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根脉相连的乐章
——读巴陇锋《丝路寻祖》
韩鲁华
在被称为“丝绸之路”这条中西方交流的通道上,几千年间,发生了无数的历史故事,留下了无数历史文化的记忆。这记忆有经济贸易往来,有战争,有文化交流,也有美好的爱情故事。如人们熟知的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去取经,包括近代华人西迁做生意等等。在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上,也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比如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现代的像茅盾的《白杨礼赞》等,而巴陇锋的《丝路寻祖》,包括此前的《丝路情缘》,可以说是站在新世纪对这段历史回望后的一种现代叙写。
《丝路寻祖》所书写的故事,虽也隐含着历史某种悲剧的生命性质,但更重要的则是展现丝绸之路当代人的新风采。作品讲述主人公吉尔吉斯斯坦女青年索娃娜为完成祖母夙愿,到西安寻根问祖,最终落足西安的故事。这里没有风雨阻隔和艰难险阻,也没有像唐僧那些磨难惊险,有的是一种充满美好夙愿得以实现的诗情画意。如果作一幅画,那就是中亚华裔姑娘东行寻祖图。在这条东行寻祖主线中,又孕育着男女爱情故事。从索娃娜与意大利富豪利亨爱情开始,到利亨返回与伊莲利益联姻,再到索娃娜在西安寻祖过程中,与老舅家男青年辛实载的爱情开花结果而结束。在16号院的旁边,祖传秘制腊肉馆的开张,索娃娜开启了新的人生,也预示着她落足于老舅家。
从叙述的牵引线来看,是一种旅途记写的叙事方式。从叙事的视角来看,以索娃娜从吉尔吉斯斯坦出发,一路向东旅行,叙写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可以说,索娃娜走到哪里,故事就叙述到哪里。在旅行展现中,将沿途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与人物的生活故事融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东行寻祖旅行交响曲。其中,敦煌等历史文化景观是旅途中特意点出的一笔。这些景观不仅呈现了它们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它们的现代风采。古老而现代,或者说西安这座历史古城的现代风貌,是作者所倾心书写的。这也可视为是一种游历随记,它那见证者的叙写,给人以真切实感。社会宏大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干预或者消解着原生态生活叙事的本真韵味,而这种见证式叙写,又使得宏大叙事的话语,巧妙地落在了生活日常枝节的实处。
我们再换一种角度看问题。网络的出现,让文学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不仅表现在书写工具与传播媒介上,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观念等带来了巨大变化。就写作者而言,可以说现在真正进入到一种大众化的写作时代,人人都可以写作。另一方面,微信平台等自媒体的出现,为大众作品的发表提供便利。这种网络书写和发表的特征就是大众化、通俗化。无疑,这种写作还无法达到纸质传媒写作的深厚度,但它快捷通俗,读起来轻松愉快。从这种文学创作时代背景下来看,《丝路寻祖》似乎做着自己的努力尝试,其思想内涵的严肃性,与叙述言说上的通俗性,二者实现着契合。所以,这也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
就作品所叙写的基本价值取向来看,毫无疑问,是在追求丝绸之路的现代表达。《丝路寻祖》所要表达的,是丝路文化与丝路人历史命运与文化血脉的流淌。这也是对丝绸之路原发点的一种再探寻与再阐释。我用“叶振连脉”来表达我的看法。一是说,叶与根再怎么保持距离,它们之间都是血脉相连的。无根则无叶,叶茂自连根,这血脉就是文化。二是说,叶茂也好,叶遇风雨摇曳也罢,它的一切举动,根都是能够感知到的。因为它们之间有着血脉连接。远离故土走他乡的人们,一方面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另一方面母族也没有忘记这些远走他乡的子孙,这就产生了一种互动。正是这种互动,才有了许多动人故事。这也引出第三,互动是双双甚至多方的事情。主人公有了寻祖的意愿,母族老舅家也有了期盼接纳游子归来的胸襟,这才使得寻祖成为可能。正是在这种相互呼唤中,寻祖变为现实,演奏出一曲根脉相连、叶脉涌动的乐章。
最后再多说一句,也许是巴陇锋身兼多种写作身份的缘故,其叙写带有明显的影视叙事性质。比如叙述故事性强,线条清晰,人物塑造多写其动作行为,情节发展连接空间性强,这为作品的影视化打下了基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韩鲁华
