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油精、清凉油、藿香正气水/液……
这些“国民解暑药”你用对了吗?

“气温飙升,简直热得受不了,户外多待一会儿,连手机都晒得滚烫,生怕它‘中暑’了。”
“还好老母亲给我准备了风油精,不舒服就闻一下。”
“还有藿香正气水,稍微有点头痛、胃部不舒服想吐的时候,拿出来喝一瓶就对了。”
不瞒大家说,别看这些防暑药大家用了几十年,但很多人真就用错了几十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药学部(药剂科)的药师来跟大家详细讲一讲这些药品的用法。
清凉油、风油精
不是人人都适合
不管是清凉油还是风油精,防暑的同时还能止痒,价格便宜实惠,简直是居家外出的必备良品。但是,很多人对这两个药品的认识并不准确,认为两者除了名字和质地不一样,作用都差不多,甚至可以“双雄”出击一起用。
要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两者的成分不太一样。清凉油主要含樟脑、樟脑油、薄荷脑等成分;风油精除薄荷脑、樟脑外,还含有水杨酸甲酯。
其次,两者的功效有一定差异。清凉油侧重缓解头晕、头痛、鼻塞和中暑等症状。风油精因含有水杨酸甲酯(解热镇痛抗炎药成分),更适用于蚊虫叮咬后的皮肤炎症反应,以及伤风感冒引起的头痛。
虽然便宜、易携带,但清凉油和风油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的,尤其是以下情况的人群就不能用——
皮肤烫伤、损伤或有溃疡的人。有人被烫伤了就习惯性地去擦点清凉油,以为用点“清凉”的药膏会帮助降温,但这样做反而错了,使用后会刺激伤口并延缓愈合。
容易过敏的人。清凉油、风油精都可能会让人过敏,用完后如果皮肤出现皮疹瘙痒、局部红肿等情况,应该马上停止使用。如果是小朋友第一次使用,建议可以涂一点点在皮肤上,观察至少半天没有出现异样后再用。
孕妇和三岁以下孩子。这两类人群要慎用风油精。
藿香正气水/液、十滴水
不是所有中暑都适用
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十滴水,这些都是夏季常用的中成药,尤其是天气热、头痛,感觉有点中暑时,喝一瓶感觉就缓解了。这两种药的确可以缓解轻微中暑,但是,很多人也用错了。
成分大不相同
首先,从成分来认识一下这两类药物——
藿香正气水/液:主要含广藿香油、紫苏叶油、苍术、陈皮、厚朴(姜制)、茯苓、白芷、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等,其中藿香正气水一般都含有酒精。
十滴水:主要含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等,辅料为酒精。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类药物都有不含酒精的选择。比如,藿香正气类药物,不仅仅是我们最常见的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口服液,还包括了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滴丸等。而十滴水也不仅只有水剂,还有十滴水软胶囊。
其中,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一般都含有酒精,要特别注意服用时不要和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酯等)、甲硝唑等药一起用,否则可能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用药后饮酒,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惊厥等情况)。
而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滴丸,十滴水软胶囊等是属于不含酒精的,对酒精过敏人群,或老人、儿童,就可以选择这一类。
不适用于所有中暑
中医上把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主要是指因为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导致的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红等。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中暑情况。
而阴暑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因为错误的方式解暑而引起。比如从高温的户外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者在出了一身汗之后立即洗冷水澡、喝冷的饮品,引起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主要表现为畏寒头痛、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口渴咽干、四肢酸痛、胸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藿香正气类药物适合用来治疗阴暑,不适用于治疗阳暑,但大家往往都是在出现阳暑的情况下去用它,所以说,喝了那么多年的藿香正气水/液,都喝错了!
