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的牵挂
朱金华
秦岭,这座巍峨的山脉,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华夏大地,不仅是中国地理的重要分界线,更是承载无数故事和情感的地方。在秦岭深处的东段南麓,有个叫商南的地方,这里,山民过着简单宁静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对于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牵挂……
每当有人问及我的家乡,我总是自豪地滔滔不绝:居住三省八县结合部,地处秦头楚尾,移民汇聚文化交融,山民性格里有秦的雄强又有楚的唯美,心口相传不老故事,吟唱一首首不朽歌谣,领略一脚踏三省的豪迈,惊讶隔岸音不同的奇异……再讲究点儿的描述,无非是地理位置独特,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区,东部与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县、淅川县接壤,南部和湖北省十堰市的郧阳区、郧西县交界,西部与陕西省丹凤县、山阳县相邻,北部同河南省卢氏县相连。更官方的说法,便是从地理位置上看,处在商洛市、安康市、十堰市、南阳市、洛阳市、三门峡市等六城市的中心,是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中转站,云云。
商南依秦岭而居,源丹江而兴,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气候温润,风光旖旎,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民,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起,就具有开放性思想。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不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富国强兵崛起之策源地。秦孝公二十年(公元前342年),著名改革家商鞅破魏有功,被封商於十五邑,即现如今的商州、丹凤、商南、西峡、淅川、内乡等县一带。北魏景明元年(500年),析商县而设商南县,县治在今层峰驿。隋开皇四年(584年),商县改名商洛县,属上洛郡辖制,废商南县划归商洛县,原商南县治降为层峰驿。到了唐代,上洛郡改为商州,商南仍属商州商洛县,北宋时归陕西永兴军路。明代洪武年间的“山西大槐树”、清乾隆年间“安徽太湖”等几次大移民,让人烟稀疏的商山人口大增。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设商南县,郭子章《郡县释名》:曰商南者,在商州之南也;另一说,因位于商山之南而得名。正如人名只是一个符号一样,县名并不重要。设县以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的南镗、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吴庚扬、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吴庆扬三位学子进士及第,着实让商南人感到风光。
汉唐时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通往东南的商於古道分外忙碌,无论官员的升迁贬谪,还是赴京赶考的莘莘学子,抑或贸易商贾贫民走卒,奔走跋涉于蜿蜒崎岖的商山古道。自唐以来,诸多文人士子在这里留下题咏,“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是李涉《题武关》诗中的感叹,白居易有“七年三往复”的记述。元和四年(809年),元稹任监察御史,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今湖北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五年离京赴任,夜宿层峰驿(今陕西省商南县城西),推窗仰望,山月似钩;俯瞰院落,满地桐花,遂作《三月十四宿层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诗作寄友人白居易。