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187期:第02版 综合新闻

毛乌素沙漠变森林 黄河水变清不再黄 新林海成农业“富矿”

生态优先 陕西趟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其中土地荒漠化与气候变化是人们提及最多的两类问题。

土地荒漠化是人类现今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不当的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占全球41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荒漠面积逐渐扩大。中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西北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天然沙漠,人们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放牧、开垦,导致荒漠的面积不断扩大,这反倒使短期增长的经济面临着无法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人类既是荒漠化的产生者,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想要在本就脆弱的环境之下发展经济,更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道路。

穿越毛乌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

引言: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我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于1979年决定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工程规划期限为70年,分七期工程进行,第五期工程建设今年进入收尾,将启动第六期工程。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六期三北工程将在总结前五期工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突出身边增绿和农民增收,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在继续实施人工造林的同时,加大封山育林和退化林分修复力度,加强封山禁牧和森林资源管护,力争使工程区内森林覆盖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


在陕北榆林绕城快速干道北沙段的城区植树基地内,一座座沙梁上尽是忙碌的身影,有的搬运树苗,有的选址挖坑,有的扶苗稳固,有的挥锹培土,有的提桶浇水,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从2018年4月1日至11月5日,整个义务植树尽责阶段,榆林市适龄公民每人植树5棵以上,全年完成营造林60万亩,义务植树1000万株。

黄沙漫天,寸草不生,曾给这里带来无尽的风沙灾难。经过几代人60年的坚守,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变森林,黄河水变清不再黄。陕西人不仅硬生生将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树成荫、农业经济价值潜力无限的“富矿”,更淬炼出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气质,滋养着广袤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

茫茫沙海变郁郁森林

穿行在城防林,两旁的树林错落有致,樟子松、国槐、新疆杨等近百个树种一字排开,一眼望不到边际,时而会遇上一人粗的大树。如今的毛乌素沙漠,与平原无异,已看不到沙丘。只有水泥路上车轮碾出的流动黄沙,能让人想起些许往日的荒凉。

“定边县是陕西省沙地面积最大、荒漠化和沙漠化最严重的县之一,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30.7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却达到 2430毫米。”定边县林业局副局长李清山站在一望无际的城防林长城林场段上说道。

定边县的森林覆盖率从之前的不到10%,扩大到如今的29.2%,有着包括城防林在内的303万亩保有林。

而这只是陕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陕西省于1978年启动实施了三北工程,工程区涉及9市(区)68县(市、区),涵盖了全省约60%的土地面积,70%的水土流失面积和100%的沙化、荒漠化土地,是我省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区位最重要的地区。

自工程实施以来,榆林百万亩樟子松人工林基地建设、启动三年治理荒沙大行动等地方绿化造林项目,大面积飞机播种、大规模人工造林、大范围封禁保护,在榆林沙区营造130万亩樟子松林,流动沙地面积由860万亩减少到5.3万亩,沙区植被覆盖率由1.8%提高到现在的60%,昔日滚滚黄沙变成今日片片绿州。

据黄河潼关水文站实测数据显示,近10年间,我省年均入黄泥沙量1.39亿吨,较70年代年均减少4.3亿吨,减幅达75.6%。

在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弘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使昔日茫茫沙海变成如今的经济森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只有种树才有希望

“治沙先锋”张立强生活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这里曾经黄沙漫天,老百姓颗粒无收。为了治沙,他的父亲倒下了,但是张立强牢记父亲“三年栽上,五年补齐,八年要见效益”的承诺。

在他和母亲的努力下,36年间这里的树木从1棵到2850多万棵,治沙面积高达11万亩!如今,张立强更是把父亲留下的剪刀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将“在沙漠只有种树才有希望”的理念传承下去。

除了治沙,沙漠植树好处多多。樟子松的枯枝落叶落到地底下之后会使土壤富含腐蚀质,有助于其他经济作物生长。现在,张立强在沙漠中种植樟子松等经济作物,以农业养殖业发展林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全国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显示,我省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88.9万亩,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7.8万亩,真正实现了荒漠化土地零增长。这样的奇迹与张家三代治沙人以及许多像他们一样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治沙人的坚守苦干分不开。是他们让沙漠看到了绿色和希望!

从1981年开始,29岁的延安农民张莲莲因为父亲的一句叮嘱,便以荒山高坡为伴37载,每天重复做着一件事情——上山种树。除去农忙时节,张莲莲夫妇基本都在山上种树。

37年来,张莲莲夫妇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在荒山高坡上共植树造林1750亩、20余万棵树木,让曾经满目苍凉、尘土飞扬的雷坪塔黄土坡变成了如今密不分株的青山绿地。

看着那片林子里放养出来的生态土鸡及其下的土鸡蛋,张莲莲说:“我只是安塞人民退耕还林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不会作甚,只会吃苦,我要继续把当年父亲的叮嘱当作家训告诫子孙后代,植树造林一定能过上好光景!”

生态之路越走越宽

随着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生态环境的改变,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已经形成。

目前,风沙危害严重区域得到有效治理,人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且治理与利用并重,形成新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业“富矿”。

在治沙实践中,陕北广大干部职工将荒沙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路、形成规模”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沙区以绿豆、小米、荞麦为主的特色小杂粮种植面积151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280万亩,大漠蔬菜30多万亩,其中有玉米等7项单产创全国最高纪录,培育各类苗木花卉8万多亩,累计种植红枣170万亩、山杏大扁杏90万亩,羊子饲养量达1000万只,初步形成以林果业、农牧业、果蔬加工业等为主的沙区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新格局,涌现出了“大荔冬枣”“榆薯牌马铃薯”“横山羊肉”“新寨杏仁露”“曼乔红枣咖啡”等一批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典型带动生态文化成果初步显现,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3月5日晚,治沙英雄石光银通过电视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的新闻。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再一次鼓舞了这位坚持治沙40年的全国劳模,也更加坚定了他为治沙坚守一生的信心和决心。

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积极发挥群众植绿、爱绿、护绿意识,不断激发群众防沙治沙用沙的积极性。在上世纪的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等治沙劳模的基础上,新世纪又涌现出了杜芳秀、张应龙、李长明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大户。

在榆林沙区,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各类企业每年筹集资金1亿元,年完成治沙造林10万亩。启动和建成国家级沙漠森林公园、治沙展览馆等沙漠文化产品。沙区各县结合实际,开发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人们亲近自然、感受生活,提升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生态环境、信用环境对榆林来讲都是生命线的工程。”榆林市市长李春临说,坚持绿色发展本身也是一种高质量的发展,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榆林新时期“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将奋力当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2019年全国三北防护林站(局)长会议在陕西召开,副省长魏增军在致辞中强调,陕西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会议部署要求,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持续抓好黄土高原综合示范项目和百万亩基地建设,加快退化林分修复,扩大增量、提升质量,不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巩固和发展三北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