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16期:第08版 专题

学习弘扬“北移精神”推动陕煤高质量发展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弘扬“北移精神”   助力韩城矿业公司高质量发展

韩城矿业公司党委

韩城矿业公司前身韩城矿务局,作为陕煤集团成立初期的主要成员单位之一,在集团15年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集团成立初期的运行发展还是陕北、彬长等新矿井建设,韩城矿业公司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项目建设、党建工作、三供一业等工作中,从人才付出、资金投入、管理创新等各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截至2018年底,先后为集团和兄弟单位输送各类人才3210人,其中,管理岗位干部327人,专业技术人才868人,操作岗位工人2015人。充分彰显了老矿区的“北移精神”。

一、北移的主要历程和成就

(一)张家峁矿井的建设

神木张家峁矿业公司成立于2006年元月16日,是韩城矿务局当年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韩城矿务局与神木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共同出资建设的新矿井。公司注册资金10000万元,其中,韩城矿务局出资5500万元,占55%,神木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出资4500万元,占45%。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5.6亿吨,年设计生产能力600万吨,2012年核准生产能力1000万吨。建设有配套产能1000万吨的选煤厂、年设计能力200万吨的水煤浆厂。韩城矿务局在张家峁矿井建设的前身设计筹建、管理运营、组织机构、人才保障、党建工作等方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为如今的张家峁矿业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首开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划转模式先河——象山小井、桑树坪矿平峒实施关闭人员成建制划转彬长矿业公司

陕煤集团站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将老矿区资源枯竭井口关闭,人员成建制划转新矿区这一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之举,赋予韩城矿业公司来首次实施。面对挑战和压力,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经受住了来自创新路上的各种考验,视集团决策如使命,靠智慧真诚促划转,圆满完成了史无前例的1082人划转彬长新矿区的艰巨任务,受到了当时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称赞。

二、北移的感人事迹

在成建制划转彬长的职工思想状况调查中,发现许多干部职工举棋不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矿级领导和区队干部怎么做?实施包矿的公司领导针对问题症结,专门召开班组长以上干部会议,宣布“三个必须划转”的规定。即,两个小井的矿领导必须划转、部室区队干部必须划转、协议工必须划转。正是干部和部分领导的亲属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为职工作出了表率。

2013年5月16日这一天,是韩城矿业首批整体划转人员前往彬长集团小庄矿出发的日子。在简短的告别仪式上,许多人相对无语,更多的人强忍住别离的泪水与亲人道别,坐在大客车上,默默无语,他们不敢直视车外的父母、孩子和妻子,深怕车窗外的场景打动这一刻他们已不坚强的内心世界。象山小井调度室主任高社增看了一眼离大轿车10米开外正捂嘴拭泪的妻子,再也没有敢回头。从小到大,没有哭过几次的硬汉,驰骋煤矿几十年,不怕井下阴暗潮湿,不惧生产劳动的苦累,他就怕女人流泪,这是他的软肋。他强忍着别离的痛苦,坚定地踏上了驶向彬长小庄矿的征程。

三、北移中的做法及经验

(一)张家峁矿井建设方面的经验

一是矿务局领导决策早,行动快,站在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角度,形成了走出韩城谋发展的新路子,为韩城矿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张家峁矿井建设开创了韩城矿务局与地方企业共同开发建设新项目的先例,是股份制企业的典范。三是韩城矿务局为陕煤陕北矿井建设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资源、文化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一些经验。

(二)陕北矿区的建设发展中,韩城矿业在经营管理、安全生产、政工人才等各方面工作中,直接或间接地给予了人才输送、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三)成建制划转彬长方面的做法

1、执行集团决策,坚决果断,富有创新

2013年4月12日陕煤集团256号划转文件下发后,4月13日立刻安排公司党委宣传部组织电视台人员前往彬长矿区实地拍摄采访制作反映彬长新矿区各矿井发展现状的电视专题宣传片。人力资源部迅速起草制定实施方案。4月20日周六上午9时,召开实施两小井关闭人员成建制划转彬长公司启动会,制定下发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综合协调、人员安置、矿井关闭、资产处置、宣传稳定、治安保卫等6个工作小组,制定了宣传、摸底、制定措施和组织实施四个阶段,明确了分工,落实了责任,各小组以项目示范工程迅速展开工作。

