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多彩课堂”火了
——宝鸡市总工会创新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
关键字:课堂,多彩,这里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日前,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发布,宝鸡市总工会组建百人宣讲团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多彩课堂”入选。
当全国劳模田浩荣手中的锉刀在宝鸡机床集团车间里飞舞,他的“锉刀哲学”悄然刻入青年职工的心间;在凤翔区的田垄边,农民围着全国劳模张凌云,领悟智慧农业的奥妙;而在“中国钛谷”的厂房内,《钛锭里的初心》情景剧将产业精神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宝鸡篇”,早已跳出了传统的会议室。
面对新时代职工思政教育“上热下冷”、内容形式老旧、覆盖不均衡等问题,宝鸡市总工会从高校教授、劳模工匠、一线能手中精选130人组建“百人宣讲团”,织就一张覆盖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指尖云端的“多彩课堂”网络。580余场线下宣讲与120余场线上直播,浸润55万人次职工,带动1.5万名职工开展技术革新。
流动的“劳模课堂”
“可以试着采用钨钴类合金模具钢,定时定量对模具进行清理润滑。”在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全国劳模祁磊拿着扳手,提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维修方案。大国工匠刘湘宾分析道:“我觉得用特种模具钢加涂覆层,再精准控制回火温度更稳妥。”
这不是技术研讨会,而是宝鸡“劳模课堂”的日常。为了让思政教育跳出“你讲我听”的老套路,解决“讲台离一线太远”的痛点,宝鸡市总工会构建“市级统筹资源、县级精准落地、企业深度融合”三级网络。百人宣讲团按需配送课程,高校教授进企业讲政策,劳模工匠到车间传技术,一线能手在班组谈心得。
“彭师傅,这个参数还能优化吗?”在宝鸡石油钢管厂,全国劳模彭建军的“劳模流动课堂”已多次开展现场教学,帮助企业降低设备故障率。陕西群力电工首席技能专家霍威整理出600多种技术参数,在企业全面推广,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公司每一位钳工。
最富生机的课堂出现在技术攻坚的最前线。流动的“劳模课堂”已走进多家企业,开展核心讲座300余场,6000多名职工跟着劳模学技术、搞革新。
场景化“身边课堂”
“窑洞内纵横交错,有交通道、吸尘塔、避让洞、透气孔等配套设施。”这是长乐塬片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敏向职工群众介绍,“日本飞机轰炸宝鸡时,纱厂工人一直在窑洞车间不间断生产,支持前方抗战。”这座由宝鸡市总工会精心培育打造的职工思想教育基地,连同全市13处职工思想教育基地,串联成一部独具宝鸡特色“行走的思政教材”。
渭河之滨的全省首个劳模文化主题公园,王进喜、邓稼先、赵梦桃等劳模塑像前,常聚集着凝神驻足的身影。塑像基座镌刻着他们闪光的人生轨迹。“以前书本里的劳模遥不可及,现在站在他们‘面前’,才真切懂得什么是奋斗精神。”一位基层工会干部在雕像前感慨道。
文字在具象的场所与实物中化作可触摸的精神丰碑。宝鸡市总工会将“工运史话”“劳模金句”悄然植入遍布全城的爱心驿站、职工书屋,让思想浸润无处不在。
除了“看得见”,还有“听得见”。市职工艺术团的10支“文艺轻骑兵”,挖掘宝鸡“中国钛谷”“汽车名城”等特色,创作20余个原创节目,让文艺作品“润物细无声”地推动思想引领鲜活落地。
数智赋能“云端课堂”
“厂务公开制度,就是企业要把和咱工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大事,明明白白告诉大家……”点开宝鸡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基层工会干部张海超正在“工会干部云讲述”专栏娓娓道来。
“百年工运故事”让年轻职工落泪;“劳模先进在行动”短视频中的“盲焊”技艺引来点赞无数;“5G+直播”课堂将全国劳模宣讲与职工艺术季演出实时传递;而“工运史云竞赛”则点燃了38万人次的参与热情。
“线下宣教受时空限制且传播面不足。”宝鸡市总工会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李涛坦言,“我们融合新媒体力量,用图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打造‘云端课堂’,让劳模故事和奋斗精神在指尖流淌、生根。”宝鸡市总工会深挖思政内涵,探寻工作生活的智慧启迪,催生出“指尖上的创新”,为个人成长和工会事业发展蓄势赋能。
