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36期:第01版 首版

让青春在传承和创新中闪光

——记全国劳动模范、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数控车工何小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发动机被誉为火箭的“心脏”,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和推力室相关零部组件进行机械加工,通过操控数控机床,“雕刻”这些部件的每个部位是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发公司”)数控车工何小虎的工作日常。

对何小虎来说,“钻”,既是一种加工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态度。今年,凭借着这股“钻”劲,何小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前夕,记者走近何小虎,探访他的心路历程。

钻研

2010年1月,何小虎进入西发公司,成为他曾经遥望的“航天人”中的一员。

入职第一课让何小虎震撼至今。全国劳动模范曹化桥可以在两张A4纸直径大小的平板上,打出和一根头发丝差不多的小孔。为了成为像曹化桥一样的航天工作者,何小虎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学习。

每天早晨是何小虎的黄金学习时间,利用机床二十分钟左右的热机时间,一句一句学习指令。机床正常运转后,他立即将刚刚学习的指令在实际加工中进行验证,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复习。

原来一天重复600次的动作,能不能达到800次。就是这样,何小虎给自己定下一个个小目标,挑战种种极限。

和何小虎差不多时间上班的同事姚波记得,何小虎总在机床旁练习到晚上11时左右。“他干什么事都认真仔细,特别关注细节。”

在学习过程中,何小虎深知参加技能竞赛可以快速提高。2011年,作为航天加工菜鸟的他,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加入西发公司技术协会,也就是技能竞赛班。刚出徒的他经历了三次碰壁后成为西发公司第一个写申请加入的学员。

加入技协第五年,何小虎迎来第一次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的机会。一次次的坚持,他获得了陕西省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全国第四名,同时荣膺“全国技术能手”。

巧劲

2016年,何小虎和他的团队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突破。

在长三乙火箭发动机喷注器架生产过程中,有几项深小轴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1/ 10,加工难度达到设备上限,即使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加工,初期试加工合格率较低,严重制约了产品交付周期。

当他得知项目进展困难时,便开始留心了。“是设备不行还是手段有限?”何小虎心里嘀咕,“那时候我就想,既然能设计出来,就肯定能生产出来,要有信心。”他反复试验、摸索、查阅资料,后来发现零件的精密加工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从起初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试,到后来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地试,经过了一周多时间,终于发现了规律,每天下午2时到4时这个时间段加工出来的产品精度最高。

经历了近50次失败,何小虎独创了“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标定参数法”新加工概念,即准确掌握机床最理想加工时间段进行精密加工,沿着这个思路,他们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加工方法。

正是依托这个超精密加工新方法,第一批次试加工时,产品合格率就达到了100%,生产效率提高4倍之多。

传承

何小虎最高兴的事就是将自己总结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与大家分享。他还自发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及赛前训练,从技能培训到经验传授,带领年轻人苦练本领,让青春在传承和创新中闪光。

2022年当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后,何小虎不断向徒弟教授新的思想,也给他们讲更深层次的理念,包括如何去攻关、如何把成果转化出来。作为陕西省带徒名师,几年间,何小虎先后培养出20多名徒弟,其中高级技师2人、技师9人,徒弟吴焯琳曾获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姚波等2人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徐显斌等10人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

如今,他的徒弟变成了一排排“生产单元”,他自己开始投身和挑战新领域,成了车间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提升负责人。

何小虎的孩子出生后,他给孩子起名为“天宇”,希望把航天人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非常荣幸见证并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腾飞。”他说,推动航天事业,不仅需要自身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是需要将航天精神传承给每一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的年轻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