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点亮乡村新生活
——陕西华电临渭区3兆瓦乡村振兴融合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建设纪实
通讯员 石建平 夏靖尧
“装上光伏板,每年能收取租金、省下取暖钱,屋顶还多了个防水的‘遮阳棚’,一举多得!”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桥马村村民王丙森指着自家屋顶的深蓝色光伏板,笑容满面。他眼前的景象,正是陕西华电临渭区3兆瓦乡村振兴融合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悄然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画卷。
作为华电陕西公司“华电绿秦”行动的示范项目,该项目巧妙融合绿色能源、关中地区治污减霾与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村民屋顶及公用设施架设光伏组件,并同步为农户免费安装空气能热泵供暖系统,解决“用电”与“取暖”两大民生问题,为关中地区清洁能源替代和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华电方案”。
“光伏+取暖”:晒着太阳过暖冬
王丙森家的取暖方式经历了“煤炭-空调-光伏”的三次变迁。“农村房子宽敞是好事,但冬天取暖是个大难题。”他介绍,自家200平方米的房子,春节儿女回家团聚时,几台空调齐开也难驱寒意,高昂的电费更让人心疼。
尽管临渭区推广“煤改电”后安装了空调,清洁是清洁了,但成本居高不下。“客厅卧室空调全开,一天电费几十元。”王丙森坦言,“空调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
为减轻负担,从2017年开始,临渭区根据国家安排,给参与“煤改电”的村民补贴购置费和运行费。故市镇镇长冯文静说:“补贴不是长久之计,亟需更经济、清洁、高效的取暖方式。”
2024年5月,华电陕西公司送来了解决方案。“我们在农户屋顶及庭院安装光伏板发电,并赠送每户一套价值2.8万元的空气能热泵供暖系统,同时每年提供1500度电(约750元)的补贴。”项目负责人石建平介绍。
去年11月,王丙森家装上了170块光伏板和空气能热泵供暖系统。这个冬天,取暖不再是负担。“这笔账太划算了。”他算道,“170块板年租金5100元,加电补750元,共5850元。热泵取暖一天约25元,按三个月算才2250元。而且还能分房间控制,既方便又省钱,关键是干净。”
村民王宏同样受益:“家里人多时一天取暖费最多30元,比过去用空调、电地暖省了三分之一。”他安装的96块光伏板,每年也能带来2880元租金收入。
“光伏+绿色”:守护蓝天增效益
该项目充分利用农户和集体屋顶等附属设施建设光伏电站,总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安装容量1.72兆瓦,采用2921块高效590Wp单晶硅双面组件,配备6台250千瓦组串式逆变器。所发电能通过10千伏线路并入电网。
项目投运后,年均发电量约200万度,可替代标煤约600吨,减排二氧化碳近1500吨(相当于造林约80公顷),减少硫氧化物排放约5.14吨、氮氧化物排放约4.47吨,显著削减了散煤燃烧污染。
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全体人员发扬“三千精神”,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劲头,科学统筹、昼夜奋战。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强化过程管控,严把安全质量关,确保了项目安全、质量、进度全面达标。
针对部分村民对光伏辐射的疑虑,项目部创新工作方法,邀请权威专家进村科普,用数据和案例消除误解,为项目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光伏+振兴”:共绘乡村新画卷
“项目初期,我们签约了14户试点农户。新事物接受需要过程,但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后,会有更多村民加入。”石建平表示,“这个项目是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缩影,我们希望通过光伏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桥马村村支书介绍:“14户试点共安装1076块组件,集体屋顶安装1845块。项目25年生命周期内,农户及集体总收益预计近150万元,将直接用于增收、改善村貌和发展集体经济。”
项目并网发电后,与当地电网协同运行,有效缓解了区域电力供需矛盾,为村民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在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的背景下,项目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清洁能源开发融入区域发展规划,助力临渭区实现经济健康增长与环境质量提升的双赢。
如今,“板上发电、板下纳凉”的绿色增收模式,正成为桥马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生动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新篇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通讯员 石建平 夏靖尧