如今,“多彩课堂”已成为职工新的“加油站”。“我们期待思政教育能如渭河之水,既深沉有力,又润物无声。”宝鸡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庞欣表示,“宝鸡市总工会将以‘多彩课堂’宣讲为‘本’,以‘百人宣讲团’为支点,与职工实际、企业文化等相结合,把‘中国工人大思政课’讲深、讲实、讲活,探索一条通向产业工人队伍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日前,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发布,宝鸡市总工会组建百人宣讲团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多彩课堂”入选。
当全国劳模田浩荣手中的锉刀在宝鸡机床集团车间里飞舞,他的“锉刀哲学”悄然刻入青年职工的心间;在凤翔区的田垄边,农民围着全国劳模张凌云,领悟智慧农业的奥妙;而在“中国钛谷”的厂房内,《钛锭里的初心》情景剧将产业精神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宝鸡篇”,早已跳出了传统的会议室。
面对新时代职工思政教育“上热下冷”、内容形式老旧、覆盖不均衡等问题,宝鸡市总工会从高校教授、劳模工匠、一线能手中精选130人组建“百人宣讲团”,织就一张覆盖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指尖云端的“多彩课堂”网络。580余场线下宣讲与120余场线上直播,浸润55万人次职工,带动1.5万名职工开展技术革新。
流动的“劳模课堂”
“可以试着采用钨钴类合金模具钢,定时定量对模具进行清理润滑。”在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全国劳模祁磊拿着扳手,提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维修方案。大国工匠刘湘宾分析道:“我觉得用特种模具钢加涂覆层,再精准控制回火温度更稳妥。”
这不是技术研讨会,而是宝鸡“劳模课堂”的日常。为了让思政教育跳出“你讲我听”的老套路,解决“讲台离一线太远”的痛点,宝鸡市总工会构建“市级统筹资源、县级精准落地、企业深度融合”三级网络。百人宣讲团按需配送课程,高校教授进企业讲政策,劳模工匠到车间传技术,一线能手在班组谈心得。
“彭师傅,这个参数还能优化吗?”在宝鸡石油钢管厂,全国劳模彭建军的“劳模流动课堂”已多次开展现场教学,帮助企业降低设备故障率。陕西群力电工首席技能专家霍威整理出600多种技术参数,在企业全面推广,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公司每一位钳工。
最富生机的课堂出现在技术攻坚的最前线。流动的“劳模课堂”已走进多家企业,开展核心讲座300余场,6000多名职工跟着劳模学技术、搞革新。
场景化“身边课堂”
“窑洞内纵横交错,有交通道、吸尘塔、避让洞、透气孔等配套设施。”这是长乐塬片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敏向职工群众介绍,“日本飞机轰炸宝鸡时,纱厂工人一直在窑洞车间不间断生产,支持前方抗战。”这座由宝鸡市总工会精心培育打造的职工思想教育基地,连同全市13处职工思想教育基地,串联成一部独具宝鸡特色“行走的思政教材”。
渭河之滨的全省首个劳模文化主题公园,王进喜、邓稼先、赵梦桃等劳模塑像前,常聚集着凝神驻足的身影。塑像基座镌刻着他们闪光的人生轨迹。“以前书本里的劳模遥不可及,现在站在他们‘面前’,才真切懂得什么是奋斗精神。”一位基层工会干部在雕像前感慨道。
文字在具象的场所与实物中化作可触摸的精神丰碑。宝鸡市总工会将“工运史话”“劳模金句”悄然植入遍布全城的爱心驿站、职工书屋,让思想浸润无处不在。
除了“看得见”,还有“听得见”。市职工艺术团的10支“文艺轻骑兵”,挖掘宝鸡“中国钛谷”“汽车名城”等特色,创作20余个原创节目,让文艺作品“润物细无声”地推动思想引领鲜活落地。
数智赋能“云端课堂”
“厂务公开制度,就是企业要把和咱工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大事,明明白白告诉大家……”点开宝鸡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基层工会干部张海超正在“工会干部云讲述”专栏娓娓道来。
“百年工运故事”让年轻职工落泪;“劳模先进在行动”短视频中的“盲焊”技艺引来点赞无数;“5G+直播”课堂将全国劳模宣讲与职工艺术季演出实时传递;而“工运史云竞赛”则点燃了38万人次的参与热情。
“线下宣教受时空限制且传播面不足。”宝鸡市总工会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李涛坦言,“我们融合新媒体力量,用图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打造‘云端课堂’,让劳模故事和奋斗精神在指尖流淌、生根。”宝鸡市总工会深挖思政内涵,探寻工作生活的智慧启迪,催生出“指尖上的创新”,为个人成长和工会事业发展蓄势赋能。
如今,“多彩课堂”已成为职工新的“加油站”。“我们期待思政教育能如渭河之水,既深沉有力,又润物无声。”宝鸡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庞欣表示,“宝鸡市总工会将以‘多彩课堂’宣讲为‘本’,以‘百人宣讲团’为支点,与职工实际、企业文化等相结合,把‘中国工人大思政课’讲深、讲实、讲活,探索一条通向产业工人队伍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