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6976期:第04版 憩心亭

村庄里的道德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苍苍峪,莽莽川,云雾静寂,不见终南”。这是陕西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艺术家傅强先生在周至县苍峪村写生时,即兴题写的一首小诗。我看到这首诗配在他拍摄的一张照片下。仔细看那照片,果然山雾氤氲,峪壑苍茫,天地肃然,引人无限遐想。

我想,吸引艺术大师的苍峪村,除了有千古文脉,有传奇故事,一定还有独特的气质。传说,文字始祖仓颉曾在村子的上人院一带活动,古时就建有“仓颉庙”。而历史又让伟大人物、伟大事件轮番在此交集:周文王在这片文脉盛地推算八卦、演兵布阵,姜子牙在此点将封神,占卜天象,周武王在此领兵伐纣,建设行宫。

三千年的蓊郁苍翠,让这个古村占尽风情,不同凡响。五年前,原周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长怀先生就告诉过我,苍峪村建了一个民俗博物馆,我却一直未能成行。2017年盛夏,我在周至县翠峰镇采访精准扶贫,想到苍峪村和那个神秘的私家民俗博物馆离此不远,心下一动,便打电话向他询问具体位置,先生告诉我,进村随便问都知道。

民俗博物馆馆主刘袆,早年前就认识,他是个文化人、艺术家,在收藏、书画、文学、建筑方面颇有建树。五十岁时,他提前卸甲归田、隐居故里,在老祖宗生活过的地方守根、守心,成为一个特殊的“驻村干部”。他整整花了三年多时间,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一座乡村民俗博物馆。从此身兼馆长、讲解员、看门人。用最长情的陪伴,守护着村庄的过去,热爱着村庄的现在,培养着村庄的未来。

顺着猕猴桃夹道的乡间小路进了村,拐过两道弯,眼前出现一座青黛灰瓦、翘檐坡顶的宅院,墙外一溜默然肃立的拴马桩,忠实地守家护院。一簇老槐枝桠矜持地探出墙来,那砖缝里便翠生生,瓦棱间也绿苍苍了。门楣一幅“耕读传家”隶书,气韵超拔,劲健厚朴。

我的目光落在屋檐下的两只大红灯笼上,灯笼上各有一个字:“根”。清风拂来,“根”就在眼前轻轻地晃,晃成一根棒子,敲击着我的心。如果一个乡村失根了、“空心”了,那里的田野、房屋和人,一定是空虚的。空虚,何尝不是一种贫瘠呢?

刘祎热情地出门迎接我,随他进了大门,眼睛立刻不够用了,纺车、辘轳、碾盘、胡基,让我一头扎进时光深处,农耕文化的朦胧记忆在那一刻瞬间苏醒。刘祎一一介绍留下先辈体温的衣物、手稿、用品、影像,以及院中那棵爷爷植下的树,每一件老物,都有故事,生命在时光里的消逝和永恒,可触可感,让人唏嘘。这是家族的根,又何尝不是一个村庄的来处呢?

祠堂正中有一副对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世事让三分天高海阔”。对联内容是刘祎亲自拟的。我细细品咂,忽然意识到,这个村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全在这谆谆教导和瓦舍老物之中。一个家族的博物馆,像一根定海神针,把一个村庄的格局撑得天高海阔。

馆内移步换景,繁而不密。让人身处怀旧和现代之间、怀念和现实之中。超大的书画桌、骏马奔腾的根雕、鱼儿游弋的池塘、两棵对望的石榴树,都匠心独具,情有所指。每一处,都是文化符号,每一物,都有家族故事,尤其是刘祎的儿子精心制作的家族纪录片,三十分钟的片子不闻一语,只用镜头和字幕勘探时光,讲述一个家庭的传承,一个村庄的文脉,把过去告诉现在,把今天告诉未来。

一种静寂的繁华,一种古朴的崇高,瞬间折服了我。那些生活的精神,和精神的生活,都在这宅第间繁衍,并且借了时光的酒缸,发酵着与时俱进的梦想。

谁能说,这座吸附了魂魄的民俗馆,不是古村的心脏、游子的精神坐标?

想起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是的,在这个叫苍峪的古村里,从来不缺精神的超拔和仰望星空的目光。在紫气东来的天空,即使结草为庐,也是为了观望天象。这个厚植着道和德的村庄,一定会有好的“收成”。(袁国燕)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