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放开,招才转向突破“四大难”
户籍不仅记录了公民的身份信息,往往还捆绑着社会权益。近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2019年4月,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提出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户籍改革,意味着人口管理制度从“控人”“管人”转变为“引人”和“服务于人”。但人们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治理等存在一些担忧。专家建议各地将常住人口数量作为公共服务配置依据,坚持“房住不炒”,招商与招才并举,让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户籍不再是束缚社会成员流动的枷锁”
近几年,一些城市相继进入“万亿俱乐部”,吸纳人才需求迅速上升。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率先降低落户门槛甚至“零门槛”落户。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翟绍果说,户籍管理过去非常严格,很多外来务工者即使常住某一城市,也无法享受相应的市民资格与权益,只能“钟摆式”往返于户籍所在地与工作地,这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少困扰,甚至留下无法抹去的留守之殇。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不仅有利于改变上述情况,推动社会融合,还能进一步释放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村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加速推动城镇化进程,倒逼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刺激社会生产消费增长,增强经济活力,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平衡。
翟绍果认为,此次大城市落户政策放宽,体现了分类管理的科学性,不搞“一刀切”,而是一线严控、二线松绑、三四线城市全面放开落户,“户口随人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户籍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束缚社会成员流动、发展的枷锁。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员任远表示,此次政策出台,凸显了我国户籍政策正进一步向以人为本转变,意味着人口管理制度从“控人”“管人”转变为“引人”和“服务于人”。
放开放宽落户条件须关注“四大难题”
相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否会更紧张?2018年秋季,西安通过建新校、改扩建、挖潜能等方式,新增学位供给10.1万个,保障了适龄学生的入学需求。但在一些人口迁入较多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较为紧缺。西安市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说,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西安原本就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现在越是学位矛盾突出的区域,迁入的适龄学生越多。
是否会让看病“更难”?河北省中医院一名主治医师说,医生与其他职业不同,需要循序渐进培养,短时间内大多数从业者在医术上很难“跨越式”提升。目前,分级诊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省级医院的就诊压力,但随着落户省会城市人口的增加,省级医院将迎来更多病情较轻的市民来问诊。目前省级医院医生几乎全年无休,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病人,未来他们可能会更加繁忙,一些病情较重的病人可能得不到及时救治。
新增城市人口能否实现“乐业”?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玉梅说,之前部分二线城市是在先取得较快发展的情况下逐步放开落户政策,而目前有些Ⅱ型、Ⅰ型大城市经济增速相对有限,并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岗位。有些城市如石家庄还在“换装”、进行产业升级,将一些吸纳就业人口较多但存在污染的药厂、钢铁厂搬出市区,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尚在发育的情况下,本地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很难为外来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会不会加大社会治安治理难度?西安某区一派出所负责人坦承,他们辖区仅2018年迁入人口就达3万余人,但警力尤其是有编制的警力相对固定,无形中增大了警务工作难度。河北省交管局数据显示,近5年,河北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0%以上,但交警总数下降了11%,其中50岁以上交警比例上升了7%。有人担心,如继续新增外来人口与车辆,交管的负担可能会更加沉重。
户籍改革须与社会治理创新并行
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提升就业承载力。张玉梅认为,各地在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的同时,应根据自身产业集群情况,突出需求导向精准引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盛说,放开户籍的二三线城市,需要持续引进一批“大、好、高”的项目来承载新增户籍人口就业,让人们留得下、过得好。
继续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实现“房住不炒”。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杰建议,在多地限购政策放开的情况下,政府可增加限售等措施应对房地产炒作。同时,政府应确保短期房地产市场的住宅供应量,盘活城市土地资源,防止出现房价攀比心态,让房价与当地收入水平挂钩。此外,要严格控制租金,监控租金、房价占当地平均收入的比重,提供更多公租房和长租公寓。
将常住人口数量作为公共服务配置依据。张玉梅说,各地应根据迁入人口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可为拥有住房或长期租房的群体就地解决户口;要注意市内各区之间的平衡,防止大量人群涌入教育资源发达区域。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同林说,要注意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更多地将常住人口数量作为公共服务配置依据,优化区域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盘活沉睡公共服务资源。