2、实施整体划转,组织慎密,刚柔相济

4月21日下午3点整,韩城矿业公司分别举行象山小井、桑树坪矿平峒关闭人员成建制划转彬长矿业公司启动仪式。传达集团公司划转文件及会议精神,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宣读关闭划转工作实施方案;观看公司宣传部拍摄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发展中的彬长矿业集团公司》;为每位参会人员发放关闭划转工作宣传手册;分管领导作动员讲话。及时宣传这次关闭划转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肯定大家对韩城矿业发展作出的巨大的贡献。公司、矿井、区队通过层层召开启动会、动员会、座谈会,要求举全局全矿之力做好划转工作,公司宣传部门及时将涉及划转的原则、待遇、条件、纪律等9个热点问题以解答疑问等方式在公司网站、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上做政策宣传引导;两矿政工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班前会、职工家中做思想宣传工作,解答疑惑,统一思想。

人力资源部门对两小井人员进行详细摸底登记,分类造册汇总,并征求大家意见,对职工提出的问题,分门别类逐项归类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预案,使划转工作有的放矢。

最关键的说服教育期,公司领导蹲点包矿,化解矛盾,刚柔相济,解决问题。一方面循循善诱开导,实施一对一做思想工作,讲形势,谈个人发展空间,鼓励职工踊跃报名登记;另一方面,查找问题症结,制定铁的纪律。

3、面对思想问题,坦然应对,真诚相待

在人员划转过程中,职工的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疑惑观望,不知所措。第二阶段,一知半解,情绪激动。第三阶段,心存感激,理性回归。

4、涉及具体问题,及时沟通,分类解决

一是集团领导,鼎力支持。时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朱周岐、人力资源部经理李聪先后到韩城矿业调研指导划转工作,帮助公司协调解决存在的具体困难。并就分流人员夫妻两地生活、优秀协议工转正、协议工工龄延续、科队级干部待遇、具体对接等问题与集团公司领导达成了共识,确定划转人员按规定时间调入彬长矿业公司。

二是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划转领导小组成员按照集团领导的指示精神,实施分类指导。公司把所有划转人员分为四类,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法。第一类是希望坚决划转的。第二类是坚决不想去的人。第三类是摇摆不定的人。第四类是在岗不上班或上花班、还要拿工资的“混混”。在通盘考虑划转职工的实际困难后,公司决定三类人员可以不划转:一是家庭拖累大,确实有困难的;二是年龄偏大,接近退休的;三是身体患病的。

三是实地参观,眼见为实。为了让划转职工充分了解彬长矿业公司小庄、胡家河、大佛寺等矿井的实际状况,使划转人员更切身地感受彬长公司的发展前景,4月25日、4月27日由公司领导带队,组织两个小井班组长以上干部和部分职工代表共187人先后赴彬长公司实地参观考察。坚定了到彬长公司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政策到位,走得愉快。作为个体,职工在划转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少受影响或不受影响,因此提出了诸如分房、工资待遇、子女上学、住宿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问题。面对职工提出的要求,公司多次与集团公司、彬长公司沟通,彬长公司全力配合,明确答复了四方面的政策,从根本上消除了职工的顾虑,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公司对同意划转彬长公司的职工每人发放5000元,并在填表时现场兑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让职工走得愉快,心怀感激。

5、注重宣传报道,情系韩城,建功彬长

整个划转过程,宣传部门在公司网站、电视、报纸媒体上设立专栏,宣传划转政策,正面宣传引导,鼓励大家“情系韩城,建功彬长”。重点对四次划转的全程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对前期的安置情况做回访报道,并在集团网站、煤化专刊、中国煤炭报、工人日报等媒体上及时宣传。划转职工家属从网站、电视、报刊上及时了解在彬长的安置情况,鼓舞了士气,稳定了人心。

