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80期:第01版 首版

寻“红色”足迹 看马栏新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开栏语: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论述,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中宣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7月22日,我省“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在历时1个月的采访活动中,本报记者将奔赴咸阳、铜川、榆林、延安、韩城等地采访,向社会呈现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感人故事。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栏目,重温伟大长征历史,讲好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展现我省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新面貌、新成就。


7月22日,记者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曾经的陕甘宁边区南大门——马栏革命旧址。

雨后的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阳光灿烂,山色青翠,风景宜人。

记者一进入马栏革命纪念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高18米,象征着马栏从1931年到1949年所经历的18年革命历史。广场左侧,长40米、高2.5米的汉白玉浮雕景观墙上,12组相互关联、栩栩如生的画面,讲述了马栏的光荣历史和革命家不朽的业绩。纪念馆内,一座长18.5米、高3.5米的“峥嵘岁月”青铜雕塑,将记者的思绪瞬间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马栏西河坡的山峁上,依势坐落着大大小小300多孔窑洞,每一孔都记录着一段红色传奇。在其中一处院落,有20多孔窑洞保存相对完好。

“这些窑洞,是当年广大军民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下共同修建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修复前,许多窑洞坍塌,修复难度较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最大程度恢复原状,让游客从中感受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精神。”马栏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魏佰平说。

讲起马栏的革命历史,马栏革命纪念馆馆长赵养群介绍说,马栏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这里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关中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仁人志士奔赴延安、军需物资运

往延安的主要驿站和红色通道。1941年7月至1949年4月,马栏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党政军机关、中共关中地委和陕西省委机关所在地,习仲勋、汪锋、贾拓夫、李维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长期工作、战斗。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抗日荣誉军人学校先后在这里办学,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人民通过修建七孔桥,为延安党中央革命根据地源源不断运送物资,有力保障了军需供应。

曾经,马栏是孕育中国革命英才的红色摇篮;如今,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平均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左右。

“马栏村的村民也搬迁到了金盆社区,不少贫困户依托红色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魏佰平说:“旺季时,一天最多能接待五六千游客。依托红色旅游产业,我们发展了农家乐,建起了新农村社区,群众实现了增收。”

“下一步,马栏革命纪念馆将进行提升改造,新增加一批文物,请专业人员重新布展,更全面展现马栏的革命历史。”魏佰平说。(本报实习记者 赵院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