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运薪火传 红色基因铸丰碑
乐凤丹
2025年春,作为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主席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我站在中共三大会址斑驳的砖墙前,凝视着泛黄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仿佛触摸到百年前广州街头此起彼伏的罢工号角。广州工运史中,陈延年、杨殷等工人阶级领袖以生命践行信仰的壮举,深刻诠释了“早期工运史就是一部党史”的真理。站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百年的历史坐标上,我们当以先烈精神为帆,在新时代工运征程中续写“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新篇。
觉醒年代血色黎明中的工运先驱
在中共三大会址“全总诞生地”的铜像前,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的钟声犹在耳畔。林伟民、邓中夏等早期工运领袖创建的工会组织网络,与今日覆盖2.8亿会员的全国工会体系一脉相承;当年“争人格、争生存”的呐喊,化作新时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治保障;省港工人用生命守护的罢工储金,已发展为覆盖大病医疗、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助学的全方位帮扶体系。
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27岁的陈延年深入广州西关人力车夫群体。他脱下长衫换上短打,与工人同拉黄包车,用体温融化码头结冰的石阶。当发现车夫每日所得不足以支付三餐之资时,他组织成立“广州市人力车夫工会”,制定“每日两角互助金”制度,建立广州首支工人纠察队。在沙基惨案中,他带领工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人墙,阻挡英军镇压,用生命践行“为工友争人格”的誓言。这位“小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首创“罢工储金制”保障工人基本生活,建立“十人团”基层组织网络,推动香港30万工人实现“全面罢工、全面封锁”。当港英当局切断粮食供应时,他组织珠江渔民成立运输队,用800艘渔船架起“生命之桥”。省港罢工持续16个月,不仅重创英帝国主义经济命脉,更锻造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觉醒。
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广州时,杨殷在粤汉铁路工人中秘密筹建“红色交通网”。他化装成茶叶商人,用竹篾编织的茶叶箱运送枪支,将广三铁路机车库改造成军火库。在起义前夜,他亲自调试从香港运来的马克沁机枪,手把手教工人使用“土制炸药包”。12月11日拂晓,作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代主席的杨殷,率领铁路工人赤卫队攻占大北门。当反动军警反扑时,他站在观音山阵地上高呼:“工人兄弟们,我们的血不会白流!”起义失败后,他在香港码头秘密筹建“中华全国总工会海外办事处”,通过华侨网络将罢工经验传播到南洋。1929年慷慨就义前,他在狱中写下“革命工运永无止境”的血书,用生命完成工运精神的传承。
百年传承路上的陕西劳模精神
穿越时空回到三秦大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绽放光芒,陕西千万职工正以新时代工匠的昂扬姿态,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着磅礴力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把磨损严重的铁镐,这是延长石油厂原厂长陈振夏带领工人开凿“起家井”时使用的工具。1944年,毛泽东主席两次题词“埋头苦干”表彰这位劳模,其事迹不仅镌刻着南泥湾精神的红色基因,更成为新时代陕西弘扬劳模精神的永恒坐标。南泥湾的老镢头早已完成历史使命,但镢头上深深浅浅的刻痕,永远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密码。正如南泥湾村原党支部书记侯秀珍老人常说的话:“南泥湾精神就像这把老镢头,越磨越亮,永远不能丢!”这或许是对百年工运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劳动者的深情召唤。
在延长石油厂旧址斑驳的井架上,至今保留着陈振夏独创的“木代钢”钻井技术痕迹。面对边区钢材奇缺的困境,这位上海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带领工人用硬木搭建井架,以人力替代机械,硬是在西山洞打出日产量1.6吨的“旺井”。当《解放日报》报道“七-1井出油”的喜讯时,毛泽东欣然题词:“这是共产党政府自己打的第一口油井,只许成功!”正如陈振夏在日记中写下的誓言:“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我们多流一滴汗,前线就少流一滴血。”这种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命运的担当,正是劳模精神穿越时空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新征程让劳动之光永续传承
站在全总成立百年的历史方位,陕西工运事业正书写新的篇章。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的徐立平,30年如一日雕刻火箭燃料药面,精度达0.2毫米,相当于在头发丝上雕花,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秦川机床集团的技工田浩荣,研磨出的齿轮精度超过德国标准,让“中国齿轮”挺进国际高端市场。在法士特集团的“未来工厂”,数控机床操作工通过VR实训系统掌握工业机器人编程。这些新时代工匠继承的不仅是南泥湾的劳动传统,更是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转化为科技强国的智慧。这些新时代工匠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让“埋头苦干”升华为“智慧创造”。
面对国家工匠人才战略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新举措,省总工会实施的“劳动创造幸福”教育工程,将南泥湾精神纳入职工思政课程;“致敬劳动者”地铁专列成为流动的思政课堂;“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覆盖全省100多所职业院校。这些创新实践让劳动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使“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陕西工会前瞻布局“数字工匠”培养计划,打造的“三秦工匠”培育体系,构建起立体化精神传承网络。通过“名师带徒”机制,全国劳模杨峰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培养出200余名高级技师;“劳模工匠学历提升计划”帮助3000余名一线职工圆梦大学;“三秦工匠大讲堂”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超10万人次。这种“传帮带”的育人模式,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厚的载体。穿越时空的劳模精神,在陕西工业版图上绽放新姿。这支劳动大军,延续着南泥湾人“敢闯新路”的精神基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百年的光辉时刻,陕西工运事业正以“劳模精神+”的创新实践,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从能源战略到秦创原创新平台,从黄土高原到太空探索,三秦大地上的劳动之光,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乐凤丹