四、划转过程中的不足和北移的启示

(一)划转过程中的不足

成建制划转虽然圆满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任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前期摸底不细,提前没有给职工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引起职工思想动荡。二是划转交接持续时间过长,从第一批到第四批长达近两个月时间,不能够一次安置,导致职工怨言多,也影响到未划转职工的情绪。

(二)北移的启示

启示一:张家峁矿井建设从机制体制管理创新等方面给韩城矿业公司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

启示二:各类人才的输出给矿区发展提供了交流创新的平台。

启示三:成建制划转首开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先河,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工作,为集团最大程度发挥人力资源这一生产力优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对韩城矿业公司渡过难关和长远发展影响深远。

启示四:集团决策,高瞻远瞩,推动新老矿区和谐共赢。

象山小井、桑树坪矿平峒的关闭和人员整建制划转顺利实施后,对新老两个矿区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是集团实施企业资源共享、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新老企业共谋发展的一次管理模式上的重大创新。

启示五:成建制划转能够圆满完成。一是提前进行广泛宣传,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是前提。二是领导干部思想统一是基础。三是基层干部是关键。四是始终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核心。五是摸清底子,分清类型,区别对待是主要途径。六是保持与集团、彬长矿业公司沟通是根本。及时解决随时出现的许多问题,保障了划转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体来说,韩城矿业公司在集团公司和陕北矿区建设、彬长新矿区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北移精神”,作出了一定贡献。今后,必将在韩城矿业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弘扬和实践“北移精神”,用“北移精神”激励大家建功立业。


牢记“北移精神”不改奋斗初心

神木煤化工能源公司 总经理 方新军

提到“北移”这个词,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了北漂。北漂是一群离开故土、渴望改变人生而在北京艰难打拼、奋斗创业的一个群体。北移则是代表一群来自陕煤的拓荒者,告别繁华都市,告别舒适家园,一路北上,义无反顾在陕北这块人烟稀少、荒凉之地,冒风沙、战严寒、斗酷暑,扎根奋斗,不断壮大“陕煤力量”,书写“陕煤传奇”,彰显“北移精神”的真实写照。

“陕煤北移人”,是扎根陕北的“拓荒者”

我曾留心观察过,在榆林到西安的火车、飞机、高速公路上,每时每刻都能见到陕煤人的身影,他们如同候鸟一样,每隔两三个月,就从神木、府谷、榆林飞向南方的家,利用寥寥数日照顾老人、探望妻儿,复又匆匆北上,投入新的战斗。像这样候鸟般迁移的陕煤人,在陕北约有一万多人。

2009年初,作为陕煤“陕北二次创业”大军中的一员,35岁的我从环境优美的汉中,以“拓荒者”的身份,来到集团公司所属的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自己人生新的征程。在国家级工业园区锦界,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开始了艰难的拓荒之旅。

总记得那些年的锦界,风沙很大,冬天很冷。我们在彩板房里蹲着吃饭,晚上在办公室里将就着休息。但那时的我们,因为有梦想,有追求,心中有对事业无限的追逐,浑身上下永远都是使不完的力气。

有奋斗,就会有收获。仅仅两年多时间,我们亲手建起了国内第一套中低温煤焦油全馏分加氢装置。这一套工业化示范装置在2013年获得了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作为项目总工程师的自己,此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陕煤北移人”,是敢于担当的“奋斗者”