在被称为“丝绸之路”这条中西方交流的通道上,几千年间,发生了无数的历史故事,留下了无数历史文化的记忆。这记忆有经济贸易往来,有战争,有文化交流,也有美好的爱情故事。如人们熟知的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去取经,包括近代华人西迁做生意等等。在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上,也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比如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现代的像茅盾的《白杨礼赞》等,而巴陇锋的《丝路寻祖》,包括此前的《丝路情缘》,可以说是站在新世纪对这段历史回望后的一种现代叙写。
《丝路寻祖》所书写的故事,虽也隐含着历史某种悲剧的生命性质,但更重要的则是展现丝绸之路当代人的新风采。作品讲述主人公吉尔吉斯斯坦女青年索娃娜为完成祖母夙愿,到西安寻根问祖,最终落足西安的故事。这里没有风雨阻隔和艰难险阻,也没有像唐僧那些磨难惊险,有的是一种充满美好夙愿得以实现的诗情画意。如果作一幅画,那就是中亚华裔姑娘东行寻祖图。在这条东行寻祖主线中,又孕育着男女爱情故事。从索娃娜与意大利富豪利亨爱情开始,到利亨返回与伊莲利益联姻,再到索娃娜在西安寻祖过程中,与老舅家男青年辛实载的爱情开花结果而结束。在16号院的旁边,祖传秘制腊肉馆的开张,索娃娜开启了新的人生,也预示着她落足于老舅家。
从叙述的牵引线来看,是一种旅途记写的叙事方式。从叙事的视角来看,以索娃娜从吉尔吉斯斯坦出发,一路向东旅行,叙写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可以说,索娃娜走到哪里,故事就叙述到哪里。在旅行展现中,将沿途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与人物的生活故事融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东行寻祖旅行交响曲。其中,敦煌等历史文化景观是旅途中特意点出的一笔。这些景观不仅呈现了它们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它们的现代风采。古老而现代,或者说西安这座历史古城的现代风貌,是作者所倾心书写的。这也可视为是一种游历随记,它那见证者的叙写,给人以真切实感。社会宏大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干预或者消解着原生态生活叙事的本真韵味,而这种见证式叙写,又使得宏大叙事的话语,巧妙地落在了生活日常枝节的实处。
我们再换一种角度看问题。网络的出现,让文学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不仅表现在书写工具与传播媒介上,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观念等带来了巨大变化。就写作者而言,可以说现在真正进入到一种大众化的写作时代,人人都可以写作。另一方面,微信平台等自媒体的出现,为大众作品的发表提供便利。这种网络书写和发表的特征就是大众化、通俗化。无疑,这种写作还无法达到纸质传媒写作的深厚度,但它快捷通俗,读起来轻松愉快。从这种文学创作时代背景下来看,《丝路寻祖》似乎做着自己的努力尝试,其思想内涵的严肃性,与叙述言说上的通俗性,二者实现着契合。所以,这也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
就作品所叙写的基本价值取向来看,毫无疑问,是在追求丝绸之路的现代表达。《丝路寻祖》所要表达的,是丝路文化与丝路人历史命运与文化血脉的流淌。这也是对丝绸之路原发点的一种再探寻与再阐释。我用“叶振连脉”来表达我的看法。一是说,叶与根再怎么保持距离,它们之间都是血脉相连的。无根则无叶,叶茂自连根,这血脉就是文化。二是说,叶茂也好,叶遇风雨摇曳也罢,它的一切举动,根都是能够感知到的。因为它们之间有着血脉连接。远离故土走他乡的人们,一方面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另一方面母族也没有忘记这些远走他乡的子孙,这就产生了一种互动。正是这种互动,才有了许多动人故事。这也引出第三,互动是双双甚至多方的事情。主人公有了寻祖的意愿,母族老舅家也有了期盼接纳游子归来的胸襟,这才使得寻祖成为可能。正是在这种相互呼唤中,寻祖变为现实,演奏出一曲根脉相连、叶脉涌动的乐章。
最后再多说一句,也许是巴陇锋身兼多种写作身份的缘故,其叙写带有明显的影视叙事性质。比如叙述故事性强,线条清晰,人物塑造多写其动作行为,情节发展连接空间性强,这为作品的影视化打下了基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