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146期:第08版 陕煤四版

“塑造北移精神 建功陕煤发展事业”征文选登

关键字:选登,征文,事业,发展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北移”:青春无悔的选择

在“北移”的队伍之中,有人放弃了自己南下的计划,有人放弃了留在父母身边尽孝,有人放弃了陪伴儿女的成长。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件事,朝着同样的目标前行,在陕北这片热土上建功立业。从此,他们将浪漫的念头埋藏在心底,将宝贵的年华献给事业,十多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耕耘着自己的梦想。

讲责任,会说能干有才人——李少芳

“哐当、哐当……”2009年9月,李少芳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南下的计划,从宝鸡出发奔赴神木锦界,独自一人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追逐自己心里那片充满希望的沃土,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梦想。

李少芳是北元化工员工眼里斯文的“有才”人,他说话头头是道,尤其是在进行安全培训的时候,他那抑扬顿挫的语气加上绘声绘色的描述,很快会吸引住听众。在2018年6月份,他被推选代表公司参加了陕煤集团“安全生产,团员青年在行动”主题实践系列活动“安全生产,陕煤团声”的宣讲,受到了一致好评。他不仅会说,还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记得2012年初的一个夜晚,氯碱分厂一期氯氢处理工段给一期二次盐水及电解工段输送高纯酸的外管架上发生了泄漏。为了不影响生产,他同检修人员奋战在检修一线。当检修人员多次处理无果的情况下,他爬上8米多高的管廊架上分析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时气温零下18℃左右,他一直连续工作了5小时,当有员工让他休息一会时,他却说:“隐患没消除,我心里不踏实。”他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最终在他的带领下成功将漏点消除掉,保证了生产的稳定运行。

9年过去了,李少芳在安全管理工作岗位上仍旧保持着任劳任怨的韧劲。笔者问他:“你理解的‘北移精神’是什么?”他的目光投向窗外,像是要将这9年的岁月快速浏览一遍。思考片刻后,他告诉我:“我想是任何时候都要怀抱希望,无悔当初的选择,心甘情愿地去为自己的选择艰苦奋斗吧!”

谈吃苦,谁说女子不如男——李小娜

2004年李小娜从渭南蒲城来到陕北,未曾见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眼前只有漫天的黄沙和无尽的公路。“原本一个小时的路程,整整走了4个多小时,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晕车,下车后面对狂风的呼啸,失落感和挫败感瞬间把我笼罩。”这是李小娜对陕北的最初印象。

李小娜进入北元化工时才只有21岁,当年的北元还处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别看李小娜还是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小姑娘,可她作为荒原上的一名开垦者,拉过电缆、修过马路、卸过铜板、烧过锅炉……哪里需要她就在哪里干,俨然一位“巾帼英雄”。没过多久,李小娜就适应了北元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开启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征程。

随着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周边的环境也日新月异。李小娜迎来了一个女人这辈子将要面对的人生大事——婚姻。每次回家,家里人都逼着她去相亲。

她的父母经常在她的耳边唠叨“:女孩子有个好的归宿比什么都强,你看看你现在都成什么样了?我们当初就不应该答应你去陕北那个化工厂工作的。”

她只能耐心给父母解释:“爸、妈,我承认我呆的那地方条件不如咱们这边好,可那只是暂时的。你们不知道,那地方可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将来肯定是重点发展对象。”

3年后,她结婚了,嫁给了一个憨厚老实的神木小伙子。李小娜的父母起初也不情愿。“3年了,我已经适应了这里,公司发展蒸蒸日上,产量每创新高,待遇也越来越高。更主要的是这里能真正发挥我的专业特长,我身边的人勤奋踏实,我相信我们两个会把日子过顺当的。将来,我还要接你们过来享福呢!”最终,李小娜用一番真诚的话语打动了她的父母。

时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却无法改变她积极上进的心。李小娜从一名普通的员工,到如今氯碱分厂中控分析工段技术员。她自豪地告诉笔者:“事实证明,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她把14年的青春年华默默地奉献在了北元这个大家庭,她始终无怨无悔。

