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056期:第04版 憩心亭

老宅静虚堂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标

老家那座老宅,是计划经济时期生产队经上级批准划定的,至今已近五十年。父亲身为小学教师,每月仅有四十来块钱的工资,即便家庭经济拮据,1980年,他还是东拼西凑,好不容易箍起了两口砖窑。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家,父亲打心底里高兴,再苦再累也觉得值。那年,我恰好考入陕西省农林学校,可谓双喜临门,全家人都乐开了花。

父亲是个理想主义者,生性乐观,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只有人想不到的,没有人做不到的。”自我考上学后,更是坚定了他的这一信念。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要珍惜这个时代,珍惜这个机会。农村娃娃唯有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我不期望你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只希望你将来能好好工作。我这辈子,虽有想法,奈何条件有限,谋得教师一职,也算幸运。如今唯一的心愿,就是教好孩子们,让更多农村娃将来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我原本还想再借点钱收拾一下院子,现在看来是顾不上了。”

我明白父亲的心思,他多次提及这辈子无论如何,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院落,这是他最质朴的理想与追求。

我在农校的那三年,家里几乎没有进行什么建设。1983年我被分配回县上工作,家里经济稍有好转,父亲便张罗着简单收拾了砖窑。实在住不下后,1986年又建了一座土木结构的厢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雨水偏多,窑洞和房屋都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农村进城的人越来越多。我与父亲商量,要么进城租房住,要么在老院盖新房。父亲不同意进城,执意要在院子里盖门房,还强调旧房只修缮,不许拆除。他的理由是,旧房是他创下的基业,而盖门房是为了圆先人的梦。

父亲十分倔强,谁也无法说服他。最后经母亲从中调和,决定翻新,将土木结构改为砖混结构。当然,即便经济再紧张,门房也是要建的,毕竟父亲说这是圆先人的门房梦。

我们家世代为农,识字的人很少,到了父亲这一辈,还算幸运,上了“简师”,得以教书。可以说,祖祖辈辈都穷怕了,好几代人都盖不起门房。人们常说,门房是主人的脸面,父亲就是想为先人争回这脸面。

父亲平素生活简朴,对物质从不讲究,更多地倾心于精神追求。他常说:“人可以缺少物质,但不能没有精神。人只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奔头,就是最大的幸福。”

一切按照父亲的意愿建设完成,决算时,父亲得知超支三万余元,便把我叫到跟前说:“儿子,没关系,搞这么大的工程,谁家不欠账呢,咱们父子俩用不了两年就能还清。”

我完全理解父亲。那天,父亲说这话时,眼里噙着泪花。一切安排妥当后,父亲高兴地说:“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如今也算圆了几代人的梦,没给先人丢脸。你比我强,往后可能一代比一代强,但你要始终记住,咱们世代农民,必须以耕读为本,静虚为要。人要先守得住正道,才有可能纵横捭阖。清净无欲,恬淡平和,方能彰显英雄本色。”他怕我听不懂,又补充道:“耕读是立身之本,静虚是做人之要。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耕读二字,在成事创业的过程中,切不可想法太多,利欲熏心。百年之后,这个院子或许无人居住,但我要说的是,最起码要把‘耕读、静虚’当作家文化世代传承下去,也不枉我为此奋斗一生。”

父亲过世后,这件事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心结。每每与人谈及老家的事,难免就会想起父亲对我说的话。

直到有一天,我与党宪宗老师说起此事,他说:“你父亲的心思我能理解,他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辈子兢兢业业,为人师表,不可能给你留下万贯家产,能留给你的,只能是些为人处世的经验和做法。你家我去过多次,要说缺什么,我觉得还是文化气息不够,你应该给门房和上屋两侧加上楹联。”我顿时恍然大悟,父亲或许当初就是这么想的,只是没说出口罢了。

老宅是典型的渭北四合院,坐东北朝西南,院子里门房、上屋、厢房一应俱全,只是东边厢房没有盖满,留作厨房专用。

后来经党老师提议,由他撰写两副楹联,一副请书法家雷珍民书写,一副请书法家李建龙书写。门房楹联为:“北倚韩塬五千载文明紫气东来墨苑地,南凭徐水数百屏风物丹霞西照金粟家”。上屋楹联是:“诗茶淡性白云野鹤怡情在天地,耒耜习心洁露秋蝉俊雅出山林”。

楹联挂上后,感觉门楣上似乎还缺了点什么,与整体格调不太协调。不久后,在华山偶遇任法融道长,我提及此事,老爷子不假思索地说:“我给你写四个字可以补壁,‘善域福庭’。”

“绝了,写到我心坎上了!”我由衷的高兴。心想,“善域福庭”这一表述融合了“善域”(美好之地)与“福庭”(道教中神仙居所与福地)的概念,体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善域福庭很快被制作成木匾额,挂在了门房门厅的门楣上,不久便成了小院的别称。门厅有了匾额,上屋就显得有些寒酸。后来,有朋友建议,干脆请人给上屋也题写个匾额,就叫静虚堂吧,正好也符合你父亲生前的夙愿。

就这样,静虚堂成了老宅上屋的堂号。虽说心里一直念着,但实际上并未启用。前几年,我托人请书法家陈龙写了“静虚堂”三个字,却一直没心思装裱。静虚堂也就这样,未能引起人们太多关注。

去年我写《凝瑞门》,因在老家完成,落款便用了静虚堂,没想到竟引起不少读者对静虚堂的关注。一位读者跟帖道:“凝瑞门前观世界,静虚堂里叹人生。”

其实,静虚堂并没有读者想象的那么神秘。父亲当年说的静虚,是想将其作为一种家风传承下去;而我说静虚,完全是为了完成与先人的心灵对话。

如果说善域福庭是老宅的代名词,那么,静虚堂就是善域福庭的核心景观,静虚便是这核心景观的关键词。静虚堂因善域福庭而美丽,善域福庭因静虚堂而辉煌。

人人都有生养的地方,那里有说不尽的青春年少与乡愁别绪。初出茅庐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告别家乡,立志求学,才知人生百味,立身必先立学,立学必先读书,读书以明理为要,明理为修身之需;学业有成时,“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然而到头来,外面的世界再精彩,总觉得飘忽不定,故乡才是真正的归宿。人生一世,如浪花生灭于大海,有波澜壮阔的汹涌,也有坚定不移的平静。

父亲常讲:“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虚怀若谷,不为名利所困,静若止水,方能内心无怨无悔。”

静虚堂承载了我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它不再是一座普通的老屋,而是我心灵的栖息地。我的父母曾在这里生活,我的梦想从这里起航,我的根就在这里。静虚堂,永远是我值得怀念的地方。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