黎明即起,收拾行囊继续南下,来到阳城驿(今陕西商南富水镇),伫立馆前,望驿名改而思故去人,不禁肃然起敬,感慨系之,潸然泪下,沉吟良久,写下《阳城驿》,诗曰: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昔公孝父母,行与曾闵俦。既孤善兄弟,兄弟和且柔。一夕不相见,若怀三岁忧……洋洋洒洒百余诗句,对阳城刚正不阿、谦恭朴实、宽厚仁慈的高尚情操赞叹不已,抒发诗人对阳城的极度崇敬,对正义贤良的渴望,还有对奸佞的憎恶,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愫与历史担当。
韩愈苦吟商山路。因进谏触怒宪宗皇帝,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十四日,韩愈接到诏命,被贬潮州刺史,即刻起身,只身离开长安。韩愈离京第二天,妻儿老小以“罪人之家,不可留住”之由,出京城随迁,小女年方十二岁,正卧病于床,惊闻爹被贬远方,病情愈重,仓皇上路之际,沿崎岖山路,风餐露宿受尽颠簸之苦,羸弱之躯怎当得这般折腾,渐渐不支,二月二日亡故,葬于层峰驿南山脚下。韩愈到湖州不久,又接诏书,迁谪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任刺史。元和十五年正月,徽宗皇帝驾崩,穆宗新立。九月,被召回京。从袁州返回长安,再经商於古道,行至层峰驿,见到亡女墓,韩愈悲从中来,用血泪写下《层峰驿过亡女墓》,诗曰: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韩愈回到京城,官职不断升迁,可亡女之痛淤积心间,总也挥之不去。长庆三年(823年)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之际,命子弟到商南层峰驿,为女儿“重易棺龛”,将尸骸运回河南河阳韩氏墓地安葬。
李白、杜牧、雍陶、贾岛诸文人士子途经商南留下足迹,留下喜怒哀乐,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王维《送李太守赴上洛》,寥寥数语,勾勒出阳城驿地貌,苍茫闲适的山野风光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超世之隐逸。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王禹偁,是北宋诗人、散文家,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屡遭贬谪。被贬商州,任团练副使,到任不久,得知前朝白居易、元稹、杜牧三位诗人为阳城驿更改驿名各持己见,元稹、白居易主张阳城驿改作“避贤邮”,是为避尊者名讳;杜牧则有其独到的历史观点,从王道教化出发,不主张驿站易名,留下这名字,正好警示后人。王禹偁决定到阳城驿凭吊一番。从商州任所出发,南行百余里,到得阳城驿,站在驿前沉吟,想这昔日出入秦地第一驿,何等重要之所,问询地方人,竟无人知晓“阳城驿”名号,怎不令人感伤?王禹偁徘徊良久,向历史发出追问,写下著名长诗《不见阳城驿》:不见阳城驿,空吟昔人诗。谁改避贤邮,唱首元微之。微之谪江陵,憔悴为判司。路宿商山驿,一夕见嗟咨。所嗟阳道州,抗直贞元时……
以“鹿”作商南城徽与标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诸多特定因素。县城往北40里处,有一座名叫“双巅”的山峰,如笋并峙耸秀云霄,亦称“双峰”,秦时,商山四皓之一甪里先生曾隐居于此,故亦称“甪峰”,“甪峰笋秀”是商南八景之一,取“甪”之谐音,便是鹿城了。十多年前,曾两次踏访甪里先生隐居处,这位汉代高士,与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为避秦乱,于商山结茅山林,采食商芝。更早几年在丹江北岸的丹凤县四皓墓园拜谒,园内甪里先生墓那一抔黄土,只是先生的衣冠冢,尸骨葬于隐居的双巅脚下山间。第二次登顶双巅,是春末夏初的一个上午,几个文友相约,沿商卢路一路向北,漫山是绿的海洋,红红的杈杷果俯拾即是,刺玫花的芬芳在幽静的氛围中弥漫,我们在人迹罕至的陡峭山路攀援。“爬山爬了大半天,诸位歌友听我言,听我唱个《颠倒颠》。