论奉献,七年芳华驻漠北——张云秀

“妈妈,你不要走……”儿子的小脚丫踩在自己的脚背上,坚强的女子强忍住泪水,慢慢地蹲下来把儿子抱了起来。

望着只有3岁的儿子,看着年过花甲的父母,张云秀纠结心痛。她走了,这个3岁的孩子只能留给自己的父母照顾,而自己的父母也需要她在身边呀!俗话说“父母在,不远行。”何况父母亲身边只有自己和孙子。自己走了不说,还要给爸妈留下一个负担,这让她实在难以开口。过了良久之后,爸爸转过身说:“我知道你很热爱你的工作,也知道这份工作对你的意义。可是孩子,爸妈舍不得你一个女娃在外打拼,陕北那里风沙大,冬天特别冷,你能行吗?”“我行的,爸爸!只是我走了就辛苦您和妈了,我不能在您们身边,还要您们帮我照顾孩子。”说到这,这位柔弱的女子泪眼婆娑。接下来的日子,父母则默默地为她准备行囊,大到换洗的衣物,小到牙膏牙刷、针线纽扣。每天爸妈都会上街,每天都会关注陕西电视台的榆林天气预报,就这样一天装满一个包……

“云秀呀,明天几点的火车?”

“爸,早上九点的。”

“云秀,明天我叫上你哥借辆三轮车送你,我带孩子去公园。”说完这些话,爸爸转身就出去了。张云秀鼻子酸酸的,儿子望着地上的大包小包说:“妈妈,真的要走吗?”孩子用自己的小脚丫踩着妈妈的脚背企图阻挡妈妈“北移”的脚步,可是他怎么知道自己妈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妈妈的心有多疼?

经过一天一宿的颠簸,2011年7月13日中午,张云秀从渭南到了北元化工。在陕北早起天空晴朗,夜晚星空闪耀,但是风沙却是不打招呼说来就来。从住宿到氯碱分厂中控分析室不足十分钟的路程,可是遇到刮风下雨却二十分钟也走不到,特别是像张云秀这样比较瘦小的身材,更是随时有被风沙刮起来的危险。

在北元工作的7年时间里,张云秀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她面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从没有退缩,用满腔热情履行肩负的责任,用自己的青春播洒激情,用行动谱写出一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歌。(梁正)


用汗水点亮“北移”的梦想

从渭北高原到陕北大漠,80后的曹楠楠,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踏上这段“北移”征程,来到了榆北小保当公司。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怀揣梦想,不忘初心,将“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人生的方向标和践行的座右铭。

心中有信仰 前行不会偏航

“北移”的路绝非坦途,需要舍弃舒适安逸,需要放下儿女情长,从此征战沙漠,别无选择。他深知这一点,用坚定的步伐走出了“北移”的路。

来到补连塔煤矿实习,他每天跟着师傅去学、去记、去练,在基层9年的工作经验,再加上自身勤勉好学,很快赢得了师傅的喜爱。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肩膀磨破了,他咬牙坚持,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成为了实习员工中第一批归来的骨干队员。在工作中,他经常向老师傅请教,利用休息时间学习CAD平面设计程序软件,井下供电图他也尝试着独立完成。区队更换大小设备,他都与厂家的技术人员一起安装调试,讨论设备运行当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成功总结出了以“听、摸、看、量”为主的一套综合设备检修方法,提高了检修速度与质量,保证了机器正常运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他还是大家推选的支部组织委员,除了日常生产工作,他还带领全区党员积极开展党内各项活动,带头向群众亮身份,工作中冲在前,替职工排忧解难,让综采区铁军又一次成为了小保当公司的传奇。