阳暑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用十滴水治疗。但如果整个人已经很不舒服了,甚至已经出现高热、晕厥等热射病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拖久了会有生命危险。
预防中暑
做好这几点更有用
比起热得不舒服了到处找药吃,我们更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中暑,在高温天气可以从以下方面注意:
空调风扇该开就要开。有些老年人为了节约电费,再热都舍不得开空调、吹风扇,要知道真的热出问题了,去医院花的钱可远远超出节省的电费。要注意风扇不要一直对着吹,风力也不要太大。
孕产妇和宝宝可以用空调。特别是孕产妇,因为她们的基础代谢率比一般人高25%,实际上会比普通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不过在吹空调的时候,室内温度调节在25度左右、避免风向直接吹向孕产妇和宝宝就可以了。
避免突然的“温差”。避免突然从较低温度的空调房间到室外高温环境,或者从高温环境迅速回到空调开得较低的室内。两个环境相差10℃以上,身体适应不了容易中暑。
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至3升。最好选择温热或常温的白开水,这个最解暑。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水,少量多次喝水。
注意饮食卫生,不要贪凉。不要贪凉吃太多冰镇饮料、水果、冰品,胃肠道受不了就要发烧、肚子痛、拉肚子、呕吐,脱水了更容易中暑。
室内也要注意预防中暑。不仅要注意室外高温环境,室内湿热环境也要注意谨防中暑,尤其是厨房,一定要保持通风。
特殊人群少出门。年老体弱者要注意控制好基础疾病,天气太热时,建议少出门,即使要外出,也要戴遮阳帽或打伞。(据大众健康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气温飙升,简直热得受不了,户外多待一会儿,连手机都晒得滚烫,生怕它‘中暑’了。”
“还好老母亲给我准备了风油精,不舒服就闻一下。”
“还有藿香正气水,稍微有点头痛、胃部不舒服想吐的时候,拿出来喝一瓶就对了。”
不瞒大家说,别看这些防暑药大家用了几十年,但很多人真就用错了几十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药学部(药剂科)的药师来跟大家详细讲一讲这些药品的用法。
清凉油、风油精
不是人人都适合
不管是清凉油还是风油精,防暑的同时还能止痒,价格便宜实惠,简直是居家外出的必备良品。但是,很多人对这两个药品的认识并不准确,认为两者除了名字和质地不一样,作用都差不多,甚至可以“双雄”出击一起用。
要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两者的成分不太一样。清凉油主要含樟脑、樟脑油、薄荷脑等成分;风油精除薄荷脑、樟脑外,还含有水杨酸甲酯。
其次,两者的功效有一定差异。清凉油侧重缓解头晕、头痛、鼻塞和中暑等症状。风油精因含有水杨酸甲酯(解热镇痛抗炎药成分),更适用于蚊虫叮咬后的皮肤炎症反应,以及伤风感冒引起的头痛。
虽然便宜、易携带,但清凉油和风油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的,尤其是以下情况的人群就不能用——
皮肤烫伤、损伤或有溃疡的人。有人被烫伤了就习惯性地去擦点清凉油,以为用点“清凉”的药膏会帮助降温,但这样做反而错了,使用后会刺激伤口并延缓愈合。
容易过敏的人。清凉油、风油精都可能会让人过敏,用完后如果皮肤出现皮疹瘙痒、局部红肿等情况,应该马上停止使用。如果是小朋友第一次使用,建议可以涂一点点在皮肤上,观察至少半天没有出现异样后再用。
孕妇和三岁以下孩子。这两类人群要慎用风油精。
藿香正气水/液、十滴水
不是所有中暑都适用
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十滴水,这些都是夏季常用的中成药,尤其是天气热、头痛,感觉有点中暑时,喝一瓶感觉就缓解了。这两种药的确可以缓解轻微中暑,但是,很多人也用错了。
成分大不相同
首先,从成分来认识一下这两类药物——
藿香正气水/液:主要含广藿香油、紫苏叶油、苍术、陈皮、厚朴(姜制)、茯苓、白芷、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等,其中藿香正气水一般都含有酒精。
十滴水:主要含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等,辅料为酒精。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类药物都有不含酒精的选择。比如,藿香正气类药物,不仅仅是我们最常见的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口服液,还包括了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滴丸等。而十滴水也不仅只有水剂,还有十滴水软胶囊。
其中,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一般都含有酒精,要特别注意服用时不要和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酯等)、甲硝唑等药一起用,否则可能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用药后饮酒,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惊厥等情况)。
而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滴丸,十滴水软胶囊等是属于不含酒精的,对酒精过敏人群,或老人、儿童,就可以选择这一类。
不适用于所有中暑
中医上把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主要是指因为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导致的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红等。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中暑情况。
而阴暑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通常是因为错误的方式解暑而引起。比如从高温的户外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者在出了一身汗之后立即洗冷水澡、喝冷的饮品,引起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主要表现为畏寒头痛、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口渴咽干、四肢酸痛、胸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藿香正气类药物适合用来治疗阴暑,不适用于治疗阳暑,但大家往往都是在出现阳暑的情况下去用它,所以说,喝了那么多年的藿香正气水/液,都喝错了!
阳暑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用十滴水治疗。但如果整个人已经很不舒服了,甚至已经出现高热、晕厥等热射病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拖久了会有生命危险。
预防中暑
做好这几点更有用
比起热得不舒服了到处找药吃,我们更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中暑,在高温天气可以从以下方面注意:
空调风扇该开就要开。有些老年人为了节约电费,再热都舍不得开空调、吹风扇,要知道真的热出问题了,去医院花的钱可远远超出节省的电费。要注意风扇不要一直对着吹,风力也不要太大。
孕产妇和宝宝可以用空调。特别是孕产妇,因为她们的基础代谢率比一般人高25%,实际上会比普通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不过在吹空调的时候,室内温度调节在25度左右、避免风向直接吹向孕产妇和宝宝就可以了。
避免突然的“温差”。避免突然从较低温度的空调房间到室外高温环境,或者从高温环境迅速回到空调开得较低的室内。两个环境相差10℃以上,身体适应不了容易中暑。
多喝水,每天至少喝2至3升。最好选择温热或常温的白开水,这个最解暑。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水,少量多次喝水。
注意饮食卫生,不要贪凉。不要贪凉吃太多冰镇饮料、水果、冰品,胃肠道受不了就要发烧、肚子痛、拉肚子、呕吐,脱水了更容易中暑。
室内也要注意预防中暑。不仅要注意室外高温环境,室内湿热环境也要注意谨防中暑,尤其是厨房,一定要保持通风。
特殊人群少出门。年老体弱者要注意控制好基础疾病,天气太热时,建议少出门,即使要外出,也要戴遮阳帽或打伞。(据大众健康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