正月初一月明朗,二月十五过端阳,三月黄瓜上街卖,四月棉花白如霜,五月汤圆结冰冻,六月三九大雪扬,七月来把清明做,八月花灯闹嚷嚷,九月里来忙插秧,十月麦黄收割忙。冬月樱桃红似火,杨柳树下乘阴凉。腊月牡丹开得艳,姐在房中巧梳妆。歌师听我颠倒唱,三十晚上大月亮。”侧耳细听,歌声是从隔梁山洼里传来,这是哪个羊倌儿抑或放牛郎所唱,我们议论着歌词的陈旧老套,如今的大棚菜早模糊了季节,莫说三月街上有黄瓜卖,就是腊月黄天,超市里不照样摆着嫩黄瓜嘛,还有唱到“五月汤圆结冰冻”一句,冰箱冰柜一年到头都冻着食品。说着说着,这山歌声又起:“反唱歌,顺唱歌,河里石头滚上坡。哥哥今年十八岁,妹妹今年三十多。外甥家婆门前过,家婆睡在摇箩窝,舅舅买来红罗帐,治下嫁妆嫁外婆。松树林里游泥鳅,瓦屋檐下鲤鱼卧,清水河里黄莺叫,高高山头鳖偎窝。世上太多不平事,歌师尽唱《颠倒歌》……”
正在摸索前行,有人惊呼:“这里有一间石室。”循声望去,就在一堵峭壁脚下,从路上只能看到完整的岩石,走近几步,一间进深与开间平齐的石洞,有半间屋大小,几根朽木横斜在洞里,我猜想这便是甪里先生的隐居所在,遂双手合十向洞中礼拜,对两千多年前的高士虔诚行礼。
再走一段路,一个场面宽阔的平台,蒿草没腰,外边围墙,内侧一大殿,破败不堪,是后人用原有材料翻盖而成,门楣之上有雕砖,砖块比现代建筑用砖大几倍。雕砖于明朝盛行,足见庙宇建造距今历史久远。殿内供奉甪里先生牌位,台座上有矿蜡、供果。围墙外那棵松,据说多次遭遇山火,如今依然伫立在那里,满身虬枝,见证着这座庙宇的变迁。
立于山巅峰顶,沿途山民的热情好施,山花的芬芳四溢,还有商南山歌的诙谐风趣,至于古老的歌词,那是流行前朝的陈腔老调,无需去细揣摩。遥想甪里先生隐居在秦楚之间的商南境地,一定不会感觉寂寥……
秦岭深处风光令人陶醉,春天烂漫的山花,夏日里绿树成荫,秋天枫叶如火,冬天银装素裹,峡谷那流泉飞瀑,恰似人间仙境;甪峰于云端矗立,青云驿、层峰驿、阳城驿诸多历史遗存在现代文明里传奇。踏上这片土地,没有城市的喧嚣,唯有宁静的山峦、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和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四通八达的铁路和柏油路续写着未来篇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朱金华
秦岭,这座巍峨的山脉,宛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华夏大地,不仅是中国地理的重要分界线,更是承载无数故事和情感的地方。在秦岭深处的东段南麓,有个叫商南的地方,这里,山民过着简单宁静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对于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牵挂……
每当有人问及我的家乡,我总是自豪地滔滔不绝:居住三省八县结合部,地处秦头楚尾,移民汇聚文化交融,山民性格里有秦的雄强又有楚的唯美,心口相传不老故事,吟唱一首首不朽歌谣,领略一脚踏三省的豪迈,惊讶隔岸音不同的奇异……再讲究点儿的描述,无非是地理位置独特,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区,东部与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县、淅川县接壤,南部和湖北省十堰市的郧阳区、郧西县交界,西部与陕西省丹凤县、山阳县相邻,北部同河南省卢氏县相连。更官方的说法,便是从地理位置上看,处在商洛市、安康市、十堰市、南阳市、洛阳市、三门峡市等六城市的中心,是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中转站,云云。
商南依秦岭而居,源丹江而兴,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气候温润,风光旖旎,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民,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起,就具有开放性思想。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不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富国强兵崛起之策源地。