明确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同时鼓励弹性错峰休假等。
刘敏表示,从法律层面看,劳动者应增强维权意识,收集好加班证据,必要时通过劳动仲裁等合法途径维护休息休假权利。她呼吁,劳动者在面对不合理的加班要求时,要敢于站出来说“不”,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加班文化’盛行,企业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粗放是重要原因之一。”赵健杰认为,政府应强化监管,加大对违法加班企业的惩处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让违法加班的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遏制“加班文化”的蔓延。
企业破冰的示范效应
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不少企业积极尝试通过内部改革来推动“加班文化”的转变。
大疆公司率先宣布“不准加班”,强制员工21时必须下班。这一举措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讨论,不少员工晒出自己被“赶”下班的经历,直呼“人生第一次被赶出公司”。
美的、海尔等企业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举措。美的严格控制加班时间,规定18时20分后不允许有人还在公司加班,并禁止员工就餐后再返回工位继续加班的现象。海尔则全面落实双休制,所有部门(包括研发、市场等)实行双休,周六不准来公司,食堂也不提供饭食。特殊情况需要加班的,必须提前一周审批,工作日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天。
“这些企业强制下班的举措为行业树立了良好范例。”刘敏说,这些企业的做法不仅有助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她呼吁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推动“加班文化”的转变。
赵健杰认为,这些企业的尝试是改变“加班文化”的重要一步。通过标杆企业带动,可以将这一理念推广到更多行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