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树林
家乡在乾陵的北坡,田坎上有成行成片的柿树林,品类也多。
软枣、火罐、木头娃、鸡心黄、火柿、水柿都有,过去每到秋末便是村人营销柿子的季节。火柿用阴阳水脱涩后要拉到咸阳一带去卖,也算一年中重大的收获。每家后院搭有棚架,是让柿子霜杀变甜用的。有人家还削柿饼,挂在房檐下,甚是好看。春节走亲串友,必要提些柿子、柿饼去,这是家乡的特产。
这些年的状况变了,村里只留守些老小,多数人已在县城买了单元房,青壮年忙着外出打工挣钱,只是过红白大事才匆忙赶回过事,忙完又外出了。柿树依旧每年开花挂果,却已经不重要了,人们无暇顾及。现在很少有客商进村收购,在市场上也卖不上价。连采摘都嫌费神费力不安全,任由红彤彤的果子在寒风中招摇。村人也十分大度和客气,遇到过路的外村人便笑脸招呼,让随便摘。
柿树下面有不少挺不住的柿子坠落,汁水溅在青青的麦田和田坎的杂草丛。特别是初冬,柿叶经风扫落,田野里成片的红果成为抢眼的风景,十分壮观。柿子在家乡已经不是经济林果了。有精明人联系城里的绿化部门,陆续将入眼的柿树挖走,这柿树进了城,成了别处的景致,挂不挂果已成次要了。
此一时,彼一时。家乡的柿树林已没了往昔的辉煌,陪伴着村中老小留守故园。我是吃着柿子长大的,习惯那柿子的味道和特性。至今还记着柿霜可治咳嗽,柿蒂熬水可治打嗝,烂柿子可酿醋或做酒,柿叶可当柴烧,也可喂羊。时代不同了,柿子、柿叶的功能多被人们淡忘。村人们也在走南闯北后,消费起各种各样的水果,在吃用和观念上与时俱进着。
乡村的面貌在改变,通了水泥路、自来水,修了广场,村人大多都新建了砖混结构的平房,摩托车换成了小车,连吃面粉都是用麦子去换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变,乡村成了大多数人的留守地,如同这片柿树林般守望着故乡。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如今的耕作都靠农机,已没人在大树下凉快了。这柿树的大或小,结的果子多或少都不要紧了。每次回老家,远远望见浓郁的柿树林,便知快到家了。
柿树林成了家乡的标志符号,柿子成了回味乡情亲情的酵母。我依然觉得柿子树亲近,在城里看见便自然回忆起了家乡,那柿树林里有我的亲人和乡邻,更有我儿时的记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家乡在乾陵的北坡,田坎上有成行成片的柿树林,品类也多。
软枣、火罐、木头娃、鸡心黄、火柿、水柿都有,过去每到秋末便是村人营销柿子的季节。火柿用阴阳水脱涩后要拉到咸阳一带去卖,也算一年中重大的收获。每家后院搭有棚架,是让柿子霜杀变甜用的。有人家还削柿饼,挂在房檐下,甚是好看。春节走亲串友,必要提些柿子、柿饼去,这是家乡的特产。
这些年的状况变了,村里只留守些老小,多数人已在县城买了单元房,青壮年忙着外出打工挣钱,只是过红白大事才匆忙赶回过事,忙完又外出了。柿树依旧每年开花挂果,却已经不重要了,人们无暇顾及。现在很少有客商进村收购,在市场上也卖不上价。连采摘都嫌费神费力不安全,任由红彤彤的果子在寒风中招摇。村人也十分大度和客气,遇到过路的外村人便笑脸招呼,让随便摘。
柿树下面有不少挺不住的柿子坠落,汁水溅在青青的麦田和田坎的杂草丛。特别是初冬,柿叶经风扫落,田野里成片的红果成为抢眼的风景,十分壮观。柿子在家乡已经不是经济林果了。有精明人联系城里的绿化部门,陆续将入眼的柿树挖走,这柿树进了城,成了别处的景致,挂不挂果已成次要了。
此一时,彼一时。家乡的柿树林已没了往昔的辉煌,陪伴着村中老小留守故园。我是吃着柿子长大的,习惯那柿子的味道和特性。至今还记着柿霜可治咳嗽,柿蒂熬水可治打嗝,烂柿子可酿醋或做酒,柿叶可当柴烧,也可喂羊。时代不同了,柿子、柿叶的功能多被人们淡忘。村人们也在走南闯北后,消费起各种各样的水果,在吃用和观念上与时俱进着。
乡村的面貌在改变,通了水泥路、自来水,修了广场,村人大多都新建了砖混结构的平房,摩托车换成了小车,连吃面粉都是用麦子去换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变,乡村成了大多数人的留守地,如同这片柿树林般守望着故乡。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如今的耕作都靠农机,已没人在大树下凉快了。这柿树的大或小,结的果子多或少都不要紧了。每次回老家,远远望见浓郁的柿树林,便知快到家了。
柿树林成了家乡的标志符号,柿子成了回味乡情亲情的酵母。我依然觉得柿子树亲近,在城里看见便自然回忆起了家乡,那柿树林里有我的亲人和乡邻,更有我儿时的记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