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火种的“铁建木兰”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铁二十局六公司高级工程师张烈霞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全国劳模奖章时,张烈霞的思绪飘回2002年那个恐高的清晨。20多年光阴,她从因恐高站上箱梁腹板钢筋时腿脚发软的“小姑娘”,成长为能扛全站仪翻山越岭的“铁建木兰”。
5月16日,记者采访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桂语未央项目部总工程师张烈霞时,她坦言:入职24年来,始终未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倔强与温柔。对工程,她苛求“毫米级精准”。对生活,她坚信“打不倒的终将让我强大”。对未来,她愿做火种,让工匠精神在更多年轻人心中燎原。
破茧成蝶 在磨砺中淬炼成钢
2001年7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张烈霞走出校园,加入中铁二十局六公司。在宝鸡市广元路渭河大桥工地,恐高的她首次站上箱梁腹板钢筋时,因腿脚发软被钢筋工笑到“想找地缝钻进去”。
这件事之后,她很快就将这份羞愧化作动力——白天追着师傅跑现场学技术,晚上抱着规范啃到凌晨,半年便从资料员蝶变为独立带组的技术员。
2003年,宝鸡陵源垃圾处理厂项目成为她第一次“单兵作战”的战场。师傅仅带3天便调离,全英文界面的全站仪让她在山地测量时抓耳挠腮。
“捧着说明书蹲在草丛里,两个小时才放出第一个点,后背湿透能拧出水来。”回忆起那段日子,她笑着说,每天跋山涉水十几公里,饿了摘青果子充饥,渴了捧山泉水解渴,一个月下来脖子和胳膊掉了好几层皮,“但当400多个边界点全部精准布设时,我知道自己扛住了。”
然而,2007年,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张烈霞的爱人意外致残、婆婆确诊宫颈癌,身怀六甲的她一夜间成为家庭支柱。“在医院走廊听着‘高位截瘫’的诊断,感觉天都塌了。”
沉寂半年后,她抱着襁褓中的女儿毅然返回工地,“我必须站起来,给爱人希望,给孩子做榜样。”
团队攻坚 在汗水中浇筑精品
大西客专项目德国监理的严苛让张烈霞第一次领教“细节即生命”的含义。
跨灞河西悬灌梁施工时,对方4次验收因“3个饮料瓶”“安全网破洞”“3毫米焊渣烫痕”等问题拒检,施工队当场撂挑子,她攥着被汗水浸透的施工日志劝说施工队正常施工。
此后,她化身“细节控”,白天跟着德国监理跑现场,晚上用红蓝绿三色笔标注问题清单,红色标关键工序,蓝色记参数偏差,绿色追整改进度。当第4次报验进入质量验收环节时,德国监理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2023年,在未央路小学项目78天工期、21000平方米建筑的极限挑战面前,她带着团队在两间活动板房“安营扎寨”。
40摄氏度的高温下,30多位焊工穿着能拧出水的防护服坚守40天,测量班24小时盯着全站仪生怕误差分毫,全体管理人员每天只睡5小时,蹲在钢筋堆旁扒拉盒饭时还互相调侃“不用洗碗”。
最终项目如期交付,开学典礼上孩子们的欢呼声让她红了眼眶:“孩子们的读书梦被点亮,我们的汗水不会白流。”
逆势奋发 在风雨中播种希望
家庭与事业的双重担子,让张烈霞每一天都像上了发条的闹钟。5时30分起床帮爱人做康复训练、给女儿换尿布,7时30分送女儿到托育点后直奔工地,深夜安顿好家人再捧起专业书研读……这样的生活,她坚持了17年,并在5年中连续考取5本工程领域专业证书。
“仪器要对准北斗星,人心要对准良心。”作为“张烈霞先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她将当年师傅的话刻进骨子里。
看到新人图纸会审漏标参数,她会把规范摊开逐字核对:“咱们笔下的每个数字,都是老百姓的‘安全网’。”
在她抽屉里,珍藏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带徒心得。如今,她培养的20余名技术骨干已走上项目总工、安全总监等岗位。
徒弟在深夜微信里告诉她:“您当年教的‘三色笔工作法’,现在我也传给徒弟了。”她欣慰地说:“看!传承的种子发芽了。”