脚下有力量 在奋斗中闪光

回到小保当,他俨然成为了综采区的中流砥柱,除了区队的跟班带班,还要制定各种措施、安排当班工作,每天都把时间远远地甩在后面。

当综采区首次进行井下设备试运转调试时,由于转载机的故障,影响整体工作开展。听闻此消息,已经走到升井人车前的曹楠楠说,“你们先上,我去看看。”到达现场后,他摘下手套,找来工具,用手尝试触摸螺丝,试着进行操作,汗流浃背也未停歇,全身工服像在水里泡过似的。接班的工友看不下去,纷纷说道:“你休息会,让我来。”只见他用胳膊抹了一把脸上的煤泥汗珠说:“咱们加把劲,快点干,争分夺秒,抢时间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保证设备正常试运转。”经过大家的协作配合,机械受损件终于更换完成,设备可以正常运转。此时,他已经连续在井下工作了18个小时。

迎着巷道的风,脸是黑的,手是黑的,嘴里也是黑的,他的眼睛比深夜还要深邃。因为热爱,他愿意与黑暗同行;因为责任,他用汗水向他人传递着矿工的能量,在建设智慧化矿山的洪流中,用自己的光和热,贡献着一份信念和力量。

真情如磐石 付出就会收获

他就是母亲倚在门口牵不到的那只手,妻子舍不得挂掉的电话,女儿眼里不敢靠近的陌生人。因为梦想,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因为梦想,愿意肩负起这份沉重的负荷。

在小保当公司第一个回采工作面的内回风顺槽与切眼全面贯通之后,公司决定对贯通切眼进行临时支护。区队安排曹楠楠负责切眼临时支护工作。他第一时间奔赴井下作业现场,准备所需的物料。从技术措施的学习宣贯到现场的作业流程标准,从测量巷道高度到复查顶板质量,从检查单体状态到巡查支护质量,每一道工序、每一步操作、每一个标准,他都保质保量完成。一连几天,早上下井,半夜升井。妻子生病了,找他找不见。夜里,他升井匆匆回到宿舍,望着脸色苍白熟睡的妻子,他无限自责地替妻子掖了掖被角,在额头上印下深深一吻,“好好照顾自己,等忙完这段时间我就回来陪你。”这大概是他最常对妻子说的一句话,说完又急匆匆回区里忙活去了。在他的努力下,临时支护工作圆满完成,没有发生任何碰手碰脚事故,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曹楠楠正是用开疆拓土的信念和披荆斩棘的勇气,唱响了陕煤青年人“北移”的奋斗之歌。(刘大鹏)


紧随主力创大业后勤服务显身手

紧随陕煤主力北上的步伐,实业集团榆彬实业公司一群有志之士深入尚在建设中的曹家滩矿业公司,在后勤服务战线建功立业。这里要讲述的是在矿井建设期间,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优质后勤服务的团队——榆彬实业曹家滩项目部的感人故事。

矿井建设中后勤服务艰难起步

曹家滩矿业公司处于大漠深处,周围便是茫茫沙海。榆彬公司曹家滩项目部按照公司的统一部署,经过周密细致的筹划安排,并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矿业公司的时间要求,于2018年9月18日顺利开启曹家滩矿1号职工餐厅,并实行24小时供餐服务。同年10月,又相继接收了职工浴室、干部浴室、矿灯房,接手联建楼保洁及洗衣房洗工作服等服务工作。在此过程中,项目部克服种种困难从选聘人员到组织岗前培训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是一次新挑战,从员工熟悉工作流程到工作标准的提升都要付出大量的努力,经常是好不容易员工熟练了,由于环境居住条件艰苦或工作太辛苦等原因员工又流失掉了,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磨合期队伍不稳定,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后勤服务工作艰难起步。

“我们吃住不好没关系,矿工吃不好才是大问题。”

职工餐厅在开业前期,正值矿区建设最紧张的时候,一时间无法为后勤服务人员提供生活设施。“我们吃住不好没关系,矿工吃不好才是大问题。”项目部员工们抱着这样的信念,一方面积极协调参与土建施工、水电、设备安装及方案的调整变更等工作,参与也是为了熟悉掌握各水电气及设备的使用,做好基础准备工作。为了早日开业解决矿井职工就餐问题,保洁人员在餐厅施工没有完全撤场时,就积极清理现场建筑垃圾、擦洗高低空玻璃,常常是这边施工那边清理。一切都在积极向前推进,最终按矿上的时间要求开业,受到矿业公司领导好评及职工的赞赏。