“装上光伏板,每年能收取租金、省下取暖钱,屋顶还多了个防水的‘遮阳棚’,一举多得!”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桥马村村民王丙森指着自家屋顶的深蓝色光伏板,笑容满面。他眼前的景象,正是陕西华电临渭区3兆瓦乡村振兴融合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悄然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画卷。
作为华电陕西公司“华电绿秦”行动的示范项目,该项目巧妙融合绿色能源、关中地区治污减霾与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村民屋顶及公用设施架设光伏组件,并同步为农户免费安装空气能热泵供暖系统,解决“用电”与“取暖”两大民生问题,为关中地区清洁能源替代和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华电方案”。
“光伏+取暖”:晒着太阳过暖冬
王丙森家的取暖方式经历了“煤炭-空调-光伏”的三次变迁。“农村房子宽敞是好事,但冬天取暖是个大难题。”他介绍,自家200平方米的房子,春节儿女回家团聚时,几台空调齐开也难驱寒意,高昂的电费更让人心疼。
尽管临渭区推广“煤改电”后安装了空调,清洁是清洁了,但成本居高不下。“客厅卧室空调全开,一天电费几十元。”王丙森坦言,“空调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
为减轻负担,从2017年开始,临渭区根据国家安排,给参与“煤改电”的村民补贴购置费和运行费。故市镇镇长冯文静说:“补贴不是长久之计,亟需更经济、清洁、高效的取暖方式。”
2024年5月,华电陕西公司送来了解决方案。“我们在农户屋顶及庭院安装光伏板发电,并赠送每户一套价值2.8万元的空气能热泵供暖系统,同时每年提供1500度电(约750元)的补贴。”项目负责人石建平介绍。
去年11月,王丙森家装上了170块光伏板和空气能热泵供暖系统。这个冬天,取暖不再是负担。“这笔账太划算了。”他算道,“170块板年租金5100元,加电补750元,共5850元。热泵取暖一天约25元,按三个月算才2250元。而且还能分房间控制,既方便又省钱,关键是干净。”
村民王宏同样受益:“家里人多时一天取暖费最多30元,比过去用空调、电地暖省了三分之一。”他安装的96块光伏板,每年也能带来2880元租金收入。
“光伏+绿色”:守护蓝天增效益
该项目充分利用农户和集体屋顶等附属设施建设光伏电站,总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安装容量1.72兆瓦,采用2921块高效590Wp单晶硅双面组件,配备6台250千瓦组串式逆变器。所发电能通过10千伏线路并入电网。
项目投运后,年均发电量约200万度,可替代标煤约600吨,减排二氧化碳近1500吨(相当于造林约80公顷),减少硫氧化物排放约5.14吨、氮氧化物排放约4.47吨,显著削减了散煤燃烧污染。
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全体人员发扬“三千精神”,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劲头,科学统筹、昼夜奋战。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强化过程管控,严把安全质量关,确保了项目安全、质量、进度全面达标。
针对部分村民对光伏辐射的疑虑,项目部创新工作方法,邀请权威专家进村科普,用数据和案例消除误解,为项目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光伏+振兴”:共绘乡村新画卷
“项目初期,我们签约了14户试点农户。新事物接受需要过程,但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后,会有更多村民加入。”石建平表示,“这个项目是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缩影,我们希望通过光伏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桥马村村支书介绍:“14户试点共安装1076块组件,集体屋顶安装1845块。项目25年生命周期内,农户及集体总收益预计近150万元,将直接用于增收、改善村貌和发展集体经济。”
项目并网发电后,与当地电网协同运行,有效缓解了区域电力供需矛盾,为村民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在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的背景下,项目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清洁能源开发融入区域发展规划,助力临渭区实现经济健康增长与环境质量提升的双赢。
如今,“板上发电、板下纳凉”的绿色增收模式,正成为桥马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生动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新篇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