24载光阴,张烈霞的目光始终清澈如炬。当越来越多的“三色笔”在图纸上勾勒责任,当更多年轻人以她为灯踏上征程,中国基建的星河,正因无数这样的“铁建火种”而璀璨永恒。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青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全国劳模奖章时,张烈霞的思绪飘回2002年那个恐高的清晨。20多年光阴,她从因恐高站上箱梁腹板钢筋时腿脚发软的“小姑娘”,成长为能扛全站仪翻山越岭的“铁建木兰”。
5月16日,记者采访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桂语未央项目部总工程师张烈霞时,她坦言:入职24年来,始终未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倔强与温柔。对工程,她苛求“毫米级精准”。对生活,她坚信“打不倒的终将让我强大”。对未来,她愿做火种,让工匠精神在更多年轻人心中燎原。
破茧成蝶 在磨砺中淬炼成钢
2001年7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张烈霞走出校园,加入中铁二十局六公司。在宝鸡市广元路渭河大桥工地,恐高的她首次站上箱梁腹板钢筋时,因腿脚发软被钢筋工笑到“想找地缝钻进去”。
这件事之后,她很快就将这份羞愧化作动力——白天追着师傅跑现场学技术,晚上抱着规范啃到凌晨,半年便从资料员蝶变为独立带组的技术员。
2003年,宝鸡陵源垃圾处理厂项目成为她第一次“单兵作战”的战场。师傅仅带3天便调离,全英文界面的全站仪让她在山地测量时抓耳挠腮。
“捧着说明书蹲在草丛里,两个小时才放出第一个点,后背湿透能拧出水来。”回忆起那段日子,她笑着说,每天跋山涉水十几公里,饿了摘青果子充饥,渴了捧山泉水解渴,一个月下来脖子和胳膊掉了好几层皮,“但当400多个边界点全部精准布设时,我知道自己扛住了。”
然而,2007年,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张烈霞的爱人意外致残、婆婆确诊宫颈癌,身怀六甲的她一夜间成为家庭支柱。“在医院走廊听着‘高位截瘫’的诊断,感觉天都塌了。”
沉寂半年后,她抱着襁褓中的女儿毅然返回工地,“我必须站起来,给爱人希望,给孩子做榜样。”
团队攻坚 在汗水中浇筑精品
大西客专项目德国监理的严苛让张烈霞第一次领教“细节即生命”的含义。
跨灞河西悬灌梁施工时,对方4次验收因“3个饮料瓶”“安全网破洞”“3毫米焊渣烫痕”等问题拒检,施工队当场撂挑子,她攥着被汗水浸透的施工日志劝说施工队正常施工。
此后,她化身“细节控”,白天跟着德国监理跑现场,晚上用红蓝绿三色笔标注问题清单,红色标关键工序,蓝色记参数偏差,绿色追整改进度。当第4次报验进入质量验收环节时,德国监理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2023年,在未央路小学项目78天工期、21000平方米建筑的极限挑战面前,她带着团队在两间活动板房“安营扎寨”。
40摄氏度的高温下,30多位焊工穿着能拧出水的防护服坚守40天,测量班24小时盯着全站仪生怕误差分毫,全体管理人员每天只睡5小时,蹲在钢筋堆旁扒拉盒饭时还互相调侃“不用洗碗”。
最终项目如期交付,开学典礼上孩子们的欢呼声让她红了眼眶:“孩子们的读书梦被点亮,我们的汗水不会白流。”
逆势奋发 在风雨中播种希望
家庭与事业的双重担子,让张烈霞每一天都像上了发条的闹钟。5时30分起床帮爱人做康复训练、给女儿换尿布,7时30分送女儿到托育点后直奔工地,深夜安顿好家人再捧起专业书研读……这样的生活,她坚持了17年,并在5年中连续考取5本工程领域专业证书。
“仪器要对准北斗星,人心要对准良心。”作为“张烈霞先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她将当年师傅的话刻进骨子里。
看到新人图纸会审漏标参数,她会把规范摊开逐字核对:“咱们笔下的每个数字,都是老百姓的‘安全网’。”
在她抽屉里,珍藏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带徒心得。如今,她培养的20余名技术骨干已走上项目总工、安全总监等岗位。
徒弟在深夜微信里告诉她:“您当年教的‘三色笔工作法’,现在我也传给徒弟了。”她欣慰地说:“看!传承的种子发芽了。”
24载光阴,张烈霞的目光始终清澈如炬。当越来越多的“三色笔”在图纸上勾勒责任,当更多年轻人以她为灯踏上征程,中国基建的星河,正因无数这样的“铁建火种”而璀璨永恒。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