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模式的变迁
□王国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的发展速度无以伦比。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最能深刻感受到这70年,就像一张飞翔的信笺,农技人在上面写满一个又一个丰收的童话。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考上西安市农业学校,“鲤鱼跳农门”,成了“商品粮”户口,在那个年代无比荣耀。四年后,回到家乡蓝田,被安排到县农技中心工作,成了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
刚参加工作时,就听人常说,“戴草帽,穿雨靴,远看是农民,近看是农技站的”。下乡几次后,深有体会。那时,去乡镇的班车少,骑自行车下乡,二十几里路,虽一路风尘,但也潇潇洒洒。在村子搞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蹲点驻村,吃百家饭,倒也其乐融融。那时单位还是油印机,下乡给农民带的技术明白卡,要在打字室油印,打蜡、制版、推油滚子,推油滚子是技术活,要推均匀,油印的资料才清晰。这还好说,就是一不小心,手沾油墨,一擦汗,弄到脸上,成了大花脸。油印材料,锻炼了耐心,也逐渐培养了工作时的细心和一丝不苟。
时光翻转到二十一世纪,单位添置了电脑,每名职工都要参加电脑技术培训。记得当时单位仅给财务室配置了一台电脑,领导聘请电脑培训学校的老师来单位,晚上给我们集中授课。经过培训,我掌握了办公自动化技术,之后下乡带的技术资料都是用电脑打印,排版整齐,字迹也漂亮清晰。单位下乡也配置了农技直通车,改变了骑自行车或乘班车,浪费时间且工作效率不高的落后面貌。我们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被点燃,工作热情也显著提高。
在农业技术信息化时代,我下乡给农民授课,不再是站在田间地头,眉色飞舞讲解,而是在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大礼堂,打开笔记本电脑,利用投影仪放幻灯片,给农民讲解新技术。一张张幻灯片直观醒目,农民看得入神,听得津津有味,我授课也轻松了许多。这样既可以把农业新技术尽可能延伸到最偏远的角落,普及推广到最后一公里,我自己也随着季节跳动的音符,弹奏一首首乡村民谣。
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建一个微信群,就可以把玉米二代粘虫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措施,让种植户第一时间知晓;也可以把八里塬出现的草地贪夜蛾,让方圆百里的群众尽快防治。近几年,无人机飞防开始在一些小麦高产示范区和玉米高效种植农场示范推广,现代的机械已与植保新技术完美结合,谁能否认,现代农业不会像一场春风,催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壮丽70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农技人,用勤劳和朴实、智慧和汗水,在广阔的田野,传承使命和担当,一点一点耕耘,一点一点运输乡愁,比如金黄的麦田、沉甸甸的稻穗、农民丰收的笑脸,以及风中摇曳的一缕缕炊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王国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业的发展速度无以伦比。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最能深刻感受到这70年,就像一张飞翔的信笺,农技人在上面写满一个又一个丰收的童话。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考上西安市农业学校,“鲤鱼跳农门”,成了“商品粮”户口,在那个年代无比荣耀。四年后,回到家乡蓝田,被安排到县农技中心工作,成了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
刚参加工作时,就听人常说,“戴草帽,穿雨靴,远看是农民,近看是农技站的”。下乡几次后,深有体会。那时,去乡镇的班车少,骑自行车下乡,二十几里路,虽一路风尘,但也潇潇洒洒。在村子搞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蹲点驻村,吃百家饭,倒也其乐融融。那时单位还是油印机,下乡给农民带的技术明白卡,要在打字室油印,打蜡、制版、推油滚子,推油滚子是技术活,要推均匀,油印的资料才清晰。这还好说,就是一不小心,手沾油墨,一擦汗,弄到脸上,成了大花脸。油印材料,锻炼了耐心,也逐渐培养了工作时的细心和一丝不苟。
时光翻转到二十一世纪,单位添置了电脑,每名职工都要参加电脑技术培训。记得当时单位仅给财务室配置了一台电脑,领导聘请电脑培训学校的老师来单位,晚上给我们集中授课。经过培训,我掌握了办公自动化技术,之后下乡带的技术资料都是用电脑打印,排版整齐,字迹也漂亮清晰。单位下乡也配置了农技直通车,改变了骑自行车或乘班车,浪费时间且工作效率不高的落后面貌。我们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被点燃,工作热情也显著提高。
在农业技术信息化时代,我下乡给农民授课,不再是站在田间地头,眉色飞舞讲解,而是在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大礼堂,打开笔记本电脑,利用投影仪放幻灯片,给农民讲解新技术。一张张幻灯片直观醒目,农民看得入神,听得津津有味,我授课也轻松了许多。这样既可以把农业新技术尽可能延伸到最偏远的角落,普及推广到最后一公里,我自己也随着季节跳动的音符,弹奏一首首乡村民谣。
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建一个微信群,就可以把玉米二代粘虫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措施,让种植户第一时间知晓;也可以把八里塬出现的草地贪夜蛾,让方圆百里的群众尽快防治。近几年,无人机飞防开始在一些小麦高产示范区和玉米高效种植农场示范推广,现代的机械已与植保新技术完美结合,谁能否认,现代农业不会像一场春风,催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壮丽70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农技人,用勤劳和朴实、智慧和汗水,在广阔的田野,传承使命和担当,一点一点耕耘,一点一点运输乡愁,比如金黄的麦田、沉甸甸的稻穗、农民丰收的笑脸,以及风中摇曳的一缕缕炊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