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耀驼城
——榆林市总工会创新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
关键字:精神,劳动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看到武燕老师布满老茧的手剪出栩栩如生的陕北窗花,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工匠精神。”8月12日,榆林能源集团职工张平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榆林市总工会以“中国工人大思政课”为抓手,通过创新课程体系、融合传播场景、搭建实践平台,累计覆盖职工超10万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职工中落地生根。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让思政课“有料对味”
“系列微课通俗易懂,如醍醐灌顶!”观看了党的创新理论系列微课后,青年职工小李感慨道。
今年,榆林市总工会精准把握职工思想动态,构建起理论、实践与情感深度融合的多元课程体系,将党的创新理论、改革发展成就与榆林特色紧密结合。同时,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主题,拍摄党的创新理论系列微课,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市总工会依托“榆林工会”微信公众号、市总官方网站和“驼城职工”小程序等新媒体阵地发布工会小课堂、各类学习文章、重要信息、政策方针信息700余篇,阅读总量近百万人次。
在授课主体上,市总工会构建“工会干部带头讲、劳模工匠主力讲、专家名师深化讲、广大职工自己讲”的多元队伍,组建17人劳模工匠宣讲团,深入企业、校园、社区开展20场巡回宣讲,行程1600多公里。路生梅的医者仁心、石光银的治沙情怀等故事,感动了近8000名听众。
打造融合传播场景 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以‘云讲述+实景记录’形式呈现职工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非常有意义。”陕西省劳动模范、中国邮政榆林市分公司寄递事业部揽投员边永慧说。
今年,榆林市总工会打破传统宣讲模式,以数智化赋能和互动化设计开展主题云讲述活动,通过实物展品和场景还原,展现各行业劳模工匠代表、产业工人在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奋斗故事,让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
为了让思政课内容更鲜活,榆林市总工会联动多方资源打造精品矩阵。依托“驼城职工”小程序开展线上知识竞赛,围绕党史、工运史设计题库,吸引9.6万名职工参与,日均互动超1.3万人次。榆林市总工会还制作了MV《这双手》,邀请20余名劳模工匠、一线职工出镜,以“手”为情感纽带展现劳动之美,视频被30余家媒体转载,全网播放量突破50万次。
后续,榆林市总工会还将开展“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活动,将陕北说书《劳动礼赞》、歌曲《工匠精神》等文艺作品送入车间班组,让思政教育伴着歌声、笑声深入人心。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让思政课落地生根
“在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亲眼见证了‘把平凡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这比说教更有力量。”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小林参观学习后深有感触。
今年,榆林市总工会坚持思政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打造沉浸式育人平台,让职工在实践体验中升华思想境界。
强化阵地建设,让思政教育有“址”可寻。榆林市总工会充分利用榆林劳模工匠文化长廊、榆林工运史馆等资源开展“追寻工运足迹传承百年薪火”活动,累计20家单位近1000名职工赴实地进行了参观。榆林市总工会还推动各县区打造劳动主题公园等阵地,让职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劳动光荣。
深化实践赋能,让思政教育见“行”见效。榆林市总工会开设职工夜校,围绕职业技能、健康生活等领域设置课程,采用“线上报名+线下授课”模式,年培训职工超3000人次。
从课堂到赛场,从线上到线下,榆林市总工会以创新为笔、匠心为墨,绘就“大思政课”画卷,使其成为凝聚职工力量的“强磁场”、培育时代新人的“大熔炉”。榆林市总工会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传播方式、深化实践成效,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职工心中扎根,为榆林高质量发展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磅礴力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看到武燕老师布满老茧的手剪出栩栩如生的陕北窗花,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工匠精神。”8月12日,榆林能源集团职工张平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榆林市总工会以“中国工人大思政课”为抓手,通过创新课程体系、融合传播场景、搭建实践平台,累计覆盖职工超10万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职工中落地生根。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让思政课“有料对味”
“系列微课通俗易懂,如醍醐灌顶!”观看了党的创新理论系列微课后,青年职工小李感慨道。
今年,榆林市总工会精准把握职工思想动态,构建起理论、实践与情感深度融合的多元课程体系,将党的创新理论、改革发展成就与榆林特色紧密结合。同时,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主题,拍摄党的创新理论系列微课,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市总工会依托“榆林工会”微信公众号、市总官方网站和“驼城职工”小程序等新媒体阵地发布工会小课堂、各类学习文章、重要信息、政策方针信息700余篇,阅读总量近百万人次。
在授课主体上,市总工会构建“工会干部带头讲、劳模工匠主力讲、专家名师深化讲、广大职工自己讲”的多元队伍,组建17人劳模工匠宣讲团,深入企业、校园、社区开展20场巡回宣讲,行程1600多公里。路生梅的医者仁心、石光银的治沙情怀等故事,感动了近8000名听众。
打造融合传播场景 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以‘云讲述+实景记录’形式呈现职工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非常有意义。”陕西省劳动模范、中国邮政榆林市分公司寄递事业部揽投员边永慧说。
今年,榆林市总工会打破传统宣讲模式,以数智化赋能和互动化设计开展主题云讲述活动,通过实物展品和场景还原,展现各行业劳模工匠代表、产业工人在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奋斗故事,让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
为了让思政课内容更鲜活,榆林市总工会联动多方资源打造精品矩阵。依托“驼城职工”小程序开展线上知识竞赛,围绕党史、工运史设计题库,吸引9.6万名职工参与,日均互动超1.3万人次。榆林市总工会还制作了MV《这双手》,邀请20余名劳模工匠、一线职工出镜,以“手”为情感纽带展现劳动之美,视频被30余家媒体转载,全网播放量突破50万次。
后续,榆林市总工会还将开展“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活动,将陕北说书《劳动礼赞》、歌曲《工匠精神》等文艺作品送入车间班组,让思政教育伴着歌声、笑声深入人心。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让思政课落地生根
“在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亲眼见证了‘把平凡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这比说教更有力量。”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小林参观学习后深有感触。
今年,榆林市总工会坚持思政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打造沉浸式育人平台,让职工在实践体验中升华思想境界。
强化阵地建设,让思政教育有“址”可寻。榆林市总工会充分利用榆林劳模工匠文化长廊、榆林工运史馆等资源开展“追寻工运足迹传承百年薪火”活动,累计20家单位近1000名职工赴实地进行了参观。榆林市总工会还推动各县区打造劳动主题公园等阵地,让职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劳动光荣。
深化实践赋能,让思政教育见“行”见效。榆林市总工会开设职工夜校,围绕职业技能、健康生活等领域设置课程,采用“线上报名+线下授课”模式,年培训职工超3000人次。
从课堂到赛场,从线上到线下,榆林市总工会以创新为笔、匠心为墨,绘就“大思政课”画卷,使其成为凝聚职工力量的“强磁场”、培育时代新人的“大熔炉”。榆林市总工会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传播方式、深化实践成效,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职工心中扎根,为榆林高质量发展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磅礴力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