2015年11月,我被组织安排到神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担任常务副总经理,主管生产和技术工作。神木能源公司是集团公司所属神木煤化工公司与四家民营企业合作,于2009年11月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拥有240万吨兰炭、四台50MW兰炭尾气发电、28万吨电石生产装置,是一个典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记得是2015年11月16日,我冒着瓢泼大雨,来到了神木能源公司。到了公司后,我连续多日在一线调研走访。此刻,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因为我发现产业链中关键的电石生产产量低、事故多、亏损大。仅2012年到2015年,产量一直徘徊在22-24万吨之间,根本不能实现达产,每年亏损都在5000万元以上。当时民营股东们已经绝望了,强烈要求关停电石生产线,不想再看到连年的巨额亏损。危情时刻,我主动请缨,向组织提出兼任电石分公司经理的要求。并豪情地立下“如果一年内改变不了电石生产现状,我立马辞职走人”的军令状。在人们的质疑声中,我开始了艰难跋涉。

2016年3月,在我兼任电石分公司经理后,面对困难,我与电石厂的班子成员一道,大刀阔斧开展了一系列管理创新、技术改造。有耕耘,就会有收获。从4月份到年底8个月时间,电石产量创下26.65万吨的历史新高,实现盈利800多万元。我还清楚地记得,当电石生产提前7天完成全年任务的时候,很多员工都喜极而泣、泪眼相望。因为在成绩面前,包含了他们太多的委屈和艰辛、汗水和奉献。

记得2018年春节期间,公司电石炉一台变压器因为触头松动而导致跳停,情况十分紧急。关键时候,我顾不上患病的家人,带领技术人员冒着大雪连夜晚赶往吉林长春,与供货商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面对我们这群如此敬业、执着的客户,变压器公司的领导甚为感动,他们二话没说,立刻派出最优秀的专家与我们一起分析原因,商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就这样,原计划三十天的检修计划,我们只用了九天时间,就恢复正常生产。像这样的情况,对我来说早已是习以为常。

在陕北这块创业的热土上,说实在的,对于家人,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愧疚。我时常是每次休假一两天后,就匆匆回到单位。因为我感觉自己离开了生产现场,听不到机器巨大的轰鸣,看不见员工朴实的脸庞,心里就有一种不踏实、不真实的感觉。2017年,我们通过达产达效,使电石产量创下29.7万吨的历史记录,实现盈利4900多万元。其中33MW的密闭电石炉单炉实现年产7.4万吨,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2018年,我们的电石生产继续保持29.2万吨的较高水平,实现盈利6500多万元。电石生产的华丽转身,就是我们砥砺奋进、实干担当、勇于作为所获得的应有回报。

“陕煤北移人”,是逆势突围的“奔跑者”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电石生产已经步入正轨的时候,我卸任了电石分公司经理。我不是因为怕苦怕累,而是因为在我们产业链中的发电环节上,也一直存在突出问题。我决定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发电的问题。

记得2017年5月份,我兼任电厂总经理前,公司发电厂从2013年四台机组年发电量始终没有突破12亿度,兰炭尾气在火炬燃烧后直接排放,浪费能源、污染环境、折损效益。特别是存在的“氨法脱硫”严重制约发电厂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为了取得解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在脱硫设备停运后,我只身钻进塔内,迎着刺鼻的氨味,在潮湿的塔内逐处察看,寻找发生问题的根源;也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与技术人员一道,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记不清有多少次,我和工友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刺骨寒风,一起在三十多米高的脱硫塔上检查检修。当腐蚀性的硫酸铵浆液溅在衣服上、溅在脸庞上时,我们全然不顾,为的就是早日解决脱硫塔的缺陷问题。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通过我们技术攻关,消除缺陷,减少非停,2017年发电量比2016年多了3.6亿度,当年实现盈利1.52亿元,2018年发电15.7亿度,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如今,我们公司也成了神木煤化工产业公司乃至集团公司特色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每每想到我的伙伴们全力以赴地工作,不计回报地付出,我真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自豪。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北移人”的无私奉献,我们陕煤的事业才会枝繁叶茂,基业长青。

“陕煤北移人”,是拼搏奋进的“追梦者”

创业是艰辛的历程,创业也是奋斗者的荣耀。2018年底,在公司股东会换届中,作为我们陕煤股东推荐的董事,我又被民营方股东推荐为总经理。

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我没有喜形于色,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压力。因为经过这三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把生产的潜能挖掘到了极致。电石、兰炭、发电三大产品的产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设计值,速度增长型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未来只能走质量效益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而转型就意味着变革,意味着阵痛。

