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出心“材”练精兵
——西京学院教师宋文琦创新育才小记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校内共建实验室、校外设立实习基地、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学生……企业“出题”,高校“答题”,西京学院科研育才、实践促学,打通产业需求和人才供应堵点。
近日,记者走进西京学院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看到每间实验室门外都贴着合作企业名称及科研方向标签。在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内,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所长宋文琦正带领学生分析材料的结晶度。
前沿科技融入创新课堂
一张包裹着生虾的保鲜膜,在虾开始变质时薄膜变色,让人一眼能看出包装食品的新鲜程度……这张生物基薄膜的功能还不止于此。
作为该校应用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师,宋文琦长期致力于环境友好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与多家企业签订技术开发类横向课题,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如何让研究课题既具备创新性,又与后端应用紧密衔接?宋文琦秉持“科研从实用出发”的理念,有意识地从实用角度打造研究方向的“特色”。
这张生物基薄膜便是宋文琦带领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的典型。它集紫外线屏蔽、抗菌抗氧化、水氧阻隔与变质指示于一体,以其绿色环保特性,实现了智能包装与高端食品保鲜有机结合。
这一智能集成材料,为“如何让材料更智能”这一命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科技课题,更成为探索“科技+应用”的创新范例。
当前,该校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已与27家企业开展合作,为应用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共建校内实验室10余个,涵盖材料、能源、新材料制造等多个领域。
“工学思维”带动化学教学
在电子显微镜前,学生正观察材料结构的变化,宋文琦适时指导数据分析与性能优化。她以“从分子设计到性能调控”为主线,既阐释分子机制的理论本质,又强调宏观性能的工程实现,推动化学与材料学科“理工融合”。
“理论创新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在宋文琦看来,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单纯制成某一种材料更具深远意义。
她将“工学”思维融入化学教学,构建“动手能力+工程素养+科研思维”培养体系,旨在让学生掌握该学科广泛的应用能力。毕业生既能胜任药企研发,也可从事检测工作,做到“就业有选择、发展有后劲”。
宋文琦注重学生的全流程科研训练。从文献调研到成果表达,从生物医用敷料的光热抗菌设计到凝胶电解质的性能优化,学生在跨学科课题中筑牢理论基础,强化实操能力。
近年来,宋文琦指导的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等荣誉,本人也先后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获评校级优秀教师。
“未来的材料人,不仅要能理解科学原理,更要能用‘工程语言’与企业对话,把毕业论文写进产品说明书,将科研成果送入千家万户。”宋文琦表示。
产科教助推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与制度设计对人才培养不可或缺。围绕“双碳”战略以及新兴产业需求,西京学院构建“基础学科-应用平台-产业对接”产科教融合链,支持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研究,优化学科布局,推动新能源等方向产业化落地。
为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学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人才培养方案两年一更新”制度。同时,通过增设本科专业、新建硕士点及申报博士点,搭建起化学能源专业“金字塔”体系,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企业有需求,学校与企业协商共同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实训考核标准,优化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建立岗位需求动态反馈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紧密衔接。
学校也对合作企业提出明确要求,包括保障实训条件、提供真实项目任务、深度参与教学与考核全过程。
平台建设不仅仅是设备的简单堆积,更关键的是实现机制贯通和人才集聚,通过“实用型科研”与“前瞻性教学”的结合,培育出更多“既满足当下需求,又懂预见未来趋势”的创新型人才。
眼下,新获批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已完成招生复试环节,首批学生也将于今年9月入学。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校内共建实验室、校外设立实习基地、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学生……企业“出题”,高校“答题”,西京学院科研育才、实践促学,打通产业需求和人才供应堵点。
近日,记者走进西京学院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看到每间实验室门外都贴着合作企业名称及科研方向标签。在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内,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所长宋文琦正带领学生分析材料的结晶度。
前沿科技融入创新课堂
一张包裹着生虾的保鲜膜,在虾开始变质时薄膜变色,让人一眼能看出包装食品的新鲜程度……这张生物基薄膜的功能还不止于此。
作为该校应用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师,宋文琦长期致力于环境友好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与多家企业签订技术开发类横向课题,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如何让研究课题既具备创新性,又与后端应用紧密衔接?宋文琦秉持“科研从实用出发”的理念,有意识地从实用角度打造研究方向的“特色”。
这张生物基薄膜便是宋文琦带领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的典型。它集紫外线屏蔽、抗菌抗氧化、水氧阻隔与变质指示于一体,以其绿色环保特性,实现了智能包装与高端食品保鲜有机结合。
这一智能集成材料,为“如何让材料更智能”这一命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科技课题,更成为探索“科技+应用”的创新范例。
当前,该校材料与能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已与27家企业开展合作,为应用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共建校内实验室10余个,涵盖材料、能源、新材料制造等多个领域。
“工学思维”带动化学教学
在电子显微镜前,学生正观察材料结构的变化,宋文琦适时指导数据分析与性能优化。她以“从分子设计到性能调控”为主线,既阐释分子机制的理论本质,又强调宏观性能的工程实现,推动化学与材料学科“理工融合”。
“理论创新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在宋文琦看来,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单纯制成某一种材料更具深远意义。
她将“工学”思维融入化学教学,构建“动手能力+工程素养+科研思维”培养体系,旨在让学生掌握该学科广泛的应用能力。毕业生既能胜任药企研发,也可从事检测工作,做到“就业有选择、发展有后劲”。
宋文琦注重学生的全流程科研训练。从文献调研到成果表达,从生物医用敷料的光热抗菌设计到凝胶电解质的性能优化,学生在跨学科课题中筑牢理论基础,强化实操能力。
近年来,宋文琦指导的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等荣誉,本人也先后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获评校级优秀教师。
“未来的材料人,不仅要能理解科学原理,更要能用‘工程语言’与企业对话,把毕业论文写进产品说明书,将科研成果送入千家万户。”宋文琦表示。
产科教助推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与制度设计对人才培养不可或缺。围绕“双碳”战略以及新兴产业需求,西京学院构建“基础学科-应用平台-产业对接”产科教融合链,支持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研究,优化学科布局,推动新能源等方向产业化落地。
为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学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人才培养方案两年一更新”制度。同时,通过增设本科专业、新建硕士点及申报博士点,搭建起化学能源专业“金字塔”体系,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企业有需求,学校与企业协商共同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实训考核标准,优化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建立岗位需求动态反馈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紧密衔接。
学校也对合作企业提出明确要求,包括保障实训条件、提供真实项目任务、深度参与教学与考核全过程。
平台建设不仅仅是设备的简单堆积,更关键的是实现机制贯通和人才集聚,通过“实用型科研”与“前瞻性教学”的结合,培育出更多“既满足当下需求,又懂预见未来趋势”的创新型人才。
眼下,新获批的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已完成招生复试环节,首批学生也将于今年9月入学。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