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废待兴到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安解放70周年。西安70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城市奋斗史,也是新中国砥砺前行的一个生动缩影。8月7日,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用“7个显著”概括了千年古都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8月7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以“风雨七十载奋斗铸辉煌西安追赶超越谱华章”为题,用“7个显著”概括了千年古都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834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858倍;人均GDP 85114元,比1949年增长1024倍;全市工业增加值1874.36亿元,比1949年增长5512倍。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4459.6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3.4%。
工业实现了由过去品种单一、小手工作坊式生产向门类齐全、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历史性转变。
城市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2018年初,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提高了西安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西安是从国家层面确定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的城市;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家将西安确定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显著彰显
近年来,西安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加快实施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皇城复兴计划和文化旅游产业倍增计划,全力打造丝路文化高地、世界旅游时尚之都。
现拥有秦始皇陵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47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554.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74%。
城乡环境面貌显著变化
全市公路里程超过1.4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572公里。在西部地区率先进入“地铁时代”。实施“八水绕长安”、黑河引水和十大水源地建设等重大水利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森林覆盖率达48.03%,实现了由“满目黄土尘飞扬”向“绿满全城水映花”的华丽转身。
发展动力活力显著聚集
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智能终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动力,以高新、经开、航空、航天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为引领的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增速和活跃度居副省级城市榜首,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跃进全国前十,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15家、中国500强企业293家、民营500强企业220家。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成国内最大且具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陆地港口——西安港,中欧班列“长安号”实现高水平、常态化运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七。自贸区西安片区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24小时通关便利化。
西安领事馆区加快建设,已有泰国、韩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4个国家设立总领事馆。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与29个国家的34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36个国家的67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
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957年的175倍和171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4平方米,基本实现居有其屋。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8%、97.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合率达到99.4%,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降至0.23%,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历史性解决。
持续深入推进“平安西安”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本报实习记者 牟影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安解放70周年。西安70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城市奋斗史,也是新中国砥砺前行的一个生动缩影。8月7日,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用“7个显著”概括了千年古都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8月7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以“风雨七十载奋斗铸辉煌西安追赶超越谱华章”为题,用“7个显著”概括了千年古都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834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858倍;人均GDP 85114元,比1949年增长1024倍;全市工业增加值1874.36亿元,比1949年增长5512倍。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4459.6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3.4%。
工业实现了由过去品种单一、小手工作坊式生产向门类齐全、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历史性转变。
城市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2018年初,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提高了西安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西安是从国家层面确定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的城市;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家将西安确定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显著彰显
近年来,西安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加快实施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皇城复兴计划和文化旅游产业倍增计划,全力打造丝路文化高地、世界旅游时尚之都。
现拥有秦始皇陵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47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554.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74%。
城乡环境面貌显著变化
全市公路里程超过1.4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572公里。在西部地区率先进入“地铁时代”。实施“八水绕长安”、黑河引水和十大水源地建设等重大水利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森林覆盖率达48.03%,实现了由“满目黄土尘飞扬”向“绿满全城水映花”的华丽转身。
发展动力活力显著聚集
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智能终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动力,以高新、经开、航空、航天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为引领的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增速和活跃度居副省级城市榜首,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跃进全国前十,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15家、中国500强企业293家、民营500强企业220家。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成国内最大且具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陆地港口——西安港,中欧班列“长安号”实现高水平、常态化运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七。自贸区西安片区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24小时通关便利化。
西安领事馆区加快建设,已有泰国、韩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4个国家设立总领事馆。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与29个国家的34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36个国家的67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
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957年的175倍和171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4平方米,基本实现居有其屋。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8%、97.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合率达到99.4%,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降至0.23%,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历史性解决。
持续深入推进“平安西安”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本报实习记者 牟影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