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27期:第04版 评论

助力瞪羚企业“高跳快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俊成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新锐力量,首度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热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让这些科创新锐从商业丛林走向了国家科技舞台,成为观察中国科技创新趋势的重要风向标。相较于公众熟知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因其命名中蕴含的独特创新隐喻,受到社会各界更多关注。

瞪羚企业是指那些成功跨越初创阶段后,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超常规发展的创新型企业。这类企业恰似非洲草原上的瞪羚,规模不大却爆发力惊人,既能实现技术创新的“高跳跃”,又能完成市场扩张的“快奔跑”。因具备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等突出优势,瞪羚企业通常被认为具有进阶成为独角兽企业的重要潜质。近年来,伴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我国的瞪羚企业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瞪羚企业在中国的实践始于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推出的“瞪羚计划”,旨在通过金融支持帮助高成长企业跨越初创期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瞪羚企业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系统性支持政策,构建日趋完善的瞪羚企业培育生态体系。在政策支持方面,南京对认定的瞪羚企业给予年度最高500万元奖励;苏州为瞪羚企业提供每年最高50万元的科技贷款贴息补助;杭州高新区给予瞪羚企业认定年度80%的房租补贴;深圳则提出将瞪羚企业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白名单,支持其参与重点项目采购。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动了瞪羚企业的发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国瞪羚企业数量增长超过两倍,从70家增至258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标志着瞪羚企业已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这一政策导向既是我国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举措,也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再次深化。

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要战场的当下,瞪羚企业早已不是简单的商业概念,而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些能在短时间内突破市场壁垒的“创新猎手”,已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围,如在国产大飞机C919研发生产中、全球最大氮化硅粉体生产线建设中,都有瞪羚企业参与。

另一方面,在当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背景下,瞪羚企业正通过持续创新释放强大的产业引领效应。武汉光谷的实践具有代表性:自2011年启动瞪羚企业培育计划以来,已孵化26家上市公司。“光谷瞪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突出表现,显著提升了武汉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为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这一发展范式正在全国复制。全国多地涌现的“瞪羚谷”表明,瞪羚企业集群的培育,不仅能够有力带动产业链升级,还可以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我国瞪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下一步,应继续加大对瞪羚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助力瞪羚企业“高跳快跑”中,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将瞪羚企业培育成经济跃迁的动力引擎。

增强瞪羚企业内生发展动能。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政策手段,引导瞪羚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瞪羚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技术迭代中抢占发展制高点。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向瞪羚企业开放应用场景,为瞪羚企业提供技术验证、成果转化和市场拓展等全方位支持,推动其技术成果快速转化,提升我国瞪羚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发挥瞪羚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支持瞪羚企业等科技型高成长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瞪羚企业+行业龙头+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网络,通过促进知识共享与技术扩散,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共创。以专业化创新园区为载体,为瞪羚企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平台支撑,推动区域创新能级的整体跃升。

依托瞪羚企业推动“两链”融合。以前沿引领和应用转化为导向,强化瞪羚企业创新应用场景支持及首创产品的应用推广,鼓励瞪羚企业在新兴产业与传统领域的交汇点上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链升级和优化。引导瞪羚企业积极参与“补链、延链、强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与深度融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