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频吹,企业感受到了吗?
重拾信心再出发——民企融资状况调查
去年以来,面对一些民营企业遭遇的困难,从中央到地方,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纾困民企、激发活力的各项政策密集出台。
暖风频吹,企业感受到了吗?近日,笔者深入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四川、贵州等地,调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数十家,倾听他们的思考和心声。
稳:“确实缓了一口气”
“确实缓了一口气。”谈起去年的股权质押危机,贵州百灵董事长姜伟沉默良久才开口。
这家在医药领域颇为知名的上市公司,2018年一度陷入了多年来最困顿的时刻。
“公司股价下跌,股权质押比例不断逼近平仓线,每天都在想撑不过去怎么办,心情可以用绝望来形容。”回忆当时,姜伟仍然心有余悸。2018年,贵州百灵的股价年内最大跌幅超40%。
转机来自华创证券一笔18亿元的纾困基金。“第一期6.5亿元资金到位后,通过部分股份解质押,股权质押比例有所下降,算是从悬崖边回来了。”
2018年以来,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去杠杆等因素“几碰头”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遭遇融资“大考”,不少民营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上市民企出现流动性困难。
民企经营和融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去年下半年以来,从中央到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吹响支持民营企业的集结号:多地政府成立或联合推动相关机构成立民企纾困发展基金,央行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设立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工具和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银保监会推进民企贷款尽职免责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去年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让支持民企获得一锤定音的明确。之后,增加贷款、减税降费、清理账款、产权保护等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的措施陆续出台。
一切行动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毫不动摇的方向。不仅是处于聚光灯下的上市公司,更多民营企业感受到政策暖意。
在全国层面,在银保监会的部署下,旨在协调银行一致行动,不盲目抽贷、压贷的债权人委员会,已经建立了1.8万家。
今年前四个月,我国新增贷款6.82万亿元,银行业作为融资主渠道“真金白银”地配置了规模可观的金融资源。一季度末,沪深两市股票质押回购融资余额较2018年年底下降5.6%,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得到了一定释放。
这背后,是各项扶持政策“几家抬”的合力,也有民营企业家使出浑身解数求生存的努力。
专家表示,此轮民企融资难,除了短期因素的影响,更多折射出爬坡过坎中民营经济面临的经营难、转型难,以及现有金融体系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匹配等问题。要彻底解决,恐怕不是一日之功。
变:“一年交一个亿利息的发展模式不能再走”
这一轮民企融资难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思考和转变。
危机过后,不少迈过“生死坎”的民营企业家的心态预期、经营理念开始发生变化。调研发现,面对诸多难题,从一开始的恐慌、抱怨,不少民营企业家开始转变为谈自身的问题、谈调整的方向。
事非经过不知难。此轮融资难给民营企业家的一个深刻共识就是:不能盲目扩张、过度负债,而要聚焦专业、专注本业。痛定思痛,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瘦身”行动。一位投资了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制造业企业家表示,已经处理掉不少非主业资产,目前负债额度降低了一半。
晴天送伞、雨天收伞,“一窝蜂”放贷、“一刀切”惜贷,是企业对银行抱怨最多的地方,监管部门正在从制度层面着手解决这一难题。银保监会推出的联合授信制度,旨在通过控制授信总量,从前端防控过度授信;债权人委员会制度,旨在通过银行集体决议、一致行动,避免争相收贷引发“踩踏”风险。“我们在任何文件中都没有对民营企业歧视的条款,但在实际操作中,放贷模式、产品体系、风控模式,确实存在与民企需求不适应的地方,应该尽快作出调整。”一位大型银行地方负责人表示。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让稀缺的金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精准流向实体经济最有效率的领域是个重要课题。可以看到,银行和企业正在相向而行,共同作出改变和努力。
谋:“时不我待,转型迈向行业高端”
站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关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面临转型之痛,亦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把握时与势,认清新机遇。融资环境、营商环境的改善激发了诸多民营企业家抓好时代机遇、“大干一场”的信心和动力。
观察此次遭遇融资难的民企,其中不少是在谋求转型升级过程中,因为投向分散、投入过高、见效周期较长而遭遇困境。在与民营企业家交谈中发现,他们在反思自身的同时,坚持转型的初心没有变。有的企业家甚至表示,“宁可死在转型的路上,也不愿意在传统模式上耗下去!”
