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4期:第02版
综合
渭南富平发现史前宽沿彩陶盆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7月11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渭南市“四普”一队在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点的过程中,在富平县温泉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意外地在镜波遗址南侧的断崖上发现了一个灰坑,并从其中发现了一件直径达41厘米的精美彩绘红陶盆。
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该遗址初步认定为是一处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中晚期遗存。整个遗址范围较广,东西长约100米,西侧与村庄叠压,南北长约100米。地面上可采集到零星的陶片,并在断崖边缘发现四个清晰的灰坑。这次发现的红陶宽沿彩陶盆尤为引人注目,为深入了解渭南地区的史前文化分布格局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据介绍,这件宽沿彩陶盆为细泥红陶,表面磨光,在沿部用颜料彩绘了4组双弧线。盆口径41厘米,沿宽5厘米,残高10厘米,底部残。庙底沟文化作为仰韶文化的鼎盛时期,大约存在于公元前5900年至5400年之间,正是中国彩陶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7月11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渭南市“四普”一队在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点的过程中,在富平县温泉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意外地在镜波遗址南侧的断崖上发现了一个灰坑,并从其中发现了一件直径达41厘米的精美彩绘红陶盆。
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该遗址初步认定为是一处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中晚期遗存。整个遗址范围较广,东西长约100米,西侧与村庄叠压,南北长约100米。地面上可采集到零星的陶片,并在断崖边缘发现四个清晰的灰坑。这次发现的红陶宽沿彩陶盆尤为引人注目,为深入了解渭南地区的史前文化分布格局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据介绍,这件宽沿彩陶盆为细泥红陶,表面磨光,在沿部用颜料彩绘了4组双弧线。盆口径41厘米,沿宽5厘米,残高10厘米,底部残。庙底沟文化作为仰韶文化的鼎盛时期,大约存在于公元前5900年至5400年之间,正是中国彩陶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