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33期:第02版 综合

用“南泥湾精神+”照亮奋斗路

——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创新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从泾河之畔的劳模课堂到田间地头的微宣讲,从调研报告里的民生温度到技能竞赛中的创新火花,一场以“南泥湾精神+”为内核的系列大思政课正在省农林水利气象系统徐徐展开。

“我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为灵魂,依托农林水利气象第一产业独特优势,创新打造‘南泥湾精神+’系列大思政课,在广袤田野与重大工程间,为数万名产业工人深植信念之根。”陕西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主席周晓芳说道。

“大宣传”精神入心

“我们污水处理工的工作,虽没有战场硝烟,但同样是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攻坚战!”在澄城县环保有限公司工作的李萍,站在“传承南泥湾精神讲好奋斗故事”的微宣讲展播镜头前,声音坚定有力。她的故事,正是陕西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三百工程”微宣讲的一个生动写照。

如何让南泥湾精神从历史深处走入职工心坎?

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是这样创新作答的:组建“百人宣讲团”、建立“百个微阵地”、传播“百场好声音”。全国劳动模范李娟讲述扎根土壤化验一线,用精准数据为土地“把脉”;全国先进工作者赵强分享预报岗位二十载,观“天气表情”守护三秦安宁……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在线上线下激起强烈共鸣。

“听完李娟老师守着土壤样本反复实验的故事,我才明白,精益求精不是口号,是每一份数据背后的执着。”省机电技工学校学生田震宇感慨。

当劳模工匠、一线职工成为“主讲人”,当车间地头、网络平台化身“宣讲台”,南泥湾精神如春风化雨,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学赶超氛围中,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动能。

“大文化”匠心接力

夏日的泾河之畔,国家重大水利项目东庄水利枢纽工地迎来一群特殊访客。由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陕西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主办的“匠心接力共筑安澜——清华、大连理工学子走进东庄水利工程”活动,在省农林水利气象系统产业工匠学院——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教育研学基地举行。

当一位清华大学水利专业学生触摸浇筑中的大坝混凝土,感受到那份厚重与温度时,他感慨道:“原来课本上的‘百年工程’,是无数工匠把汗珠砸进图纸,用青春嵌入钢筋的真实结晶。”这场由工会携手顶尖学府打造的“匠心接力共筑安澜”研学活动,让年轻学子在产业工匠学院里亲历了精神传承的震撼一课。

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精心构筑的“大文化”格局,让南泥湾精神在匠心碰撞与文化浸润中焕发新枝。

精神传承的火种,也在校园里反向播撒。“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中,当李娟、赵强等劳模走进校园分享成长故事,台下观众的眼中闪烁着光;在职工趣味运动会上,拔河绳凝聚着“团结协作”的力量;在创意读书角里,字句传递着进取的火花。

“大活动”深根固土

五月的渭北平原麦浪翻涌,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实训车间里,油漆喷枪与金属碰撞的声响应和着此起彼伏的掌声。

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系统“劳模工匠进校园”暨“南泥湾精神+”系列大思政课、“工匠新星杯”创新技能竞赛发布活动,在农机轰鸣与青春笑语的交织中展开,劳模工匠与青年学子共同演绎了一场匠心对话。

“我们以传承弘扬南泥湾精神为牵引,以竞赛为载体,创新构建‘沉浸式参观+互动式教学+传承式实践’三维育人模式,打造工会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周晓芳在现场如是说。在这里,没有高台说教,有的只是技能切磋中的思想碰撞与匠心传递。

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将南泥湾精神的传承,深深嵌入产业实践的沃土。从“四季送”的关怀暖流,到工会帮扶的雪中送炭;从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坚实行动,到劳动技能竞赛的激烈角逐;从工匠学院的系统培育,到田间地头、重大工程一线的生动实践——以业务活动为驱动,将精神基因转化为职工内生的澎湃动力。

以“大宣传”唤醒记忆,以“大调研”感知脉动,以“大文化”熔铸认同,以“大活动”深植根基——这条由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精心编织的“精神基因链”,正在系统内劳动者的汗水中延展且愈发坚韧。

正如周晓芳所言:“我们不仅要守护好南泥湾这块精神丰碑,更要让它在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沃土里,长出更繁茂的枝叶。”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