有梦,就会有希望。踏上新征途,我也不断地思考着。因为我明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敢于否定自己,勇于超越自己,抛弃荣耀、重新出发。站在新起点,我将把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作为奋斗目标,充分释放管理的红利,力争使各项经营指标继续保持行业优秀水平。面对新挑战,我将积极探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力争通过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干馏技术,生产优质高炉喷吹料、优质活性炭,采用高效成分的干馏煤气生产甲醇、LNG等,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人生价值的再一次升华。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们这群来自陕煤的“北移者”,已经在陕北这片创业的热土上整整打拼了十个年头,即便再苦再累,我们艰苦奋斗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我坚信,在“陕煤北移精神”的传承与感召下,将会有更多的大企业、更多的有识之士,与我们集结在一起,并肩作战、筑梦前行!

最后,祝愿我们陕煤这艘能源巨舰,扬帆进击,破浪前行,从三秦走向世界!


在实践“北移精神”中书写人生芳华

府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王强

自2004年集团公司抓住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机遇,实施产业优化、战略北移以来,一大批陕煤人响应号召奔赴条件艰苦的陕北,成为陕北黄土地的拓荒人。作为这群人中的一分子,我也在这时离开韩城矿务局,踏上了陕北这片黄沙漫漫之地,来到了地处荒漠腹地的陕煤冯家塔矿业公司工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已是十数年,每当回忆往事,脑海中便不时浮现出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和让人难忘的激情岁月。当年我从关中出发,颠簸两天后,顶着沙尘,挽着裤腿,趟过河水,第一次徒步走进道路还未完全修通的陕北沟壑中,那种情景让我记忆清晰、感慨万分。作为陕煤府谷能源公司十多年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参与者,同时也是见证者和记录者,重温这段北移历史,心潮澎湃。这十数年,我们走过的是千山万水,付出的是千辛万苦,带给我们的是千变万化,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千真万确,回想起来是千头万绪,道不尽的是千言万语。

自陕煤集团成立,到时隔10年后,集团公司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位列第416位,再到2018年集团连续第四年入围世界500强,并首次历史性进入前300位。这一路走来,陕煤集团可谓高歌猛进。回首陕煤集团这十五年的历程,我认为这其中最激荡人心的,还是作为陕煤人那种敢担当、愿作为、不服输、不信邪的心气儿,那种面对艰难险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拼劲儿。

九层之塔起于垒土,奋斗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付诸于具体行动。记得还在冯家塔矿业公司工作那会,公司领导安排我牵头负责组织完成冯家塔煤矿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验收工作,对于一个档案业务的门外汉,为尽快熟悉业务,掌握各项规范,白天在完成好其他工作后,我就利用晚上学习档案专业理论规范,外请专家对档案管理员进行系统业务培训。与此同时加快档案室规范化建设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进度。就是在这种早上见星光、晚上见月光、周末见灯光的状态下,我们坚持了5个月。工作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我和同事们的一起努力下,最终顺利地通过了由国家档案局组织的验收,为实现项目整体竣工验收目标又推进了一步。