克服困难解决矿工洗衣难

矿工吃饭问题刚刚解决,洗衣问题又接踵而来,迫切需要开启矿区洗衣房。洗衣房接收前期,在清理环境卫生、岗前培训学习交流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如何快捷方便地提供好服务,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安全注意事项、操作流程等是员工必须掌握的基础。比如,有一台缝纫机设备厂家人员也不会使用,项目部就请社会上的裁缝过来手把手地教员工,最终熟练掌握,为尽快开展服务打下基础。洗衣房开业了,矿工可以穿着干净干燥的工作衣下井了。

“只要有一人还住在这里,我就不离开板房。”

“只要有一人还住在这里,我就不离开板房”,这是榆彬实业曹家滩项目部经理说的话。他不只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他8月份到曹家滩的第一天起,就与大家一起住在板房里,夏天酷热,秋冬寒冷。随着矿区建设的进行,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项目部陆续有人员离开板房住进了正式宿舍,矿上也多次为项目经理安排好了房间,但他多次执意让给了他人。

现在,曹家滩项目部全体员工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团结一致,努力拼搏,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向着挑战更高的服务品质而努力。(苗万涛 王世忠)


始于13年前的“北移”

截至2018年9月,陕北矿业公司资产规模达465亿元,累计生产煤炭5.46亿吨,2015年、2016年、2017年人均年产原煤1.10万吨,这些成绩的取得始于13年前的一场“北移”之旅。

肩负使命,前方就是光明

坐了一夜的火车,迎接小王和老李的不是清晨第一缕阳光,而是冰冷刺骨的寒风。下了火车,他们又坐上了前来接他们的汽车,走了半个小时的山路,这才抵达了他们此次的目的地——柠条塔煤矿建设现场。刚一下车,小王望着远处光秃秃的荒山和近处低矮的简易工棚,面露苦涩地问老李:“师傅,我们真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建设一座现代化大型煤矿?”“能,肯定能!”

小王和老李正是那场始于13年前“北移”之旅中无数建设者的一员。

2004年陕煤集团组建成立,面对关中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开采难度不断加大,企业负担急剧增加等诸多不利因素,求变成为摆在陕煤集团面前的唯一选择。他们经过深思熟虑的谋划,抓住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机遇,将目光瞄准了素有“中国科威特”之称的榆林,2005年即作出了“稳定渭北、壮大彬黄、做强陕北”战略北移号召,同年7月,陕北矿业公司改制挂牌,并将办公场所由西安迁至榆林市开发区。一大批胸怀大局的陕北矿业人放弃关中地区优越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背井离乡,克服重重困难奔赴陕北,他们在广袤无垠的毛乌素沙漠腹地,抗严寒、斗酷暑、战风沙……

2005年,柠条塔矿业公司开工建设;2006年,红柳林矿业公司、张家峁矿业公司相继开工建设;

2007年,韩家湾煤炭公司实施矿井技改,涌鑫矿业公司开工建设;

2008年,产业发展公司成立;

……

肩负使命,前方就是光明。13年后,他们用放眼全局、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创业精神,铸就了一艘拥有7000万吨优质煤炭产能,2亿吨煤炭生产服务能力的西部能源巨舰。

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怎么干?如何建?建成什么样?一直是困扰这群建设者们的一大难题。他们中有的人认为,关中老矿已经有一套极为成熟的建设方案,应该直接拿来使用。也有的人认为,陕北地区煤炭赋存条件和地质条件与关中地区完全不同,应该从实际出发,重新制定方案。经过认真勘探和研究,他们决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标世界一流煤矿,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矿井。

在煤炭开采技术方面,他们积极与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何满潮院士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的“厚煤层110工法技术研究”,于2016年5月通过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13位专家鉴定。“110工法”成功实施后,2016年9月又试验实施“N00工法”,实现了无煤柱精准开采,是我国第三次矿业技术变革的重大实践。

