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秋灯照虫鸣
秋夜,灯下,读《诗经》。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说的是蟋蟀,七月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读至此句,书中有虫声,窗外也有虫声。我分不清是窗外的虫子跑到《诗经》里来了,还是《诗经》里的虫子跑到窗外去了。反正,我的耳朵和心里,俱是虫鸣。
干脆合上书,静听。窗外的蟋蟀,一定是躲在南瓜叶下,受月光的鼓舞,向着窗内的灯光,振翅而鸣。如果说,虫鸣有颜色,那么在南瓜叶下,必定是绿色的,透纱窗而入屋内后,便被灯光照成银色的了。
挤进纱窗的虫鸣,不仅是蟋蟀的声音,还有别的虫子,“唧唧复唧唧”,根本分辨不出是哪一种虫声。它们声势浩大,把大地当舞台,倾情演出。高音的,低音的,多声部,分明是大合唱。散落各处,远一声,近一声,高一声,低一声……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只、多少种虫子在鸣唱。
夜晚是属于它们的,整个大地都是它们的。
听着听着,对夜晚蓦然有了一种历史的悠远感和岁月的沧桑感。仿佛听到了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虫鸣,仿佛这夜晚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
作家耿翔说:“虫子在《诗经》里练声,虫子是古老的。”几千年来,《诗经》里的那些虫子,从没停止过歌唱。
此时,书中的虫声叫得明亮,窗外的虫声更是脆响。因这虫声,窗外寂静的夜更静谧了。虫声,只是平静湖水上荡起的一圈圈细微的涟漪,这涟漪,却让湖面更加宁静。
凝神听蟋蟀的声音,渐渐听出“襟襟盖盖、襟襟盖盖……”的音调来。以前在乡下,秋夜,母亲听到这蟋蟀声,就会对我说:“它们是在喊,‘秋天了,天凉了,晚上睡觉别蹬了被子’,要常起来把被子拽一拽,盖一盖。”顺着这层意思去听,果然是。蟋蟀还没喊上几天,母亲就把絮了新棉花的被子抱到我床上,让我感觉冷的时候盖。
今夜,在乡下,母亲的窗外,蟋蟀也该叫得欢吧。母亲听着虫鸣,一定又在牵挂我,心里暗自念叨,要我“襟襟盖盖”了。
睡吧,我将枕着虫声入眠,梦里,回到故乡的檐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秋夜,灯下,读《诗经》。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说的是蟋蟀,七月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读至此句,书中有虫声,窗外也有虫声。我分不清是窗外的虫子跑到《诗经》里来了,还是《诗经》里的虫子跑到窗外去了。反正,我的耳朵和心里,俱是虫鸣。
干脆合上书,静听。窗外的蟋蟀,一定是躲在南瓜叶下,受月光的鼓舞,向着窗内的灯光,振翅而鸣。如果说,虫鸣有颜色,那么在南瓜叶下,必定是绿色的,透纱窗而入屋内后,便被灯光照成银色的了。
挤进纱窗的虫鸣,不仅是蟋蟀的声音,还有别的虫子,“唧唧复唧唧”,根本分辨不出是哪一种虫声。它们声势浩大,把大地当舞台,倾情演出。高音的,低音的,多声部,分明是大合唱。散落各处,远一声,近一声,高一声,低一声……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只、多少种虫子在鸣唱。
夜晚是属于它们的,整个大地都是它们的。
听着听着,对夜晚蓦然有了一种历史的悠远感和岁月的沧桑感。仿佛听到了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虫鸣,仿佛这夜晚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
作家耿翔说:“虫子在《诗经》里练声,虫子是古老的。”几千年来,《诗经》里的那些虫子,从没停止过歌唱。
此时,书中的虫声叫得明亮,窗外的虫声更是脆响。因这虫声,窗外寂静的夜更静谧了。虫声,只是平静湖水上荡起的一圈圈细微的涟漪,这涟漪,却让湖面更加宁静。
凝神听蟋蟀的声音,渐渐听出“襟襟盖盖、襟襟盖盖……”的音调来。以前在乡下,秋夜,母亲听到这蟋蟀声,就会对我说:“它们是在喊,‘秋天了,天凉了,晚上睡觉别蹬了被子’,要常起来把被子拽一拽,盖一盖。”顺着这层意思去听,果然是。蟋蟀还没喊上几天,母亲就把絮了新棉花的被子抱到我床上,让我感觉冷的时候盖。
今夜,在乡下,母亲的窗外,蟋蟀也该叫得欢吧。母亲听着虫鸣,一定又在牵挂我,心里暗自念叨,要我“襟襟盖盖”了。
睡吧,我将枕着虫声入眠,梦里,回到故乡的檐下。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