钤印终南:从古至今的文明落款
刘靓
贾平凹先生在《西安这座城》一文中提到:“它区别于别的城市,是无言的上帝把中国文化的大印放置在西安,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了。”
去年,由钟鼓楼、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正阳门等15处建筑遗址组成、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作为文化大印放置地和魂魄所在地的西安,亦秉承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庸理念,南五台、揽月阁、唐天坛圜丘遗址、大雁塔、钟鼓楼、大明宫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十三朝古都历经沧桑起伏而始终挺拔不屈的“中脊线”。正是这秦岭龙脉为肌骨、八水环绕为乳液、历代建筑印记为关节的慈爱母体,无私地哺育了脸面方正敦厚、做事讲求章法的三秦儿女,让“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的《秦军军歌》愈唱愈响。我想,除却“生愣蹭倔”“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等刻板印象外,秦人骨子里是难得的舒展豪爽和包容大气,“有整体雄浑,无琐碎甜腻”。
纵观历史进程,今日的秦人既有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血统的融合,也有明清以后山东、河南、山西等移民群体的迁入。平日,他们是吆着秦川牛、推着碌碡碾场、端着耀州老碗、就着油泼辣子的沉默农人,可当家国有难之际,他们会毫不犹疑地宁死不降。可以说,一代代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故事之所以能在“好稼穑,殖五穀,地重,重为邪”的关中平原上演绎,源于这片土地本就是家与国、本土与外来的高度统一体,有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大将风范。
如果说西安城是大印,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便是印章落款处,始终保持醒目清晰的“印泥”来源。在西周的都城镐京,周天子推崇礼乐教化,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以五经博士授儒家经典,初步形成“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唐代时,国子监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七学,打破了孔庙与府学的壁垒,“一庙三学”并行不悖。及至近代,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拔地而起,“西安府考院”改建为“西安府中学堂”,不仅用民主科学知识润泽着被八股束缚已久的青年学子,更为风雷激荡的革命运动添薪助燃。同盟会陕西分会的《民报》《铁券》埋下了救国图存的火种,西安起义的烈焰烧透了苍茫的三秦大地,多名青年才俊投身爱国运动和国家建设。“七七事变”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硝烟四起的时局中守护文明孤灯,在蛰伏中延续重生的希望。
新中国成立前,西安城在麦田草垛里盖着零星楼房,天一下雨几条马路就变成“泥河”,长期被主流发展忽视。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地区百废待兴、千帆竞发的局面像磁石一般紧紧吸引着知识分子的报国之心,西安地区的高等院校由建国初成立的8所增加至1957年的22所,初步形成了西有“电工”、东有“军工”“纺织”、南有“文教”的空间格局。如果说本土市民是垒起一砖一瓦的“双手”,随着西迁进程来到古城的知识分子则是重构发展方式的“大脑”,为西安城的“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提供最强劲的智力支撑。
何其有幸,西安城不仅承载了周秦汉唐的历史厚重,骨子里更是氤氲着不分内外、独爱如一的大气明睿,无私接纳了来自天南海北的“飘零智者”,让曾经各自为阵的对手成了四海一家的命运共同体,这便是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又蒸腾着勃勃希望的生命热源。在新生力量的融入下,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的西安城,不再是土天土地土风土雨的黄土城池,也不再是沉湎于旧日经卷残页、对新的前进动向不闻不问的懈怠温床,它不再犹豫、不再观望,投入机遇与挑战共生、平静与湍急并存的时代洪流,打碎了传统与现代无法共振共鸣的刻板印象,为流淌的护城河输入着汩汩不断的活水。
正是“印泥”的存在,让终南钤印蘸上了鲜活的亮色。文脉的代代赓续,源自一代代有着如秦岭般岿然不动的守护,如渭水般蜿蜒绵长深情的守护者。如此,秦人的根脉才能在岁月的变迁中延续,这座古老而青春的城市才会在时光沉浮中坚守底色、焕发新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刘靓