在智能化方面,他们坚持走“三型四化”道路,充分运用煤炭行业最为顶尖前沿的技术成果,先后实施了全国首个6.3米大采高智能化开采、地质可视化开采、智能化选煤厂、井下100多个岗位实现了“无人值守有人巡检”、井下巡检机器人等一系列重大成果,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了企业转型升级。

在绿色矿业建设方面,他们深入推进绿色开采管理体系,从源头上实现煤炭绿色高效开采;积极探索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井下矸石不升井,地面矸石再利用;在井下设置矿井水处理系统,在地面建成污水处理站,实现矿井水综合利用;划分运煤专线,实现“产煤不见煤”;建成了黄土沟壑采煤深陷微生物复垦科研示范基地,实现采煤深陷区综合治理。如今,一座座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冬季有景的花园式矿区巍然屹立于毛乌素沙漠之中。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他们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在煤炭领域的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地域优势和市场优势,以煤炭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煤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扶持为目标,注册成立“煤炭科技孵化公司”,成为全国首个煤炭“双创”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应用“互联网+”,建成了以煤炭生产运营服务、专业技术服务、设备物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金融服务“4+1”服务模式为主线的全国首个“煤亮子”O2O平台。

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他们用敢为人先、创新发展、励精图治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北移”传奇,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守业维艰,负重前行

在经历了煤炭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建设者们遇到了“北移”进程中的又一道难关:煤炭产能过剩,价格断崖式下跌,全行业陷入亏损。面对严峻复杂的煤炭市场形势,他们并没有退缩,喊出了“既然无法改变外部环境,那就改变自己”的口号。

他们打破大锅饭思维,直视管理弊端,以管理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突破口,深入开展包岗、包工、包任务及工区式管理创新,科学建立薪酬体系,全面推进固定资产清查,盘活存量资源,降低物资库存。加强税务筹划和内控体系建设,严格专项资金管理;建立了任务、责任、工作设计、组织实施、考核兑现的清单式、量化式的全面预算工作体系,以管理侧改革优化了工作品质,企业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他们积极调整生产销售策略,以吨煤完全成本降到百元以下为目标,实施定制化生产销售。围绕提质增效,实施系统改造,优化生产布局,合理采掘接续,强化煤质品类管理,不断优化产品供给结构,以优质煤炭稳定煤价,巩固市场,增加效益。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编制了煤炭产品营销宣传册,建立了客户微信群,及时发布煤质信息,形成“红柳林牌、柠条塔牌、张家峁牌”等知名品牌。

他们积极推行全员“双创”,在煤炭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仍坚持每年拿出近亿元资金用于“双创”基地建设、重大创新项目研发、全员“双创”薪酬等方面。建立了“双创”绩效评价机制,将薪酬分配调整为“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双创工资+特别奖励”4个部分,使“双创”与职工收入紧密相连,形成“要我双创”到“我要双创”的转变。2015年至2017年,“双创”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分别达3.28亿元、5.19亿元和5.42亿元,使“双创”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新的支撑点。

守业维艰,负重前行。他们用迎难而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迈过一道又一道的坎,攀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站在新起点,迈步新征程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新一代的陕北矿业人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航标的引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把握新时代发展脉搏、煤炭科技进步脉搏、国家改革开放脉搏,适应经济发展高质量要求,以客观三个之最、主观八个之最和十二项国内外核心标杆体系为支撑,始终瞄准高端一流目标,聚焦主业,调整产品、市场、工艺技术、劳动用工、生产组织、成本、安全环保、工作品质八大结构,全力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形成了“二优三商”(“二优”即资源禀赋发挥优、全要素生产率优;“三商”即煤炭洁净产品定制化的供应商、煤炭生产综合服务方案的解决商、煤炭科技孵化转化的平台商)新型煤炭开采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实现了“由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蜕变,培育了一批资源配置效率高、产业优势明显的领先企业。

无论过去多少年,回忆起“北移”,想起这些故事,“北移精神”都一直鼓舞着一代代的陕北矿业人迈步走向新征程。(谭学超)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