秦孝公二十年(公元前342年),著名改革家商鞅破魏有功,被封商於十五邑,即现如今的商州、丹凤、商南、西峡、淅川、内乡等县一带。北魏景明元年(500年),析商县而设商南县,县治在今层峰驿。隋开皇四年(584年),商县改名商洛县,属上洛郡辖制,废商南县划归商洛县,原商南县治降为层峰驿。到了唐代,上洛郡改为商州,商南仍属商州商洛县,北宋时归陕西永兴军路。明代洪武年间的“山西大槐树”、清乾隆年间“安徽太湖”等几次大移民,让人烟稀疏的商山人口大增。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设商南县,郭子章《郡县释名》:曰商南者,在商州之南也;另一说,因位于商山之南而得名。正如人名只是一个符号一样,县名并不重要。设县以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的南镗、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吴庚扬、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吴庆扬三位学子进士及第,着实让商南人感到风光。
汉唐时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通往东南的商於古道分外忙碌,无论官员的升迁贬谪,还是赴京赶考的莘莘学子,抑或贸易商贾贫民走卒,奔走跋涉于蜿蜒崎岖的商山古道。自唐以来,诸多文人士子在这里留下题咏,“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是李涉《题武关》诗中的感叹,白居易有“七年三往复”的记述。元和四年(809年),元稹任监察御史,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今湖北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五年离京赴任,夜宿层峰驿(今陕西省商南县城西),推窗仰望,山月似钩;俯瞰院落,满地桐花,遂作《三月十四宿层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诗作寄友人白居易。黎明即起,收拾行囊继续南下,来到阳城驿(今陕西商南富水镇),伫立馆前,望驿名改而思故去人,不禁肃然起敬,感慨系之,潸然泪下,沉吟良久,写下《阳城驿》,诗曰: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昔公孝父母,行与曾闵俦。既孤善兄弟,兄弟和且柔。一夕不相见,若怀三岁忧……洋洋洒洒百余诗句,对阳城刚正不阿、谦恭朴实、宽厚仁慈的高尚情操赞叹不已,抒发诗人对阳城的极度崇敬,对正义贤良的渴望,还有对奸佞的憎恶,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愫与历史担当。
韩愈苦吟商山路。因进谏触怒宪宗皇帝,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十四日,韩愈接到诏命,被贬潮州刺史,即刻起身,只身离开长安。韩愈离京第二天,妻儿老小以“罪人之家,不可留住”之由,出京城随迁,小女年方十二岁,正卧病于床,惊闻爹被贬远方,病情愈重,仓皇上路之际,沿崎岖山路,风餐露宿受尽颠簸之苦,羸弱之躯怎当得这般折腾,渐渐不支,二月二日亡故,葬于层峰驿南山脚下。韩愈到湖州不久,又接诏书,迁谪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任刺史。元和十五年正月,徽宗皇帝驾崩,穆宗新立。九月,被召回京。从袁州返回长安,再经商於古道,行至层峰驿,见到亡女墓,韩愈悲从中来,用血泪写下《层峰驿过亡女墓》,诗曰: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韩愈回到京城,官职不断升迁,可亡女之痛淤积心间,总也挥之不去。长庆三年(823年)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之际,命子弟到商南层峰驿,为女儿“重易棺龛”,将尸骸运回河南河阳韩氏墓地安葬。
