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43期:第03版 企业

黄土高原上的绿色交响曲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西延高铁绿色施工小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8月16日,西延高铁铜川至延安段施工现场,新能源高空作业平台伸展机械臂,锂电池扭矩扳手发出轻微嗡鸣;沿线太阳能监控设备闪烁着柔和灯光,洒水车驶过裸土覆盖区,水雾在风中化作细珠洒落。

没有传统工地的漫天烟尘,只有机械与自然的和谐共鸣。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不仅承载着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希望,更肩负着探索绿色基建新模式的使命。中国中铁电气化局正以绿色施工为笔,在革命老区的黄土地上,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让工程与自然温柔对话

西延高铁穿越黄土高原生态敏感区,如何让工程建设与自然保护“共生共荣”?

中铁电气化局西延高铁项目部用“最小干预”理念回答这个问题。针对沿线生态脆弱特点,项目部成员编制《基坑开挖环保方案》,通过优化施工工艺,严格控制土方开挖量,将土地扰动强度降低30%以上。

临时用地严守“避让农田、利用荒地”原则,在黄陵县境内,施工绕开200余亩苹果园,宁愿增加3公里施工距离,也要守护老区群众的“致富田”。施工区域全部架设围挡,既阻断了扬尘外溢,又防止施工物料侵入周边林地。

黄陵西牵引变电所工点则上演着边施工边修复的场景:桩基施工完成后,工人立即平整场地、播撒草籽。如今边坡已冒出新绿。

“施工一片、恢复一片,绝不欠生态的账。”项目经理郑伟的话,道出了建设者对老区一山一水的珍视。

智能装备为绿色施工加速

绿色施工离不开科技的“硬核”支撑。

在接触网架设现场,模块化恒张力放线车正以日均10公里的速度推进,导线架设误差被控制在0.1毫米内。“西延高铁使用的恒张力放线车将损耗率降到了1%以下,单公里就能节省导线20余米。”技术负责人自豪地介绍。

隧道施工段,XDT85纯电动公铁两用高空作业车成了“明星装备”。零排放的电机取代传统燃油机,作业时噪音低于60分贝,工人无需佩戴降噪耳塞。“以前隧道里机器一响,说话得扯着嗓子;现在用电车,对讲机里轻声说都听得清。”老电工李师傅道出了装备升级后的实效。

全线120余台太阳能监控设备更是“隐形卫士”,自主供电、智能预警,既省去电缆铺设成本,又实现对扬尘、噪音的24小时监测,让绿色施工有了“智慧眼睛”。

全链条把控筑牢绿色根基

绿色施工绝非单点发力,而是全流程的系统管控。项目部联合地方政府制定能耗“红线”,从设备选型到施工组织,每个环节都嵌入环保指标。运输车辆全部加装防尘篷布,出场前必经冲洗平台“洗澡”,确保不带一粒土上路。

物资采购坚持就近取材原则,混凝土、水泥等建材优先选择100公里内供应商,较传统采购模式减少碳排放40%。脚手架、梯车等工具实行“标准化租赁+循环使用”制度,配合钉钉物资管理系统实时追踪,让材料损耗率同比下降18%。

铜川生产资源管理中心是绿色供应链的“中枢”:钢筋集中加工减少废料,设备集中维护提高寿命,材料统一配送降低运输频次。“这里就像工地的绿色心脏,把高效、集约的理念输送到每个工点。”物资部部长白云峰指着智能调度屏介绍。

从生态守护到科技赋能,从细节管控到系统治理,西延高铁的建设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待明年通车后,这条1小时通达的钢铁丝路,不仅将加速革命老区振兴,更会带着建设者的生态承诺,让黄土高原的绿水青山与高铁时速共同奔向未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