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13期:第04版 评论

决定职业含金量的不该是衣领的颜色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朱兰英

近日,一则“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维修工月薪或达2万元”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不少网友投去羡慕的目光。不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维修工岗位却经常“急缺人”。这种“高薪”也招不到人的现象折射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技术“蓝领”岗位即便高薪,也难以摆脱职业偏见的桎梏。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即将迎来350万辆过保车辆的维修高峰。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使得具备相应专业技能的人才成为行业“香饽饽”,部分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的薪资甚至可以达到燃油车维修工的2倍。某汽车售后平台新能源商业负责人表示,在一些一线城市,新能源车的技工月薪已经达到2万元。然而,高薪并未有效缓解人才短缺。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不到2万家,维修技工不足10万人。曾有新能源车企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就算开出年薪20余万元仍难招到合格技工。

除行业本身具备一定危险性之外,这种矛盾同时暴露出深层次的社会认知偏差——在多数人眼中,汽修工仍是“满身油污”的传统形象,不及“都市白领”来得体面,实际中很多应聘者上岗几个月就因“社会认同感低”而选择转行。这种偏见形成背后的根源值得深思。我国现有教育氛围下,“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长期被视作“次等选择”,持有“坐办公室比技术工作体面”观点的家长也不在少数。另外,社会评价体系存在一定滞后性,当自动驾驶调试员等新兴岗位招聘时写明需硕士学历时,公众却仍惯性地将其归类为“体力劳动”,仿佛在说带着硕士学历走上这样的岗位,是一种资源浪费。

实则不然,人无三六九等之分,职业亦无高低贵贱。尤其是当下,“蓝领”技术人员需同时具备物联网操作、大数据分析等能力,早已不再是单单出卖体力的简易重复劳动,用传统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来做二元划分稍显粗暴,职业分类标准亟待更新。并且,一个健康的社会就业生态,理应让技术工人的尊严与收入同步提升。此外,这也要求社会重新审视对于技能价值的评判体系。如今的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时代下,决定职业含金量的不该是衬衫领子的颜色,而应是其对企业、对社会的价值高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