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后记
应了一句话,凡出书,皆心血。
在我心里,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并不是说写得多么好,而是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凝结了太多的情感。动情之时,或凝神静思,或痴笑轻狂,或潸然泪下,亲身经历或熟知的那些人、那些事,走过的那些路,不时浮现眼前。
岁月匆匆,写了多少字,作了多少文,数不清。这本小书,是书写生涯的一个顿号,是对曾经文字的思考和梳理。在师友鼓励下结集成书,我也是鼓了一点勇气的。全书按内容分“那人”“那事”“那景”三辑,共五十篇,从一百多篇文章中选出,二十万字,全部在国内多家报刊发表过,其中一部分为获奖作品。
长安,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种文化象征。说地域,它是盛唐皇城所在地;谈文化象征,它被当作一种“精神”谈说。我生长于长安,这块历史文化的厚土曾给我无穷滋养,书中写的多是长安、秦地的人事景物,由此延伸到西部大地,因此书名曰《风起长安》,从长安起步,我也看到了更多更美的风景。
十分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全力支持,特别是刘东风社长的鼓励,总编室主任胡选宏先生作为本书责任编辑更付出了大量心血。编辑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地审阅校改、立意提升,以及从内容到装帧的完美追求,使我见识到一家知名大社的实力,他们使这些平实的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
在这里还要感谢多位老师如亲人般的厚爱: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先生听说我的散文集将出版,百忙中欣然题写书名,并给以热诚推荐;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诗人薛保勤先生不辞劳苦为此书撰序;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王保安教授依据文章内容,用几个通宵创作十多幅国画为文章添彩;著名作家雷涛、评论家李星等先生从多方面给以指导、帮助。他们就像一座座灯塔,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指明了方向,这些深情厚意,会留存于内心,永远永远……
漫漫长路,经历了多少人事,记录下来的仅仅是沧海一粟。也许,多年的记者人生,使我笔下的每个人、每件事、每处景都过于写实,没有风花雪月的虚构和浪漫,这似乎是文学创作不成熟的表现。然而我想,真实的文字或许更能打动人,更能引起共鸣、寻觅到知音。一直以来,我似乎更偏重叙述的亲历感和大众视角,这也可以说是非虚构写作的一种情怀,一种尝试。
2018年的中秋前夕,书稿整理好发给出版社后,我有了一点空闲时间。此时,受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文学院的推荐,我参加了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为期两周的学习,在这里聆听文学大师、大刊编辑知无不言的讲座,与文友们的交流碰撞,我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贾平凹先生在讲座中再提“大散文”写作,提到作家的格局、胸襟、历史使命。他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真诚”:真诚地面对社会,真诚地面对写作,真诚地面对自己。闻此言,我感同身受,更有了一种责任。
文学,是我平凡生活中心灵的一点归宿,是独享的一块安静的所在。写作,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它让人放松、让人思索、让人神游、让人激动。它如此神奇,可以让人以另一种方式与世界对话。因为文学,除了生活,我们还拥有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做实诚人,写有良心、有温度的文字,人生仅此而已。□周媛
(作者系《西安晚报》高级记者、青年作家,散文集《风起长安》已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应了一句话,凡出书,皆心血。
在我心里,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并不是说写得多么好,而是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凝结了太多的情感。动情之时,或凝神静思,或痴笑轻狂,或潸然泪下,亲身经历或熟知的那些人、那些事,走过的那些路,不时浮现眼前。
岁月匆匆,写了多少字,作了多少文,数不清。这本小书,是书写生涯的一个顿号,是对曾经文字的思考和梳理。在师友鼓励下结集成书,我也是鼓了一点勇气的。全书按内容分“那人”“那事”“那景”三辑,共五十篇,从一百多篇文章中选出,二十万字,全部在国内多家报刊发表过,其中一部分为获奖作品。
长安,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种文化象征。说地域,它是盛唐皇城所在地;谈文化象征,它被当作一种“精神”谈说。我生长于长安,这块历史文化的厚土曾给我无穷滋养,书中写的多是长安、秦地的人事景物,由此延伸到西部大地,因此书名曰《风起长安》,从长安起步,我也看到了更多更美的风景。
十分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全力支持,特别是刘东风社长的鼓励,总编室主任胡选宏先生作为本书责任编辑更付出了大量心血。编辑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地审阅校改、立意提升,以及从内容到装帧的完美追求,使我见识到一家知名大社的实力,他们使这些平实的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
在这里还要感谢多位老师如亲人般的厚爱: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先生听说我的散文集将出版,百忙中欣然题写书名,并给以热诚推荐;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诗人薛保勤先生不辞劳苦为此书撰序;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王保安教授依据文章内容,用几个通宵创作十多幅国画为文章添彩;著名作家雷涛、评论家李星等先生从多方面给以指导、帮助。他们就像一座座灯塔,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指明了方向,这些深情厚意,会留存于内心,永远永远……
漫漫长路,经历了多少人事,记录下来的仅仅是沧海一粟。也许,多年的记者人生,使我笔下的每个人、每件事、每处景都过于写实,没有风花雪月的虚构和浪漫,这似乎是文学创作不成熟的表现。然而我想,真实的文字或许更能打动人,更能引起共鸣、寻觅到知音。一直以来,我似乎更偏重叙述的亲历感和大众视角,这也可以说是非虚构写作的一种情怀,一种尝试。
2018年的中秋前夕,书稿整理好发给出版社后,我有了一点空闲时间。此时,受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文学院的推荐,我参加了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为期两周的学习,在这里聆听文学大师、大刊编辑知无不言的讲座,与文友们的交流碰撞,我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贾平凹先生在讲座中再提“大散文”写作,提到作家的格局、胸襟、历史使命。他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真诚”:真诚地面对社会,真诚地面对写作,真诚地面对自己。闻此言,我感同身受,更有了一种责任。
文学,是我平凡生活中心灵的一点归宿,是独享的一块安静的所在。写作,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它让人放松、让人思索、让人神游、让人激动。它如此神奇,可以让人以另一种方式与世界对话。因为文学,除了生活,我们还拥有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做实诚人,写有良心、有温度的文字,人生仅此而已。□周媛
(作者系《西安晚报》高级记者、青年作家,散文集《风起长安》已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