最令人难忘的还是2009年8月1日,发生在冯家塔煤矿的那次大水淹井灾害。记得当天突降大雨,降水在大黑沟形成汇水面积2万多平米,并从地表顺采空区裂缝涌入冯家塔煤矿1201采面老塘,涌水量每小时达3000立方米。主井底绕道、回风大巷等处被淹,通风中断,矿井被迫停产,情况危急。按照上级指示精神,作为办公室主任的我,在全力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我与几十名干部员工参加了大黑沟行洪道地表防漏抢险处理工程,我们沿着崎岖不平的沟道,查找确定各处漏点,随后又白天顶着骄阳,夜晚借着月光和汽车的灯光,一刻不停歇地组织抢险施工。就这样日夜不停,累了席地而坐、困了和衣而卧。几日下来,自己已是满嘴起泡,声音嘶哑,满脸脱皮。经过7天7夜的顽强奋战,我们终于战胜了这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府谷能源公司成立以后,我又加入了府谷能源公司的艰难创业过程。回想当年,我身边这群身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陕煤“北移人”,为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早出晚归、风餐露宿;开工前吃住农家、征地拆迁苦口婆心;项目建设战风沙、斗酷暑、披星戴月、千方百计争抢工期。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打破常规、昼夜兼程、连续奋战。现在想起来,当年30出头的我,平生还是第一次遇到那么大的风、那么冷的天、那么长的夜。冬季零下20多度的温度,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严寒。在项目工地上,已经冻得麻木了,根本感觉不到冷,我们大家就是想着能快点,再快点,赶紧把进度赶上、流程打通。连续的疲劳虽刻在脸上,但双目依然炯炯。自古忠孝两难全。项目建设和设备投运关键时期,我们的干部韦振宇面对家中老人病重,强忍悲痛仍坚持在现场。作为一名母亲的李艳斌,儿子高考之时,也未能回去伴读身旁。物资部干部成宝玉工地一呆就是8个月没回家,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家,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魂牵梦绕的地方,正是有了家人的理解支持,出征的勇士才得以驰骋疆场。我们多少干部员工的家属默默承担了繁琐的家事和分离的孤单,柔弱一肩挑着两家人。我也感觉过累,感觉过烦,有时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想到自己的梦想,想到挑战的乐趣,再看看身边那些与我一样都在不知疲倦忘我工作的干部员工,我就又有了精神和动力,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往事如烟,现在回忆总结作为一名陕煤“北移人”,是什么能够支撑我坚持走过这一段艰难且不短暂的“北移”历程呢?我想是源于早年父亲就是一名矿山职工,随父母生于矿区、长于矿区,自然成为一名矿区子弟,从而生命里永远打上了与矿区、与陕煤有关的烙印;也源于煤矿工人吃苦耐劳、坚韧不屈,以及陕煤人体现出来的“创业、拼搏、创新”的精神,而影响塑造形成了我们这一茬年轻陕煤人迎难而上、不懈追求的特质;更源于过去这些年我身边的那些默默无闻、再普通不过的“北移人”,他们身上甘于吃苦、不屈不挠的人格力量润物无声地感染着我。正如当年府谷能源公司的第一任领导曾讲过:我们来到这里,代表了陕煤人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背后有着无数双眼睛,丝毫不敢懈怠。

越是在艰苦的环境,越是能激发出伟大的精神和创造力。所以,我想在这里说:陕煤人有着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的亮剑精神,有着一种自强不息、主动出击、锲而不舍的行动力,这是一种敢于负责、压倒一切的霸气,这是企业和个人发展壮大的精气神!

在我看来,自2004年新成立的陕煤集团实施北移战略到今天,自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跋涉,而且足够壮丽、充满故事。最初的那些陕煤“北移人”,他们所经历的苦难付出,后来的人们已经很难感同身受。我们也很难再回到已经远离了的历史现场,很难还原已经远离的时代场景。正是这些陕煤“北移人”,始终服从集团公司建设发展大局,展现的是领军者的使命与担当,把激情和智慧洒在陕北这片热土,展现的是先锋队的牺牲与奉献。我作为这个群体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员,是他们的代言人。这段经历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串成长相伴的故事和一段破茧成蝶的历程,让人永生难忘,值得怀念。

不忘历史,薪火相传。每一次在终点的回眸,都是为了在新的起点更好地出发。对于陕煤“北移人”来说,经我们之手,昨日眼中的未来已来。陕煤集团下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下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依然要经万千陕煤人之手,一笔连着一笔、一部接着一部去完成。

未来已来,怀梦逐梦。今天的陕煤人更有自信,也更有能力以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魄力和胆识,高举一把永远燃烧的火炬,勇立潮头,励精图治,继续实践着“北移精神”,为陕煤集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