2025年春,作为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主席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我站在中共三大会址斑驳的砖墙前,凝视着泛黄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仿佛触摸到百年前广州街头此起彼伏的罢工号角。广州工运史中,陈延年、杨殷等工人阶级领袖以生命践行信仰的壮举,深刻诠释了“早期工运史就是一部党史”的真理。站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百年的历史坐标上,我们当以先烈精神为帆,在新时代工运征程中续写“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新篇。
觉醒年代血色黎明中的工运先驱
在中共三大会址“全总诞生地”的铜像前,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的钟声犹在耳畔。林伟民、邓中夏等早期工运领袖创建的工会组织网络,与今日覆盖2.8亿会员的全国工会体系一脉相承;当年“争人格、争生存”的呐喊,化作新时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治保障;省港工人用生命守护的罢工储金,已发展为覆盖大病医疗、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助学的全方位帮扶体系。
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27岁的陈延年深入广州西关人力车夫群体。他脱下长衫换上短打,与工人同拉黄包车,用体温融化码头结冰的石阶。当发现车夫每日所得不足以支付三餐之资时,他组织成立“广州市人力车夫工会”,制定“每日两角互助金”制度,建立广州首支工人纠察队。在沙基惨案中,他带领工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人墙,阻挡英军镇压,用生命践行“为工友争人格”的誓言。这位“小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首创“罢工储金制”保障工人基本生活,建立“十人团”基层组织网络,推动香港30万工人实现“全面罢工、全面封锁”。当港英当局切断粮食供应时,他组织珠江渔民成立运输队,用800艘渔船架起“生命之桥”。省港罢工持续16个月,不仅重创英帝国主义经济命脉,更锻造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觉醒。
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广州时,杨殷在粤汉铁路工人中秘密筹建“红色交通网”。他化装成茶叶商人,用竹篾编织的茶叶箱运送枪支,将广三铁路机车库改造成军火库。在起义前夜,他亲自调试从香港运来的马克沁机枪,手把手教工人使用“土制炸药包”。12月11日拂晓,作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代主席的杨殷,率领铁路工人赤卫队攻占大北门。当反动军警反扑时,他站在观音山阵地上高呼:“工人兄弟们,我们的血不会白流!”起义失败后,他在香港码头秘密筹建“中华全国总工会海外办事处”,通过华侨网络将罢工经验传播到南洋。1929年慷慨就义前,他在狱中写下“革命工运永无止境”的血书,用生命完成工运精神的传承。
百年传承路上的陕西劳模精神
穿越时空回到三秦大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绽放光芒,陕西千万职工正以新时代工匠的昂扬姿态,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着磅礴力量。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把磨损严重的铁镐,这是延长石油厂原厂长陈振夏带领工人开凿“起家井”时使用的工具。1944年,毛泽东主席两次题词“埋头苦干”表彰这位劳模,其事迹不仅镌刻着南泥湾精神的红色基因,更成为新时代陕西弘扬劳模精神的永恒坐标。南泥湾的老镢头早已完成历史使命,但镢头上深深浅浅的刻痕,永远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密码。正如南泥湾村原党支部书记侯秀珍老人常说的话:“南泥湾精神就像这把老镢头,越磨越亮,永远不能丢!”这或许是对百年工运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新时代劳动者的深情召唤。
在延长石油厂旧址斑驳的井架上,至今保留着陈振夏独创的“木代钢”钻井技术痕迹。面对边区钢材奇缺的困境,这位上海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带领工人用硬木搭建井架,以人力替代机械,硬是在西山洞打出日产量1.6吨的“旺井”。当《解放日报》报道“七-1井出油”的喜讯时,毛泽东欣然题词:“这是共产党政府自己打的第一口油井,只许成功!”正如陈振夏在日记中写下的誓言:“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我们多流一滴汗,前线就少流一滴血。”这种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命运的担当,正是劳模精神穿越时空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新征程让劳动之光永续传承
站在全总成立百年的历史方位,陕西工运事业正书写新的篇章。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的徐立平,30年如一日雕刻火箭燃料药面,精度达0.2毫米,相当于在头发丝上雕花,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秦川机床集团的技工田浩荣,研磨出的齿轮精度超过德国标准,让“中国齿轮”挺进国际高端市场。在法士特集团的“未来工厂”,数控机床操作工通过VR实训系统掌握工业机器人编程。这些新时代工匠继承的不仅是南泥湾的劳动传统,更是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转化为科技强国的智慧。这些新时代工匠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让“埋头苦干”升华为“智慧创造”。
面对国家工匠人才战略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新举措,省总工会实施的“劳动创造幸福”教育工程,将南泥湾精神纳入职工思政课程;“致敬劳动者”地铁专列成为流动的思政课堂;“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覆盖全省100多所职业院校。这些创新实践让劳动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使“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陕西工会前瞻布局“数字工匠”培养计划,打造的“三秦工匠”培育体系,构建起立体化精神传承网络。通过“名师带徒”机制,全国劳模杨峰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培养出200余名高级技师;“劳模工匠学历提升计划”帮助3000余名一线职工圆梦大学;“三秦工匠大讲堂”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超10万人次。这种“传帮带”的育人模式,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厚的载体。穿越时空的劳模精神,在陕西工业版图上绽放新姿。这支劳动大军,延续着南泥湾人“敢闯新路”的精神基因,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百年的光辉时刻,陕西工运事业正以“劳模精神+”的创新实践,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从能源战略到秦创原创新平台,从黄土高原到太空探索,三秦大地上的劳动之光,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