贾平凹先生在《西安这座城》一文中提到:“它区别于别的城市,是无言的上帝把中国文化的大印放置在西安,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了。”
去年,由钟鼓楼、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正阳门等15处建筑遗址组成、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作为文化大印放置地和魂魄所在地的西安,亦秉承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庸理念,南五台、揽月阁、唐天坛圜丘遗址、大雁塔、钟鼓楼、大明宫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十三朝古都历经沧桑起伏而始终挺拔不屈的“中脊线”。正是这秦岭龙脉为肌骨、八水环绕为乳液、历代建筑印记为关节的慈爱母体,无私地哺育了脸面方正敦厚、做事讲求章法的三秦儿女,让“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的《秦军军歌》愈唱愈响。我想,除却“生愣蹭倔”“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等刻板印象外,秦人骨子里是难得的舒展豪爽和包容大气,“有整体雄浑,无琐碎甜腻”。
纵观历史进程,今日的秦人既有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血统的融合,也有明清以后山东、河南、山西等移民群体的迁入。平日,他们是吆着秦川牛、推着碌碡碾场、端着耀州老碗、就着油泼辣子的沉默农人,可当家国有难之际,他们会毫不犹疑地宁死不降。可以说,一代代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故事之所以能在“好稼穑,殖五穀,地重,重为邪”的关中平原上演绎,源于这片土地本就是家与国、本土与外来的高度统一体,有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大将风范。
如果说西安城是大印,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便是印章落款处,始终保持醒目清晰的“印泥”来源。在西周的都城镐京,周天子推崇礼乐教化,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以五经博士授儒家经典,初步形成“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唐代时,国子监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七学,打破了孔庙与府学的壁垒,“一庙三学”并行不悖。及至近代,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拔地而起,“西安府考院”改建为“西安府中学堂”,不仅用民主科学知识润泽着被八股束缚已久的青年学子,更为风雷激荡的革命运动添薪助燃。同盟会陕西分会的《民报》《铁券》埋下了救国图存的火种,西安起义的烈焰烧透了苍茫的三秦大地,多名青年才俊投身爱国运动和国家建设。“七七事变”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硝烟四起的时局中守护文明孤灯,在蛰伏中延续重生的希望。
新中国成立前,西安城在麦田草垛里盖着零星楼房,天一下雨几条马路就变成“泥河”,长期被主流发展忽视。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地区百废待兴、千帆竞发的局面像磁石一般紧紧吸引着知识分子的报国之心,西安地区的高等院校由建国初成立的8所增加至1957年的22所,初步形成了西有“电工”、东有“军工”“纺织”、南有“文教”的空间格局。如果说本土市民是垒起一砖一瓦的“双手”,随着西迁进程来到古城的知识分子则是重构发展方式的“大脑”,为西安城的“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提供最强劲的智力支撑。
何其有幸,西安城不仅承载了周秦汉唐的历史厚重,骨子里更是氤氲着不分内外、独爱如一的大气明睿,无私接纳了来自天南海北的“飘零智者”,让曾经各自为阵的对手成了四海一家的命运共同体,这便是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又蒸腾着勃勃希望的生命热源。在新生力量的融入下,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的西安城,不再是土天土地土风土雨的黄土城池,也不再是沉湎于旧日经卷残页、对新的前进动向不闻不问的懈怠温床,它不再犹豫、不再观望,投入机遇与挑战共生、平静与湍急并存的时代洪流,打碎了传统与现代无法共振共鸣的刻板印象,为流淌的护城河输入着汩汩不断的活水。
正是“印泥”的存在,让终南钤印蘸上了鲜活的亮色。文脉的代代赓续,源自一代代有着如秦岭般岿然不动的守护,如渭水般蜿蜒绵长深情的守护者。如此,秦人的根脉才能在岁月的变迁中延续,这座古老而青春的城市才会在时光沉浮中坚守底色、焕发新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