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22期:第04版 专题

陈炉:黄土高原上的千年窑火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中交二公局东萌公司  蔡淑婷

夕阳纯粹的金色洒在连绵起伏的黄土地上,关中汉子站在房顶,遥遥与山坳沉默相望。这里的土地滋生出大西北的婉约——每一寸肌理都浸润着瓷的魂魄。

陕西铜川,在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褶皱里,有一座被称为陈炉的古镇。不同于其他几座以“最美古镇”闻名的古镇,有着江南水乡、边城风情和徽派建筑,这里以粗粝的窑火将三秦大地的魂魄烧制成永恒的釉色。

陈炉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关中人民的手描绘烧制出的陶瓷图案古朴浑厚,民间气息浓郁,在我看来,这“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更应被称为“关中人民生活化石”。踏进王家瓷坊,入眼是各色各异栩栩如生的陶瓷,正像是给当地人的生活和风物景色安了摄像头,无论是娃娃指天、老头侧耳、手拿砖头吵起来的汉子,还是天青色的兰花、笔走龙蛇的狂草,都比邻而居,全没有雅俗之分。

“一马举着二元宝,打一成语?”介绍者狡黠地笑着,不必深究的吉祥话谜底引得游人哈哈大笑。小院里,当地制瓷所用的高岭土堆在墙角,走过十七道工序,便知陈炉炉火千年不熄的秘密。年轻的师傅游刃有余地抚摸着手中的黄泥胚,眨眼间就成型了标准化的大碗,身着围裙袖套的大姐坐在小马扎上,毛笔信手勾勒便使莲花绽放于碗底。“这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可不能在我们手里凉了。”窑火噼啪作响,将西北的豪迈与瓷器的婉约熔炼成独特的艺术语言——粗粝处可见雄浑,细腻处不失秀雅。

走出小院,一路拾级而上,陈炉古镇最特色的罐罐垒墙便充斥眼前。“密如蜂房”的窑洞民居群层层叠叠,废弃的匣钵与残瓷在黄土墙上垒出岁月的年轮,勤劳的人们不舍得抛下这些自己手中诞生的艺术,就把它们垒作墙,也可用作种小葱。

巷弄小路都是用瓷片铺成的,有的拼成“福”字,有的像个花瓶,走在路上脚底板都能与瓷亲密接触,真不愧是贾平凹先生描绘的:“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就连地面也是竖着瓷片一页一页铺成的。站在这里一声呐喊,响声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韵长。”

头顶着春日的暖阳,脚踏瓷瓦铺出的路,我仿佛触摸到了曾名为西京炉山人民的幸福生活。据传,明代时,陈炉窑场东西绵延五里,南北三里,呈现“炉山不夜”的奇观。而今,这里也成了景点,却并没有千篇一律的商业化,而是用西北人民质朴的劳动生活描绘着最本真的艺术。

春日的陈炉古镇,黄土坡上春花摇曳。关中人民依旧如同瓷器烧制定格的那样,勤勤恳恳地烧瓷,豪气万丈地工作,上演着陕西八大怪中的情景。那1400年来灼灼不息的炉火,烧出了新时代铜川人民的幸福生活,正如他们制瓷时恣意又自得的眉眼,“窑火旺着,日子就红火!”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