中小城市重塑城市定位和产业结构。翟绍果说,位于中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应和大城市形成有所错位的产业圈、产业链,与大城市有机融合,实现产业定位的互补,使人口合理布局。部分受访专家认为,要继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物流等基础设施,通过稳步提高水平增强乡村医院、学校的吸引力。(赵鸿宇 兰天鸣 陈晨)(插图来自半月谈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户籍不仅记录了公民的身份信息,往往还捆绑着社会权益。近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2019年4月,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其中提出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户籍改革,意味着人口管理制度从“控人”“管人”转变为“引人”和“服务于人”。但人们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治理等存在一些担忧。专家建议各地将常住人口数量作为公共服务配置依据,坚持“房住不炒”,招商与招才并举,让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户籍不再是束缚社会成员流动的枷锁”
近几年,一些城市相继进入“万亿俱乐部”,吸纳人才需求迅速上升。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率先降低落户门槛甚至“零门槛”落户。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翟绍果说,户籍管理过去非常严格,很多外来务工者即使常住某一城市,也无法享受相应的市民资格与权益,只能“钟摆式”往返于户籍所在地与工作地,这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少困扰,甚至留下无法抹去的留守之殇。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不仅有利于改变上述情况,推动社会融合,还能进一步释放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村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加速推动城镇化进程,倒逼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刺激社会生产消费增长,增强经济活力,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平衡。
翟绍果认为,此次大城市落户政策放宽,体现了分类管理的科学性,不搞“一刀切”,而是一线严控、二线松绑、三四线城市全面放开落户,“户口随人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户籍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束缚社会成员流动、发展的枷锁。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员任远表示,此次政策出台,凸显了我国户籍政策正进一步向以人为本转变,意味着人口管理制度从“控人”“管人”转变为“引人”和“服务于人”。
放开放宽落户条件须关注“四大难题”
相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否会更紧张?2018年秋季,西安通过建新校、改扩建、挖潜能等方式,新增学位供给10.1万个,保障了适龄学生的入学需求。但在一些人口迁入较多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较为紧缺。西安市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说,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西安原本就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现在越是学位矛盾突出的区域,迁入的适龄学生越多。
是否会让看病“更难”?河北省中医院一名主治医师说,医生与其他职业不同,需要循序渐进培养,短时间内大多数从业者在医术上很难“跨越式”提升。目前,分级诊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省级医院的就诊压力,但随着落户省会城市人口的增加,省级医院将迎来更多病情较轻的市民来问诊。目前省级医院医生几乎全年无休,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病人,未来他们可能会更加繁忙,一些病情较重的病人可能得不到及时救治。
新增城市人口能否实现“乐业”?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玉梅说,之前部分二线城市是在先取得较快发展的情况下逐步放开落户政策,而目前有些Ⅱ型、Ⅰ型大城市经济增速相对有限,并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岗位。有些城市如石家庄还在“换装”、进行产业升级,将一些吸纳就业人口较多但存在污染的药厂、钢铁厂搬出市区,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尚在发育的情况下,本地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很难为外来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会不会加大社会治安治理难度?西安某区一派出所负责人坦承,他们辖区仅2018年迁入人口就达3万余人,但警力尤其是有编制的警力相对固定,无形中增大了警务工作难度。河北省交管局数据显示,近5年,河北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0%以上,但交警总数下降了11%,其中50岁以上交警比例上升了7%。有人担心,如继续新增外来人口与车辆,交管的负担可能会更加沉重。
户籍改革须与社会治理创新并行
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提升就业承载力。张玉梅认为,各地在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的同时,应根据自身产业集群情况,突出需求导向精准引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盛说,放开户籍的二三线城市,需要持续引进一批“大、好、高”的项目来承载新增户籍人口就业,让人们留得下、过得好。
继续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实现“房住不炒”。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杰建议,在多地限购政策放开的情况下,政府可增加限售等措施应对房地产炒作。同时,政府应确保短期房地产市场的住宅供应量,盘活城市土地资源,防止出现房价攀比心态,让房价与当地收入水平挂钩。此外,要严格控制租金,监控租金、房价占当地平均收入的比重,提供更多公租房和长租公寓。
将常住人口数量作为公共服务配置依据。张玉梅说,各地应根据迁入人口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可为拥有住房或长期租房的群体就地解决户口;要注意市内各区之间的平衡,防止大量人群涌入教育资源发达区域。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同林说,要注意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更多地将常住人口数量作为公共服务配置依据,优化区域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盘活沉睡公共服务资源。
中小城市重塑城市定位和产业结构。翟绍果说,位于中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应和大城市形成有所错位的产业圈、产业链,与大城市有机融合,实现产业定位的互补,使人口合理布局。部分受访专家认为,要继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物流等基础设施,通过稳步提高水平增强乡村医院、学校的吸引力。(赵鸿宇 兰天鸣 陈晨)(插图来自半月谈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