李白、杜牧、雍陶、贾岛诸文人士子途经商南留下足迹,留下喜怒哀乐,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王维《送李太守赴上洛》,寥寥数语,勾勒出阳城驿地貌,苍茫闲适的山野风光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超世之隐逸。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王禹偁,是北宋诗人、散文家,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屡遭贬谪。被贬商州,任团练副使,到任不久,得知前朝白居易、元稹、杜牧三位诗人为阳城驿更改驿名各持己见,元稹、白居易主张阳城驿改作“避贤邮”,是为避尊者名讳;杜牧则有其独到的历史观点,从王道教化出发,不主张驿站易名,留下这名字,正好警示后人。王禹偁决定到阳城驿凭吊一番。从商州任所出发,南行百余里,到得阳城驿,站在驿前沉吟,想这昔日出入秦地第一驿,何等重要之所,问询地方人,竟无人知晓“阳城驿”名号,怎不令人感伤?王禹偁徘徊良久,向历史发出追问,写下著名长诗《不见阳城驿》:不见阳城驿,空吟昔人诗。谁改避贤邮,唱首元微之。微之谪江陵,憔悴为判司。路宿商山驿,一夕见嗟咨。所嗟阳道州,抗直贞元时……
以“鹿”作商南城徽与标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诸多特定因素。县城往北40里处,有一座名叫“双巅”的山峰,如笋并峙耸秀云霄,亦称“双峰”,秦时,商山四皓之一甪里先生曾隐居于此,故亦称“甪峰”,“甪峰笋秀”是商南八景之一,取“甪”之谐音,便是鹿城了。十多年前,曾两次踏访甪里先生隐居处,这位汉代高士,与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为避秦乱,于商山结茅山林,采食商芝。更早几年在丹江北岸的丹凤县四皓墓园拜谒,园内甪里先生墓那一抔黄土,只是先生的衣冠冢,尸骨葬于隐居的双巅脚下山间。第二次登顶双巅,是春末夏初的一个上午,几个文友相约,沿商卢路一路向北,漫山是绿的海洋,红红的杈杷果俯拾即是,刺玫花的芬芳在幽静的氛围中弥漫,我们在人迹罕至的陡峭山路攀援。“爬山爬了大半天,诸位歌友听我言,听我唱个《颠倒颠》。正月初一月明朗,二月十五过端阳,三月黄瓜上街卖,四月棉花白如霜,五月汤圆结冰冻,六月三九大雪扬,七月来把清明做,八月花灯闹嚷嚷,九月里来忙插秧,十月麦黄收割忙。冬月樱桃红似火,杨柳树下乘阴凉。腊月牡丹开得艳,姐在房中巧梳妆。歌师听我颠倒唱,三十晚上大月亮。”侧耳细听,歌声是从隔梁山洼里传来,这是哪个羊倌儿抑或放牛郎所唱,我们议论着歌词的陈旧老套,如今的大棚菜早模糊了季节,莫说三月街上有黄瓜卖,就是腊月黄天,超市里不照样摆着嫩黄瓜嘛,还有唱到“五月汤圆结冰冻”一句,冰箱冰柜一年到头都冻着食品。说着说着,这山歌声又起:“反唱歌,顺唱歌,河里石头滚上坡。哥哥今年十八岁,妹妹今年三十多。外甥家婆门前过,家婆睡在摇箩窝,舅舅买来红罗帐,治下嫁妆嫁外婆。松树林里游泥鳅,瓦屋檐下鲤鱼卧,清水河里黄莺叫,高高山头鳖偎窝。世上太多不平事,歌师尽唱《颠倒歌》……”
正在摸索前行,有人惊呼:“这里有一间石室。”循声望去,就在一堵峭壁脚下,从路上只能看到完整的岩石,走近几步,一间进深与开间平齐的石洞,有半间屋大小,几根朽木横斜在洞里,我猜想这便是甪里先生的隐居所在,遂双手合十向洞中礼拜,对两千多年前的高士虔诚行礼。
再走一段路,一个场面宽阔的平台,蒿草没腰,外边围墙,内侧一大殿,破败不堪,是后人用原有材料翻盖而成,门楣之上有雕砖,砖块比现代建筑用砖大几倍。雕砖于明朝盛行,足见庙宇建造距今历史久远。殿内供奉甪里先生牌位,台座上有矿蜡、供果。围墙外那棵松,据说多次遭遇山火,如今依然伫立在那里,满身虬枝,见证着这座庙宇的变迁。
立于山巅峰顶,沿途山民的热情好施,山花的芬芳四溢,还有商南山歌的诙谐风趣,至于古老的歌词,那是流行前朝的陈腔老调,无需去细揣摩。遥想甪里先生隐居在秦楚之间的商南境地,一定不会感觉寂寥……
秦岭深处风光令人陶醉,春天烂漫的山花,夏日里绿树成荫,秋天枫叶如火,冬天银装素裹,峡谷那流泉飞瀑,恰似人间仙境;甪峰于云端矗立,青云驿、层峰驿、阳城驿诸多历史遗存在现代文明里传奇。踏上这片土地,没有城市的喧嚣,唯有宁静的山峦、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和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四通八达的铁路和柏油路续写着未来篇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