感叹“6000元招不到一个普通工人,劳动力成本上升太快”的某制造业企业家,最近正在忙着智能化转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老路走不通了,那就开辟新路!不缺订单的话,三年半所有投资就回来了。”该公司负责人说。
历经千帆,不坠青云。“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备冬,迎接春天。”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饶陆华说。
(赵晓辉 李延霞 刘慧 许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去年以来,面对一些民营企业遭遇的困难,从中央到地方,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纾困民企、激发活力的各项政策密集出台。
暖风频吹,企业感受到了吗?近日,笔者深入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四川、贵州等地,调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数十家,倾听他们的思考和心声。
稳:“确实缓了一口气”
“确实缓了一口气。”谈起去年的股权质押危机,贵州百灵董事长姜伟沉默良久才开口。
这家在医药领域颇为知名的上市公司,2018年一度陷入了多年来最困顿的时刻。
“公司股价下跌,股权质押比例不断逼近平仓线,每天都在想撑不过去怎么办,心情可以用绝望来形容。”回忆当时,姜伟仍然心有余悸。2018年,贵州百灵的股价年内最大跌幅超40%。
转机来自华创证券一笔18亿元的纾困基金。“第一期6.5亿元资金到位后,通过部分股份解质押,股权质押比例有所下降,算是从悬崖边回来了。”
2018年以来,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去杠杆等因素“几碰头”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遭遇融资“大考”,不少民营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上市民企出现流动性困难。
民企经营和融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去年下半年以来,从中央到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吹响支持民营企业的集结号:多地政府成立或联合推动相关机构成立民企纾困发展基金,央行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设立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工具和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银保监会推进民企贷款尽职免责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去年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让支持民企获得一锤定音的明确。之后,增加贷款、减税降费、清理账款、产权保护等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的措施陆续出台。
一切行动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毫不动摇的方向。不仅是处于聚光灯下的上市公司,更多民营企业感受到政策暖意。
在全国层面,在银保监会的部署下,旨在协调银行一致行动,不盲目抽贷、压贷的债权人委员会,已经建立了1.8万家。
今年前四个月,我国新增贷款6.82万亿元,银行业作为融资主渠道“真金白银”地配置了规模可观的金融资源。一季度末,沪深两市股票质押回购融资余额较2018年年底下降5.6%,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得到了一定释放。
这背后,是各项扶持政策“几家抬”的合力,也有民营企业家使出浑身解数求生存的努力。
专家表示,此轮民企融资难,除了短期因素的影响,更多折射出爬坡过坎中民营经济面临的经营难、转型难,以及现有金融体系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匹配等问题。要彻底解决,恐怕不是一日之功。
变:“一年交一个亿利息的发展模式不能再走”
这一轮民企融资难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思考和转变。
危机过后,不少迈过“生死坎”的民营企业家的心态预期、经营理念开始发生变化。调研发现,面对诸多难题,从一开始的恐慌、抱怨,不少民营企业家开始转变为谈自身的问题、谈调整的方向。
事非经过不知难。此轮融资难给民营企业家的一个深刻共识就是:不能盲目扩张、过度负债,而要聚焦专业、专注本业。痛定思痛,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瘦身”行动。一位投资了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制造业企业家表示,已经处理掉不少非主业资产,目前负债额度降低了一半。
晴天送伞、雨天收伞,“一窝蜂”放贷、“一刀切”惜贷,是企业对银行抱怨最多的地方,监管部门正在从制度层面着手解决这一难题。银保监会推出的联合授信制度,旨在通过控制授信总量,从前端防控过度授信;债权人委员会制度,旨在通过银行集体决议、一致行动,避免争相收贷引发“踩踏”风险。“我们在任何文件中都没有对民营企业歧视的条款,但在实际操作中,放贷模式、产品体系、风控模式,确实存在与民企需求不适应的地方,应该尽快作出调整。”一位大型银行地方负责人表示。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让稀缺的金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精准流向实体经济最有效率的领域是个重要课题。可以看到,银行和企业正在相向而行,共同作出改变和努力。
谋:“时不我待,转型迈向行业高端”
站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关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面临转型之痛,亦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把握时与势,认清新机遇。融资环境、营商环境的改善激发了诸多民营企业家抓好时代机遇、“大干一场”的信心和动力。
观察此次遭遇融资难的民企,其中不少是在谋求转型升级过程中,因为投向分散、投入过高、见效周期较长而遭遇困境。在与民营企业家交谈中发现,他们在反思自身的同时,坚持转型的初心没有变。有的企业家甚至表示,“宁可死在转型的路上,也不愿意在传统模式上耗下去!”
感叹“6000元招不到一个普通工人,劳动力成本上升太快”的某制造业企业家,最近正在忙着智能化转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老路走不通了,那就开辟新路!不缺订单的话,三年半所有投资就回来了。”该公司负责人说。
历经千帆,不坠青云。“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备冬,迎接春天。”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饶陆华说。
(赵晓辉 李延霞 刘慧 许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