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永存的《长安三万里》
王慧春
最近,我再次观看了一遍电影《长安三万里》。那些小时候背诵过的诗句一幕一幕在影片中呈现,李白、高适、杜甫……一个个诗人在银幕上翩然起舞。影片用视觉美感带我们梦回大唐盛世,用诗意语言阐释人生哲理。
在大唐,诗歌是流芳百世的精魂,李白是万众瞩目的一面旗帜。43岁厌倦文人生活赐金放还,到洛阳知遇杜甫,李杜二人结伴到河南拜见高适后,李白到齐州求仙问道,44岁成为道士,“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携第二任妻子南下避乱,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误入永王叛军,受牵连被贬,“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后在流放途中重获自由,喜不自禁,笔墨一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62岁,魂归九天,晚景凄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用诗歌说尽中华大唐盛世,他的豪情阅千年、照万世,是中国文化星空中那颗永不熄灭的明星。李白年少时从夜夜笙歌走向朝堂,想以一腔热血和满腹才华报效国家,奈何天不遂人愿,只得作罢,又做回纵情山水的青莲居士。出世、入世、再出世,恍惚间就蹉跎了一生,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不信,你看李白。
一生书诗韵,时事涵哲理。高适,盛唐时期落魄的官三代,公元723年,他满怀壮志西入长安,本以为凭借祖上一丝荣光,获得他人举荐,却屡次受阻,最后沦落到给妇人舞枪的地步。理想与现实碰撞,初出茅庐理想便碎了一地,眼见官二代们奢华豪放。“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深感长安的浮华并不适合自己,于是他回到商丘梁园,投身于读书务农,科举之路已不再通行,改行参军,混迹在幽州节度使张守辉的军中。公元738年,唐军与契丹交战,先胜后败,数万唐军丧生,他面对苍桑世态发出感慨,“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的正义招惹了名门望族的不满,再次回到家乡,过着陶渊明式的耕读生活,时常到处浪游。公元753年,年逾五十,被歌舒翰邀请参军,陪着一个中风半身不隧的老将军,竟然还打了一场不可能赢的仗。半年前还是一个八品小官的高适,火速接连提拔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使,戎马半生的他在六十花甲之际被进封渤海侯,缔造了大唐诗人唯一被封侯的神话。就像李白为高适所写的诗,“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时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三万里,这个距离既是大唐之辽阔,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当然,长安之远,远不止三万里,而比这更远的是人生的圆满。有的人把最美的姿态留给了长安,更多的人则穷尽一生都在去长安的路上。但不管怎样,无论古今,至少每个人都应有一个“长安”,并拼尽全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诗。所以,有理由相信,诗在,“长安”就在,并永在我们心中。

近日,《长安三万里》在台北首映。图为观众在电影海报前拍照。
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王慧春
最近,我再次观看了一遍电影《长安三万里》。那些小时候背诵过的诗句一幕一幕在影片中呈现,李白、高适、杜甫……一个个诗人在银幕上翩然起舞。影片用视觉美感带我们梦回大唐盛世,用诗意语言阐释人生哲理。
在大唐,诗歌是流芳百世的精魂,李白是万众瞩目的一面旗帜。43岁厌倦文人生活赐金放还,到洛阳知遇杜甫,李杜二人结伴到河南拜见高适后,李白到齐州求仙问道,44岁成为道士,“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携第二任妻子南下避乱,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误入永王叛军,受牵连被贬,“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后在流放途中重获自由,喜不自禁,笔墨一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62岁,魂归九天,晚景凄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用诗歌说尽中华大唐盛世,他的豪情阅千年、照万世,是中国文化星空中那颗永不熄灭的明星。李白年少时从夜夜笙歌走向朝堂,想以一腔热血和满腹才华报效国家,奈何天不遂人愿,只得作罢,又做回纵情山水的青莲居士。出世、入世、再出世,恍惚间就蹉跎了一生,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不信,你看李白。
一生书诗韵,时事涵哲理。高适,盛唐时期落魄的官三代,公元723年,他满怀壮志西入长安,本以为凭借祖上一丝荣光,获得他人举荐,却屡次受阻,最后沦落到给妇人舞枪的地步。理想与现实碰撞,初出茅庐理想便碎了一地,眼见官二代们奢华豪放。“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深感长安的浮华并不适合自己,于是他回到商丘梁园,投身于读书务农,科举之路已不再通行,改行参军,混迹在幽州节度使张守辉的军中。公元738年,唐军与契丹交战,先胜后败,数万唐军丧生,他面对苍桑世态发出感慨,“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的正义招惹了名门望族的不满,再次回到家乡,过着陶渊明式的耕读生活,时常到处浪游。公元753年,年逾五十,被歌舒翰邀请参军,陪着一个中风半身不隧的老将军,竟然还打了一场不可能赢的仗。半年前还是一个八品小官的高适,火速接连提拔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使,戎马半生的他在六十花甲之际被进封渤海侯,缔造了大唐诗人唯一被封侯的神话。就像李白为高适所写的诗,“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时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三万里,这个距离既是大唐之辽阔,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当然,长安之远,远不止三万里,而比这更远的是人生的圆满。有的人把最美的姿态留给了长安,更多的人则穷尽一生都在去长安的路上。但不管怎样,无论古今,至少每个人都应有一个“长安”,并拼尽全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诗。所以,有理由相信,诗在,“长安”就在,并永在我们心中。
近日,《长安三万里》在台北首映。图为观众在电影海报前拍照。
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