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北京时间”背后的故事
——走进蒲城时间博物馆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东 摄影报道
6月26日,在渭南市蒲城县金帜山东侧,一座以“时间”为名的博物馆——蒲城时间博物馆在夏日的阳光下静静矗立。
这里曾是中国“北京时间”的诞生地,依托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建设而成,以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当记者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历史与现在的碰撞扑面而来,陈旧的计时装置、保存完好的发射大厅、充满科技感的现代时间计量器具……这座博物馆不仅承载着中国现代时间科技史的厚重记忆,更以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将“时间”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科技史诗,成为解码“北京时间”的鲜活样本。
北京时间为什么从蒲城发出?记者了解到,中国现代无线电授时发端于20世纪初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其地处东南一隅,信号不能覆盖国内全部领土,国家便开始筹建短波授时台。
蒲城地处中国大陆腹地,离中国大地原点仅100公里,发射的时间信号便于覆盖全国,经多方踏勘选址,最终选定蒲城金帜山。蒲城短波授时台于1966年开始建设,工程代号为“326”,1970年建成,同年开始试播,经历了短波授时和长波授时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授时中心,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北京时间来自陕西蒲城”的原因。
“攻世界最难的关,授世界最准的时。”据蒲城时间博物馆讲解员介绍,1998年,蒲城短波授时台停用,28年间,授时台为国家国防试验、空间技术、测绘、地震、交通、通信、气象、地质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为经济建设和国防试验作出重要贡献。
2008年,授时台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蒲城县政府合作,采用“原址保留就地改造”的方式,对短波授时台进行修缮建设。
2023年9月,昔日的短波授时台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以时间博物馆的新身份承担起“提升国民科学素养、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职责,以“时间”为轴,以“时间从哪来”为主题,成为“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326精神”的载体。
博物馆保留了原有工作机器,通过增加文物展陈、展板布置、雕像塑造、多媒体影片等,打造为集科普教育、参观游览、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时间科学博览中心和时间主题旅游目的地,用机房、机器、文字、影像、互动装置等讲述光阴的故事与科技强国的历程。
在这里,人们既能触摸到“北京时间”的科技脉搏,也能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智慧劳动和初心。正如展馆结束语所写:“时间长河在不停地流逝,原BPM短波授时台告别了往日的喧嚣和滴答声,只有这机房、机器和不变的建筑物在默默地注视着今天发生的一切,似乎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激情和辉煌,也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

时间博物馆外景。

博物馆一角。

游客参观。

“326”精神条幅与老一辈工作者雕像。

“326”精神广场。

授时台发射大厅。

远观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旭东 摄影报道
6月26日,在渭南市蒲城县金帜山东侧,一座以“时间”为名的博物馆——蒲城时间博物馆在夏日的阳光下静静矗立。
这里曾是中国“北京时间”的诞生地,依托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建设而成,以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当记者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历史与现在的碰撞扑面而来,陈旧的计时装置、保存完好的发射大厅、充满科技感的现代时间计量器具……这座博物馆不仅承载着中国现代时间科技史的厚重记忆,更以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将“时间”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科技史诗,成为解码“北京时间”的鲜活样本。
北京时间为什么从蒲城发出?记者了解到,中国现代无线电授时发端于20世纪初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其地处东南一隅,信号不能覆盖国内全部领土,国家便开始筹建短波授时台。
蒲城地处中国大陆腹地,离中国大地原点仅100公里,发射的时间信号便于覆盖全国,经多方踏勘选址,最终选定蒲城金帜山。蒲城短波授时台于1966年开始建设,工程代号为“326”,1970年建成,同年开始试播,经历了短波授时和长波授时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授时中心,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北京时间来自陕西蒲城”的原因。
“攻世界最难的关,授世界最准的时。”据蒲城时间博物馆讲解员介绍,1998年,蒲城短波授时台停用,28年间,授时台为国家国防试验、空间技术、测绘、地震、交通、通信、气象、地质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为经济建设和国防试验作出重要贡献。
2008年,授时台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蒲城县政府合作,采用“原址保留就地改造”的方式,对短波授时台进行修缮建设。
2023年9月,昔日的短波授时台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以时间博物馆的新身份承担起“提升国民科学素养、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职责,以“时间”为轴,以“时间从哪来”为主题,成为“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326精神”的载体。
博物馆保留了原有工作机器,通过增加文物展陈、展板布置、雕像塑造、多媒体影片等,打造为集科普教育、参观游览、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教育基地、时间科学博览中心和时间主题旅游目的地,用机房、机器、文字、影像、互动装置等讲述光阴的故事与科技强国的历程。
在这里,人们既能触摸到“北京时间”的科技脉搏,也能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智慧劳动和初心。正如展馆结束语所写:“时间长河在不停地流逝,原BPM短波授时台告别了往日的喧嚣和滴答声,只有这机房、机器和不变的建筑物在默默地注视着今天发生的一切,似乎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激情和辉煌,也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
时间博物馆外景。
博物馆一角。
游客参观。
“326”精神条幅与老一辈工作者雕像。
“326”精神广场。
授时台发射大厅。
远观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