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车间里的抗战工业奇迹
——走进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摄影报道
8月29日,国务院印发通知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新风巷7号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成功入选。
长乐塬古称“陈仓峪”,是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生地,“韩信点兵”屯兵之地。
如今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正以鲜活的姿态诉说着那段“在炮火中纺织希望”的峥嵘岁月,以全新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民族工业救国的历史。
1938年,淞沪会战的硝烟迫使荣氏家族将申新第四纺织厂从上海迁至宝鸡。在日军32次轰炸、26次重点袭击的威胁下,2万枚纱锭、400台织布机辗转千里,最终在长乐塬的黄土台塬上扎根。为抵御轰炸,工人们用耀县石灰砂浆混合糯米水作黏合剂,历时一年开凿出24孔窑洞,形成总长1.75公里的地下生产网络。这些窑洞最长达110米,顶部覆盖30米黄土层,纵横交错的巷道中设有储水窖、吸尘塔和避让拐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地下工厂。林语堂曾赞叹这是“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在这片窑洞里,工人们创造了43.2万匹棉布、6.4万吨棉纱的生产奇迹,为前线筑起了坚实的后勤防线。
长乐塬不仅是工业遗址,也是中国工合运动的重要发源地。1938年8月26日,由7名铁匠联合成立了“天星大华手工铁器社”,是中国工合运动第一个工业合作社。
宝鸡也被中国工合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埃德加·斯诺称为中国的“工合城”。工合运动将大批沦陷区流落到后方的难民和失业者组织起来,解决了3万余名产业工人和难民的吃饭问题,发展和保护了宝鸡地方民族工业。
2015年,宝鸡将长乐塬作为建设“关天副中心城市”的“窗口”,对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建设。项目总规划占地约360亩,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一期以窑洞车间、申福新办公楼、薄壳车间等遗址为主,进行保护性改造,建成了宝鸡工业博物馆。2020年11月26日,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盛大开园。2022年,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成功入选国家4A级景区。这里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工业遗产、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长乐塬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娜表示:“在长乐塬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遗址公园还研发了“研学+红色旅游”“党建+文化”“文旅+沉浸剧本”等新模式。自遗址保护启动以来,已接待各界参观者200万人次。
目前,项目二期“工创天地”组团、三期“长乐家园”组团建设已全面启动。“工创天地”组团通过整饬文保建筑,将宝鸡工业历史文化融入景观及室内,结合军事主题,建设独具特色的影视基地,打造具有博物馆性质的文旅商体融合创业产业园区;“长乐家园”组团,通过对建筑的梳理修复,打造集教育培训、工业展览、主题民宿、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宝鸡工业文化展示“窗口”。
八月中旬,当音乐剧《我那长乐塬》在宝鸡市金台区缓缓落幕,舞台上窑洞工厂的剪影与台下真实的工业遗址轮廓重叠,观众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部以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西迁为主题的音乐剧,将观众带回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西迁的峥嵘岁月,让沉睡的长乐塬再次成为焦点。
从战时生产堡垒到文化传承高地,长乐塬的转变见证着工业遗产的生命力。这里的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民族工业的坚韧,每一缕纱线都编织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续写着属于中国的工业史诗。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全景(无人机照片)。

薄壳车间里的重读抗战家书展览。

公园外景。

窑洞内“努力干,一起干”等标语已融入了宝鸡城市精神。

红领巾志愿讲解员给游客讲述遗址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等。

全息影像模拟抗战时期纺纱女工接线头。

窑洞内景。

游客了解宝鸡工合运动发展历史。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成为宝鸡又一打卡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摄影报道
8月29日,国务院印发通知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新风巷7号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成功入选。
长乐塬古称“陈仓峪”,是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生地,“韩信点兵”屯兵之地。
如今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正以鲜活的姿态诉说着那段“在炮火中纺织希望”的峥嵘岁月,以全新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民族工业救国的历史。
1938年,淞沪会战的硝烟迫使荣氏家族将申新第四纺织厂从上海迁至宝鸡。在日军32次轰炸、26次重点袭击的威胁下,2万枚纱锭、400台织布机辗转千里,最终在长乐塬的黄土台塬上扎根。为抵御轰炸,工人们用耀县石灰砂浆混合糯米水作黏合剂,历时一年开凿出24孔窑洞,形成总长1.75公里的地下生产网络。这些窑洞最长达110米,顶部覆盖30米黄土层,纵横交错的巷道中设有储水窖、吸尘塔和避让拐洞,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地下工厂。林语堂曾赞叹这是“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在这片窑洞里,工人们创造了43.2万匹棉布、6.4万吨棉纱的生产奇迹,为前线筑起了坚实的后勤防线。
长乐塬不仅是工业遗址,也是中国工合运动的重要发源地。1938年8月26日,由7名铁匠联合成立了“天星大华手工铁器社”,是中国工合运动第一个工业合作社。
宝鸡也被中国工合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埃德加·斯诺称为中国的“工合城”。工合运动将大批沦陷区流落到后方的难民和失业者组织起来,解决了3万余名产业工人和难民的吃饭问题,发展和保护了宝鸡地方民族工业。
2015年,宝鸡将长乐塬作为建设“关天副中心城市”的“窗口”,对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建设。项目总规划占地约360亩,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一期以窑洞车间、申福新办公楼、薄壳车间等遗址为主,进行保护性改造,建成了宝鸡工业博物馆。2020年11月26日,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盛大开园。2022年,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成功入选国家4A级景区。这里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工业遗产、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长乐塬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娜表示:“在长乐塬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遗址公园还研发了“研学+红色旅游”“党建+文化”“文旅+沉浸剧本”等新模式。自遗址保护启动以来,已接待各界参观者200万人次。
目前,项目二期“工创天地”组团、三期“长乐家园”组团建设已全面启动。“工创天地”组团通过整饬文保建筑,将宝鸡工业历史文化融入景观及室内,结合军事主题,建设独具特色的影视基地,打造具有博物馆性质的文旅商体融合创业产业园区;“长乐家园”组团,通过对建筑的梳理修复,打造集教育培训、工业展览、主题民宿、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宝鸡工业文化展示“窗口”。
八月中旬,当音乐剧《我那长乐塬》在宝鸡市金台区缓缓落幕,舞台上窑洞工厂的剪影与台下真实的工业遗址轮廓重叠,观众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部以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西迁为主题的音乐剧,将观众带回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西迁的峥嵘岁月,让沉睡的长乐塬再次成为焦点。
从战时生产堡垒到文化传承高地,长乐塬的转变见证着工业遗产的生命力。这里的每一块青砖都镌刻着民族工业的坚韧,每一缕纱线都编织着生生不息的希望,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续写着属于中国的工业史诗。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全景(无人机照片)。
薄壳车间里的重读抗战家书展览。
公园外景。
窑洞内“努力干,一起干”等标语已融入了宝鸡城市精神。
红领巾志愿讲解员给游客讲述遗址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等。
全息影像模拟抗战时期纺纱女工接线头。
窑洞内景。
游客了解宝鸡工合运动发展历史。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成为宝鸡又一打卡地。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