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育人才 实践铸技能
——西安航空学院培育应用型人才记事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7月11日,还没走进实训中心,机器的嗡鸣声、金属打磨声已传入耳畔。20余名学生正为即将到来的比赛调试设备、加工零件,实验进行得热火朝天。
西安航空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永锋不时询问学生项目进展情况。该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动力。
解难题
以实践考验科研成果,在服务地方企业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2022年,咸阳市科技局在调研咸阳宝石钢管钢绳有限公司时,发现企业面临的难题——油田灭火中,现有的吊车钢筋绳无法承受超高温,长时间炙烤下,随时可能断裂。
科技局随即组织高校专家对接,最终匹配王永锋团队,并协助申报市级科技项目,解决资金问题。
秉持“学生才是科研主角”理念,王永锋鼓励学生全程参与。材料成型专业大四学生杨逸将这个“硬骨头”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
测试不同材料的高温性能,再进行组合尝试。杨逸守在高温炉旁,记录数据的本子摞了一厚沓。“钢丝绳在高温中淬炼,实验就像在跟火焰‘拔河’。”
历时半年、200多次实验,团队将钢丝绳极限工作温度提高到1500摄氏度,达到业内极限水平。这项突破不仅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更为油田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企业技术需求接踵而至。眼下,一家装备制造厂抛出新课题,机器人滑轨变形需要手工敲平,能否实现自动化改造?王永锋带领学生深入车间调研,着手攻关。
“科研就是做现在没有的东西。”他说,随着校企合作深化,近两年的企业科研经费已突破600万元,十几个项目同步推进。
当初接下项目的学生杨逸,毕业后已入职某知名企业担任工程师。
提能力
采访中,王永锋顺手从抽屉中取出一个涡流管。“零件很普通,但我们在琢磨怎么用它优化空调节能系统。”
一个月前,他将想法与学生沟通,目前两名学生正在破题、跟进。
“允许失败。”王永锋多次提到,“实验不成功,不代表科研能力‘抹零’。”在他团队五名博士、两名副教授的带领下,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企业实战项目中磨炼技能。
作为航空类院校,该校紧盯航空企业需求。民用航空器外层的蒙皮打孔,目前主要依赖人工用铆钉枪逐个铆接,效率和精度均难以达到理想水平。识别出可优化的工艺,王永锋又带着学生揣摩自动铆接机械的研发。
机械工程学院开设的科目中,实践课占总学时的近40%。“不动手,难毕业。”王永锋直言。
在他看来,学科竞赛同样能够检验实践能力。近五年来,该校师生团队已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获国际级奖项1项、国家级奖项59项、省级奖项109项。
为加强实践型人才培养,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每届选拔20至30名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全程深度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筑通道
为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平稳过渡,学院构建了阶梯式实习体系。从入门的认识实习、中期的参观实习,到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实战经验。
此前,该校已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采用“2.5+1.5”模式,与立讯精密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夯实理论基础,后一年半进入企业实习。其中前半年学习企业规范流程,后一年强化实操技能。
有了和企业的无缝衔接,学生毕业并通过企业考核,便可成为企业员工。
今年3月,该校陕西航空工匠学院成立,进一步推进“个性化、订单式教学”模式,聘请一批劳模工匠人才担任导师,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标准融入教学过程。
立足航空特色发展,该校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上百家企业紧密合作,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与解放军5720厂开设航空维修师“3+1”定制班,与上海商飞共建“大飞机班”。
学校目前拥有143个校内实验室及实习基地、12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起学以致用的成长平台。
“未来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以实践铸技能、以项目育人才,铺就航空领域应用型人才成长通道。”王永锋说。

王永锋(左一)指导学生了解航空液压实验设备功能。(受访者供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7月11日,还没走进实训中心,机器的嗡鸣声、金属打磨声已传入耳畔。20余名学生正为即将到来的比赛调试设备、加工零件,实验进行得热火朝天。
西安航空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永锋不时询问学生项目进展情况。该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动力。
解难题
以实践考验科研成果,在服务地方企业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2022年,咸阳市科技局在调研咸阳宝石钢管钢绳有限公司时,发现企业面临的难题——油田灭火中,现有的吊车钢筋绳无法承受超高温,长时间炙烤下,随时可能断裂。
科技局随即组织高校专家对接,最终匹配王永锋团队,并协助申报市级科技项目,解决资金问题。
秉持“学生才是科研主角”理念,王永锋鼓励学生全程参与。材料成型专业大四学生杨逸将这个“硬骨头”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
测试不同材料的高温性能,再进行组合尝试。杨逸守在高温炉旁,记录数据的本子摞了一厚沓。“钢丝绳在高温中淬炼,实验就像在跟火焰‘拔河’。”
历时半年、200多次实验,团队将钢丝绳极限工作温度提高到1500摄氏度,达到业内极限水平。这项突破不仅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更为油田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企业技术需求接踵而至。眼下,一家装备制造厂抛出新课题,机器人滑轨变形需要手工敲平,能否实现自动化改造?王永锋带领学生深入车间调研,着手攻关。
“科研就是做现在没有的东西。”他说,随着校企合作深化,近两年的企业科研经费已突破600万元,十几个项目同步推进。
当初接下项目的学生杨逸,毕业后已入职某知名企业担任工程师。
提能力
采访中,王永锋顺手从抽屉中取出一个涡流管。“零件很普通,但我们在琢磨怎么用它优化空调节能系统。”
一个月前,他将想法与学生沟通,目前两名学生正在破题、跟进。
“允许失败。”王永锋多次提到,“实验不成功,不代表科研能力‘抹零’。”在他团队五名博士、两名副教授的带领下,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企业实战项目中磨炼技能。
作为航空类院校,该校紧盯航空企业需求。民用航空器外层的蒙皮打孔,目前主要依赖人工用铆钉枪逐个铆接,效率和精度均难以达到理想水平。识别出可优化的工艺,王永锋又带着学生揣摩自动铆接机械的研发。
机械工程学院开设的科目中,实践课占总学时的近40%。“不动手,难毕业。”王永锋直言。
在他看来,学科竞赛同样能够检验实践能力。近五年来,该校师生团队已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获国际级奖项1项、国家级奖项59项、省级奖项109项。
为加强实践型人才培养,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每届选拔20至30名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全程深度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筑通道
为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平稳过渡,学院构建了阶梯式实习体系。从入门的认识实习、中期的参观实习,到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实战经验。
此前,该校已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采用“2.5+1.5”模式,与立讯精密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夯实理论基础,后一年半进入企业实习。其中前半年学习企业规范流程,后一年强化实操技能。
有了和企业的无缝衔接,学生毕业并通过企业考核,便可成为企业员工。
今年3月,该校陕西航空工匠学院成立,进一步推进“个性化、订单式教学”模式,聘请一批劳模工匠人才担任导师,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标准融入教学过程。
立足航空特色发展,该校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等上百家企业紧密合作,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与解放军5720厂开设航空维修师“3+1”定制班,与上海商飞共建“大飞机班”。
学校目前拥有143个校内实验室及实习基地、12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起学以致用的成长平台。
“未来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以实践铸技能、以项目育人才,铺就航空领域应用型人才成长通道。”王永锋说。
王永锋(左一)指导学生了解航空液压实验设备功能。(受访者供图)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